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深刻影响了一代中国人,不幸被拿去做了工具而已
作者:凌琪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激情燃烧,斗志昂扬,唯有牺牲多壮志,翻天覆地慨而慷。在八亿人民看八部样板戏的年代,三杯两盏,五颜六色,七情六欲,百转千回,酸甜苦辣都躲到样板戏的阴影里了。
上世纪70年代,看样板戏、唱样板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家家户户的墙面装饰,除了领袖像,就是样板戏的贴画了。
早期样板戏只有八个,即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
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谁不会哼唱几句样板戏?“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临行喝妈一碗酒”、“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沙家浜》的“智斗”一场更是经典。“适才听得司令讲”、“参谋长休要谬夸奖”,妇孺皆知,人人会唱。我一直喜欢“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有草莽英雄气,有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奋斗感、现在的最爱还是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阿庆嫂的江湖历练和生存智慧好生了得。
印象最深的样板戏贴画是红色娘子军的剧照。两位矫健的女红军战士,轻松挣脱地球引力,大跳而起,瞄准投弹,天鹅一样柔美舒展,武装更比红妆媚。蜿蜒的河水,婆娑的椰林,将革命浪漫主义渲染到唯美的顶点。
后来我去海南打工,潜意识里是否有革命浪漫主义情结的诱惑?在“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红色情怀里,我饱览椰风海韵,碧浪银沙。万泉河口的琼海市,竖立着娘子军塑像的街头充斥着声色犬马的洗头房和录像厅。
样板戏作为公共回忆,深刻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主导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审美与价值观。现在回头看,样板戏是无数幕后艺术家的心血结晶,是这些艺术家一点一点抠出来的精品,不幸被拿去做了工具而已。如果不是强制性地看它们、听它们,作为一般艺术品来审视,这些作品的水准是绝对不俗的。
半年前,国家京剧院在天鹅湖畔的合肥大剧院上演了一出革命京剧大联唱,我像是回到了那个样板戏的年代,锣鼓响,旋律扬,我如痴如醉,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