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嗨”,已经成为音乐“流量密码”?

激昂的鼓点,不断重复的魔性歌词……

各种短视频平台的“DJ版”歌曲,就这样洗了我们的脑。

当“DJ版”无限蔓延各类歌曲,“土嗨”到底在表达什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反对一些“DJ版”歌曲?

跟着小印,在动次打次之中来聊聊这个话题。

- 01 -

“DJ版”,成为音乐流量密码?

“DJ版+童谣”的组合居然又让一大批人的“DNA动了”。

“DJ版”,再把《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经典童谣拖上某音热榜。

“让我们荡,荡,荡,荡起双桨”混合着不断重复的电子声,甚至还因此延伸出了一套固定体操。
在短视频平台,你不仅能看到老师带着小朋友跳操,还能看到网红用各种动作配合舞蹈。
在舞蹈与电子声中你甚至十分疑惑——这到底是儿歌,还是什么新型邪典,如此夺人心魄?
这件事之后,有不少博主都站出来批评这种“魔改”儿歌的行为。
而小印,则不禁回首起了种种往事——
似乎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都曾与一首“DJ版”歌曲,有着一种宿命般不解的缘。
或许是在去街边小店买东西的路上,街边广场舞震耳欲聋的音响让人倍儿有精神。
又或者是在宽敞的大街上,骑电动车大哥带着他屁股后面雷动的音响,一骑绝尘。
反正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从小就在那里,动次打次,不悲不喜。
尤其是这几年,这种趋势逐渐被短视频接棒。
“DJ版”歌曲几乎占据了某音的半壁江山,完全成为互联网新的流量密码。
《失眠的夜》《解药》《半生雪》等等,它们的“DJ版”都要比歌曲本体更为脍炙人口。
靓仔靓女们在镜头面前的动感舞步,100w+点赞并非什么难事。
而每当一首爆款歌曲出现,你也多半能在歌曲列表看到十分醒目的“DJ版”。
比如前段时间爆火并被翻唱出了N个版本的《Stay》,也未免遭“DJ版”洗礼。
各种经典老歌,更是各大“DJ版”歌曲的重要“战场”。
苦情如Jay的《给我一首歌的时间》,民族如宋祖英的《大地飞歌》,在“DJ版”下,它们都拥有了一种极为统一的魔性气质。
心情复杂的同时,我们又无法忽略这样的趋势——
“DJ版”歌曲,带着它清晰简单的古典、魔性的重复音律,从现实走向互联网短视频,成为新一代“流量密码”。
可是,然后呢?
- 02 -
万物皆可“土嗨”?
一定有小伙伴好奇,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DJ版”歌曲接二连三地出现?
这其实很好理解。
在一方面,“DJ版”歌曲的制作流程非常简单。
非专业人员只需要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可以大量进行生产复制。
简单的44拍,加上密集的鼓点,再加点人声,几分钟就能做出来一首“土嗨金曲”。
但正如小印前面所说,在简易的制作流程背后,又潜藏着巨大的流量。
这些“DJ版歌曲”时不时能出一个爆款,短视频让更多人沉浸在歌曲里,摇摆、自嗨。
面对简单的制作、市场的广大需求,自然越来越多的人制作各种“DJ版”歌曲。
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好奇过另一个问题。
为啥“DJ版”歌曲就像个大饼,啥都能往里卷?几乎所有歌曲在被“DJ化”后,最终都会带点“土嗨”意味?
这还需要从电子音乐聊起。
这些所谓的“DJ版”歌曲毫无疑问属于电子音乐。但它们又不是电子音乐的某一种流派。
电子音乐并非是由于某种乐器、或是人声发出来的,而是通过采样与电脑制作出来的。
这种人造音能够带给人新鲜感,你完全无法预计下一秒钟自己将听到的是怎样的声音。
因此,电子音乐可以几乎是随意地对音乐进行更改,成为“囊括一切、替代一切、让表达变得随心所欲”的音乐形式。
而且,这种电音的融合往往是“做减法”的,是充满了消解意义的。
电子音被迫让更多细节的声音消失让位,留下的只有对声音的刺激性期待以及不自觉的节奏感摇摆。
即使新派如《蜜雪冰城甜蜜蜜》,老派像陈奕迅周杰伦,都在“DJ版”中被消解成“扭屁股”。
尽管如此,小印必须强调的是,“DJ版”歌曲不等于所有的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也并不都是“土嗨”,而是有各种各样的不同风格。
大家不必对喜欢电子音乐的友友们,怀有什么其他偏见。
- 03 -
“土嗨”音乐,是原罪?
说了这么多,其实很多人对于“DJ版”的厌恶,都集中在一个词——“土嗨”上。
部分人对它们深恶痛绝,认为这些歌曲“土”、“没格调”。
但另一派的意见则认为,虽然这些歌“土”,但还有这么多人喜欢,说明这种音乐还是有存在价值的,音乐不应该分高低贵贱。
在小印看来,其实“土”不“土”,或许不是反对“DJ版”歌曲的主要原因。
“土”,很有可能是由于歌曲的年代感。
一些早期的电音作品如果放在现在来听,我们可能依旧觉得“土”。
比如被戏称为“毛式土嗨”的Hardbass,就是1990年晚期源于苏联的一种电音曲风,它往往有一些代表性的“敲水管声”(donk)。
但如果找到了恰当的制作方法,它也能够产生一些奇妙的声音效果。
2019年,爆火的梗曲《Cyka Blyat》其实就是用了“毛式土嗨”的形式。
你说它土吗?是的。但你可以狠狠感受到毛子们的劲儿,即使经过30年更迭,这种音乐形式依旧拥有生命力。
所以,所谓的“土”,或许并不是“DJ版”歌曲的原罪。
那么,为什么我们依旧需要警惕这些所谓的“DJ版”歌曲?
其实,他们的问题在于胡乱的抄袭、改名;以及不假思索地直接将他人的歌曲拿来进行粗制滥造。
可以发现,某音上的许多“DJ版”歌曲,都是直接使用的国外电子音乐。
加上人声,换个名字,就成了抖音一首新的爆款歌曲。
比如某音的《洪荒之力》,实际名为《NGẪU HỨNG》,由Hoaprox进行制作。
那首莫名其妙的《精神小伙》,实际是也是一首名为《sweet dream》的外国电音歌曲。
除了直截了当的抄袭、换个名之外,大家更加反对的是拿着他人的歌曲,以粗制滥造的手法进行的重复性生产。
尤其是当“DJ版”比原创音乐更火热时,就显得更加地尴尬。
总的来说,我们其实很难去评判一个人的音乐审美高低。
但我们可以更多地拒绝简单的、粗制滥造的生产。
或许当听众的审美不断提高时,国内电音界总有一天不再只是单一的复制作品。
参考文献:
[1]“万物皆可DJ”:土嗨神曲,如何成了新的流量密码? ,新京报
[2]林子震.电子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分析[J].科技风,2021(27):176-178.
[3]郑佳欣.电子音乐的起源与发展[J].艺术大观,2021(25):25-2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