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情” 征文 | 爷爷的奖状 | 作者:吴诚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欢迎各位作者登录大河文学网(www.dahewenue.cn)注册驻站作者。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小时候,听家人们说,爷爷藏着一件宝贝。我们都一直非常好奇......
记忆中,爷爷的手很巧,是三乡五里有名的木匠。他常常眯着眼,用“牛角型”的墨斗放线,将一块块木头量才而用,能做出一件件好看并且实用的家具。他还有一个木制小箱,里边装着很多刨子、方尺、斧头、凿刀、手锯、钻子等。爷爷最珍贵的还是那支带着长柄的砍锛,平时谁都不让碰。他说,那是他的“脸面”。
我想,爷爷的稀罕物件也许是砍锛吧!
我们兄弟几人私下里常常相互分析猜测。
大人们不说,谜团一直埋藏在孩子们的心里。
直到我上初中,爷爷才说出“宝贝”的秘密。
1947年,陈谢大军南渡黄河。当时的爷爷只有33岁,身强力壮,因他会木匠手艺,和村里的部分年轻小伙一同被选派到长泉渡口秘密造船。爷爷回忆说,当时附近各村的木匠、铁匠约300多人都集中在五里沟内进行秘密造船。没有木材,原头、陶山、逢石、牛湾等沿黄村庄群众组织伐木;没有煤炭、铁器,兵站负责统一调配外运。由于正值农历6月,气候炎热,许多人冒着烈日只能在野地作业,但没有人叫苦喊累。造船一直在秘密进行,打铁炉的烟火又不能让黄河南岸的敌人看到,大家只能利用树枝、树叶搭棚遮住火光,或者在破窑内建炉......
一个月内要建造30只大船。面对艰巨的任务,爷爷和工匠们轮流休息,昼夜加班。但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爷爷和同伙去外村抬运树木,结果返程途中发生意外,他最要好的伙伴却不幸身亡。
1947年8月21日,陈赓将军在逢石河汤帝庙召开部队旅长以上干部会议,宣读强渡黄河作战方案。第二天,一整天风雨交加,河水暴涨,水急浪高。到了晚上,夜黑如漆,伸手不见五指。当夜,爷爷和支援渡河的民兵们一道冒雨将渡船从隐蔽地推到各个渡口下水。8月23日拂晓,各渡口船工在北山解放军山炮的掩护下分别起航,悄悄开始强渡黄河。先遣营行至河心时,摆渡声惊动了南岸的守敌,对岸守敌慌忙开始射击。瞬间,沿河敌垒、战壕的火力一起向我方船只射击,企图阻止大军登岸。这时,担负武装掩护的民兵在营长丁树贵的指挥下,配合正规部队奋起反击。关键时刻,葫芦队长李庆禹机警地带着两名队员潜入水中,游至敌船跟前,跃身冲上敌船,出其不意地消灭了敌人,扫除了障碍。
这时天色已晚,大军借着黑夜掩护,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冒着咆哮的黄河浊浪,加速前进,强渡成功......
大军渡河结束,由于爷爷的出色表现,他被评为支前模范,颁发了一张奖状,还奖励二石玉米。
“哎,都是过去的事情了,这奖状应该给你不在人世的小爷......”
“想想当年受过的苦,看看现在的生活,这一辈活得值了。”
那是一张已经陈旧发黄的奖状,爷爷的名字有些模糊不清。记得他从箱底小心翼翼地拿出时,早已泪流满面。
也许这是爷爷一生获得过的唯一一张奖状,但这也成了他永远抹不去的伤痛。
那张奖状,对家族而言,是荣耀,更是财富,激励着父辈们走过了一道道难关。
受爷爷影响,大伯积极参军,如愿成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普通一兵,复员后顺利当上了村里的民兵教导员。上世纪70年代,他曾在黄河岸边的坡头民兵营带队训练,由于工作出色,多次受到武汉军区的通报表彰。
直到成年后,我才慢慢懂得爷爷旧事不愿重提的原因。
1997年1月4日,83岁的爷爷因病而去。他的那张奖状却让家人们束手无策。
“一张破纸,有啥用,扔了算啦。”
“还是交给村里吧。”
“老人家的荣誉,最好让他自己带走!”
奖状的去留,或许爷爷生前也没想好。
爷爷带走了奖状,他也将念想留给了别人......
“黄河情” 全市征文大赛启事

作者简介 : 吴诚,文学爱好者,河南济源下冶镇人,编写出版过《玉阳赞歌》文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