《师道与传心》连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八) 2024-08-02 14:53:31 (五)孔子与宰予 宰予(前522~前458年),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宰予聪明伶俐,巧言利口,玩世不恭,可能是孔子弟子中最有反叛精神的弟子。但他的这种反叛精神并非真正的理性反思精神,而是逞小聪明,耍嘴皮子,这跟当代人的个性比较接近。因此,当代有很多人为宰予打抱不平,觉得孔子太古板,对宰予过于苛刻。真是如此吗?孔子对待所有的弟子都是一视同仁的,对待宰予也是如此。孔子评价宰予:“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整体上孔子还是肯定宰予的。有一次,宰予白天睡大觉。一向循循善诱的孔子愤然而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治长》)孔子应该是很了解宰予之后才这样说的。宰予仗着自己聪明,喜欢逞口舌之能,又对仁义践行不够。孔子多次教导无果。宰予有着强烈的“我执”、深重的习性,孔子都拿他没有办法了,所以才有如此严厉的批评。当今时代,很多人认为宰予并没有犯大错,只是性格比较活跃、淘气,每个人都有一点小毛病,没什么大不了。但在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情异常沉重,而弟子宰予却没心没肺,优哉游哉,整天跟老师抬杠。面对这样的宰予,夫子的心情很复杂。一次,孔子提出居丧要以三年为期限。宰予反驳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论语·阳货》)大意是:“老师,我觉得三年的居丧守孝时间太长了。作为一个君子,三年不参加礼仪活动,对'礼’就会生疏;三年不练习音乐,就会忘记。旧的粮食吃完了,新的粮食也已收割,一年一换的打火木也已经换了一回。守孝,一年就可以了。”面对宰予的提问,孔子都不知怎么回答才好了,就反问宰予:“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论语·阳货》)大意是:“父母去世了,没有满三年的守孝期限,就吃新粮食,穿好衣裳,你安心吗?”宰予回答说:“安心。”孔子说:“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论语·阳货》)意思是:“你安心,你就这样做呗。君子守孝期间,吃饭没味道,听音乐不会感到快乐,起卧不安心,所以才不这样做。如今你安心,你就这样做好了。”宰予走了,孔子感叹道:“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就是说:“宰予这个人啊,真没有仁爱之心呀!儿女出生后,需要三年才能脱离父母亲的怀抱。父母亲去世后守孝三年,是天下所有人都应该遵行的仪礼,宰予难道没有得到父母亲三年的护爱么?”《论语》记载:“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而宰予在守孝期间,该吃吃,该喝喝,该乐乐,这种精神和现代人倒是很像。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宰予却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仁是盲从,曲解了仁者对仁的态度与分辨能力。故而宰予向孔子提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论语·雍也》)大意是:“有一位仁者,如果告诉他有人掉到井里去了,他该下去救吗?”如果跳下去救,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孔子虽然明白宰予并非真心求仁,而是故意让孔子陷入两难境地,或者最多只是智力游戏,这与现实的仁爱道德行为没有直接关系,但孔子还是回答了宰予,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宰予淘气,不信任老师,三番五次卖弄聪明,刁难夫子,毫无尊师重道之心。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该怎么办呢?所以夫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治长》)并多次教导弟子:“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要“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这才是君子的品质啊!宰予后来做了官,当鲁哀公问他“用何种木料来制作社神供奉的木主”时,宰予说:“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论语·八佾》)宰予用错误的观点辅佐君王,孔子听到后心情很沉痛。当宰予询问五帝的德行时,孔子说:“你不是问这种问题的人。”原文是:“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可见孔子对宰予是非常了解和失望的。有什么样的个性,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宰予的“不仁”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从欣赏宰予到最后对他彻底失望,心中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一个学生跟随老师,不认真学习,不深入领会圣贤的教导,导致自己学无所成,心无仁德,身死族灭,岂不悲夫?宰予这般不行仁义,孔子依然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孔子非常希望宰予能早点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仁”“智”。如果宰予能早一点明白这些,以他的才华和能力,人生之路应该能走得更长更远。人们以为孔子苛待宰予,偏爱颜回。其实孔子对宰予与颜回有同等的爱。否则,宰予也不会追随夫子学习这么多年。