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教育的最大误解,就是「读书改变命运」┃周末雅趣

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在《教育的价值》一书中谈到教育的价值时,指出:

「每个人都是用他的持续存在和能力,来证明自己,他的发源地(即生物学起源、种族起源、家族起源、文化起源、国家起源、社会阶级起源等),并没有预先注定说:他就要遵从其他人确立的等级制度。在这一意义上,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是要反叛命运:

教育是反对听天由命,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安排指定程序。」

 ▋  被扭曲的教育

用教育反叛命运、反对听天由命,或者说用教育改变命运,对中国人特别是普通中国人来说,无疑是根深蒂固的价值追求。

自从孔圣人大办私学以来,贵族政治受到了挑战,寒门也能出贵子的命运颠覆,在私学催化下成了可能。特别是科举取仕制度兴盛以后,不仅有「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帝皇之叹,更有学子们,把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并列为人生两大幸事。对普通家庭而言,更是带来了许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命运转变。

即使近代西学东渐、学校兴办,即使新中国全面受教育、平等入学,教育改变命运依然是金科玉律。在较长时间内,我们还没法彻底改变这种现状。

有点遗憾的是,我们理解的教育改变命运、反对听天由命,一般是对外在的就业和获得社会地位而言的,而不是内在的精神追求。

即我们理解的、看重的教育改变命运,主要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突发性结果,而不是为改变命运,所做的基础夯实、知识积累、方法训练、精神培育的沉淀过程。

 ▋  教育的无奈

这样理解教育、操作教育的后果是严重的,复杂的教育过程,演变成了简单的考试和分数,进而异化了教育目的。

范进式的疯狂、孔乙己式的悲惨并非个案,即使今天,一旦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升大学的可能,不仅孩子会放弃学习,家长和教师往往也会淡化,甚至放弃对孩子的管教。

而且这样的理解,也并非教育的本质。

教育除了满足特定时期急切的、实用的、某些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外,更是一个精雕细刻的教导过程,是一个春风化雨的心灵培育过程。

不过现在,好像被我们玩儿坏了,唉···

编辑:Flora 格式:黄牛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