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解剖学 | 脑动脉的分支分布
脑动脉的分支分布
1
底面观
图示大脑前部(大脑中、前动脉)循环。后部(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终末支和大脑后动脉)循环,及其主要的动脉分支。图中右侧颞极被切除以显示大脑中动脉 通过外侧裂的走行。Willis环(两侧大脑中、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以及前、后交通动脉)围绕下丘脑基底部。该结构看似能使两侧的前、后部循环血液自由流动,但实际上,它通常不能在阻塞区提供有效的侧支循环。
临床意义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大脑后部循环的血液,包括脑干大部、部分间脑、枕叶和前脑颞叶下部。成对的大脑后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终末支。大脑后动脉阻塞(基底动脉顶部的阻塞)会损伤同侧颞叶,包括距状沟的上下两侧。在功能上,此处阻塞可影呴对侧的视觉,被称为对侧同向偏盲。如果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循环有吻合,则可能出现黄斑回避现象。
2
切除脑底面结构显示 Willis 环
图示大脑Willis环和脉络丛动脉的走行。这些为脑部供血的动脉均为终末动脉,互相之间缺乏吻合支,故难以在其他动脉被阻断时协助供血。因此,当为大脑某一特定区域供血的动脉发生阻塞时,对应区域会发生缺血继而造成器官结构及功能的损坏。
临床意义
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处的阻塞并不常见, 但一旦发生则会影响这条重要动脉的全部供血区域。起始处附近的阻塞通常是由栓塞引起的,而不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或是血栓性病变引起。此处的阻塞会引发对侧肢体偏瘫(痉挛性)、对侧中枢性面神经麻痹(面下部)、对侧肢体麻木和对侧同向偏盲等;如果涉及左侧脑半球,则还会出现完全性失语。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疾病感缺失(无法识别身体残疾)、 对侧忽略和空间定向障碍。
3
拉开两侧大脑半球的前面观
拉开大脑两半球后,可见大脑前动脉和其沿中线的分支分布。前动脉供应与对侧下肢相系的感觉及运动皮质内侧区的血流;因此,大脑前动脉的阻塞会影响对侧下肢的感觉和运动。打开外侧裂后,可见大脑中动脉走行,其分支分布于整个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终末支的梗死会影响到对侧上肢,若梗死发生在左侧,还会影响到语言功能。更接近起始部的梗死会影响大脑中动脉至内囊的血供,引起全部对侧肢体偏瘫和对侧面下部下垂;这是由皮质脊髓束、 走行于内囊后肢的其他皮质运动神经纤维以及内囊膝部的皮质延髓神经纤维缺血受损伤所导致的。
临床意义
大脑前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在颈内动脉延续为大脑中动脉处分出。大脑前动脉为脑内侧面供血。前交通动脉瘤、蛛网膜下隙出血引发的血管痉挛或大脑镰疝以及栓塞均会导致大脑前动脉的梗死。大脑前动脉在远离返动脉(Heubner动脉)处的梗阻会导致对侧下肢的痉挛性麻痹和感觉缺失;若病变发生在返动脉起始处,则可能会涉及上半身和四肢。此外还可能出 现的症状包括:膀胱内括约肌乏力、额叶释放症状和双眼共轭地向受累侧偏差等(由于额叶控制眼部的区域遭到破坏)。
4
冠状切面观
大脑中动脉(MCA) 是颈内动脉 (ICA) 的主要延续。大脑中动脉沿外侧沟走行,其分支同时为脑深部结构和大脑皮质的外凸面供血。豆纹动脉(卒中动脉)是大脑中动脉较细的分支,穿行于基底神经节和脑的内囊区域。此处发生的卒中会造成典型的对侧肢体(痉挛性)偏瘫伴随失语症上肢的症状往往更加严重。
5
外侧面观和内侧面观
A.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沿大脑半球的外侧表面分布于额叶、顶叶及颞叶的前中部。相应位置的阻塞会导致对侧躯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尤其是上半身。若内囊供血受累,则会累及整个对侧躯体。
B.大脑前动脉分布于大脑半球的额叶和顶叶内侧面区域,其梗阻会导致下半身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大脑后动脉分布于枕叶和颞叶的下表面,如发生梗阻则导致对侧视野的缺损。
临床意义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分支,在外侧裂内走行,发出分支到达大脑半球的上外侧面,还可发出穿支到达脑的深层。大脑血管的“梗阻”会以几种不同的形式出现:约 1/3 为动脉粥样硬化/硬化卒中(通常发作于一过性脑缺血之后);约 1/3 为栓塞性卒中;近20%为腔隙性(小远端)脑梗死;10%为脑出血;剩余比例较小的有动脉瘤破裂和动静脉畸形。腔隙性脑梗死为发生在小穿支血管供血区的小梗死,包括如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脑桥和大脑白质等区域(直径为3~4 µm至2cm之间)。它们多数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脑梗死,尤其易伴随高血压或糖尿病。症状由受损的脑区决定,包括虚弱、偏瘫、对侧感觉缺失、共济失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