只是宰予屡教不改,到最后依然不能知仁践仁,与夫子之间始终有一层隔膜难以打破!常与“仁”相伴,他却不知“仁”之妙,终致失道,造成自己和族人陷入劫难。师徒关系是人类最为基本与重要的关系之一。与人类其他关系不同,师徒关系是深度的生命关系。这是专为道统之传承而诞生的。故尊师重道是维系道统清净、学统纯正的基石。孔子与其弟子间的尊师重道典故很多,此处仅摘录几例,以期说明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以及弟子是如何尊师重道、与师相应、传承道统的。孔门七十二贤名录 赞 (0) 相关推荐 #每日学论语#17.21【2017-10-12】 #每日学论语#17.21 [原文] 宰我问:"三年之丧(sānɡ),期(qī)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wéi,下同)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yuè),乐(yuè)必崩.旧谷既没(mò),新谷既 ... #每日学论语#14.40【2017-7-23】 #每日学论语#14.40 [原文]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hōng),百官总己以听于冢(z ... 上课打瞌睡,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那个坏男孩儿后来去哪了? 上课打瞌睡,被孔子骂"朽木不可雕",那个坏男孩儿后来去哪了?"朽木不可雕也",孔子口中的坏孩子,为何能封侯封公被称先贤?"朽木不可雕也",孔 ... 孔子无意说了一句脏话,如今成班主任口头禅,你小时候也被骂过?他使你刻骨铭心 你知道的古人故事 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出现了一位影响世界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被后世学者誉为"金圣",誉为"万世师表".他便是开创了儒家学派的圣人孔子,是两千多年来 ... 《师道与传心》连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一) 儒家篇 儒家道统传承,自尧.舜.禹诸先圣以来,递相授受,一脉相承."伏羲.黄帝.炎帝.尧帝.舜帝.禹帝.周文王.周公等一代代如日月般的圣贤相续出世,传承'十六字心法',教化民众,带领着民众 ... 《师道与传心》连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二) 二.汤.文.武.周公之传 禹接受了舜托付的天下和"十六字心法",中原地区空前发展强大.禹的儿子启打破了禅让制,"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 ... 《师道与传心》连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三) 三.孔子:吾道一以贯之 周朝初立,实施仁政,对商朝贵族予以安抚.<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受封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由弟微仲继位.学者考证后认为孔子的远 ... 《师道与传心》连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四) 那么,圣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呢?他与七十二贤人之间又有哪些感人至深的师道传承典故呢? (一)孔子与颜回 颜回(前521-前481年),也称"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 ... 《师道与传心》连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五) (二)孔子与子路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前542-前480年)在遇到孔子之前是一个性格豪爽.粗鲁.好勇斗狠的武夫,喜欢腰挂利剑,头插羽毛,身披野猪皮,见孔子时也傲慢无礼.&q ... 《师道与传心》连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六) (三)孔子与子贡 子贡(前520-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卫国人士,孔门七十二贤者之一,小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眉清目秀,英俊潇洒,能言善辩.二十余岁继承祖业经商,约二十五岁左右拜孔子为师,此后他 ... 《师道与传心》连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七) (四)孔子与曾参 曾参(前505-前435年),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少孔子四十六岁,<大学><曾子>的作者,<论语><孝经>的主 ... 《师道与传心》连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九) 四.孟子:儒门亚圣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家.他承继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谈儒家多以"孔孟"为核心.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后世尊他为"亚圣&quo ... 《师道与传心》连载|先秦儒家尊师重道典故(十) 五.荀子:为学日益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不详,先秦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