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高奇峰:美感与教化
按 语
本文中,高奇峰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阐明作品的美感呈现与人的道德趣味之间的互生关系。言及艺术作品,他更强调绘画作品中对象的择选,每个对象有其对应的意涵,如“木兰蓿莽比志向的坚贞,翠竹苍松表凌寒之节操,以骐骥兰蕙喻君子,鹈鹅荆棘喻小人。”他认为,绘画作为表达方式之一,有着传记、赋颂都难完全涵盖的叙事、载形和具象化等综合表现力。进而,他认为创作作品首先需要理解作画的基本宗旨,即“四格”、“六法”、“六要”,而要想进一步让画面富有美感,还要求创作者“本已饿已溺之怀抱,达已达人的观念”,即由心而发,不做虚情假意,才能创作出对人心灵形成有益影响的作品,由具有美感的作品感化观者,即为教化。
高奇峰(1889-1933),原名嵡,字奇峰,以字行。广东番禺县员冈乡人。少从其兄高剑父学画,承居廉画风。1907年随剑父东渡日本,随田中赖章画家习西画技法,1912年在沪创办宣传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综合性美术期刊《真相画报》,并担任编辑兼发行人,画报发行十七期后因披露宋教仁案等原因受到袁世凯通缉被迫停刊;同年开办审美书馆,倡导国画,培养人才,为郑曼陀、徐悲鸿等初出茅庐的画家提供了当时急需的稿费支持。1918年回广州,任甲种工业学校美术科及制版科主任,并自设“美学馆”于广州府学西街以供平日授徒。1925年受聘成岭南大学名誉教授,并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授课过程中,高奇峰大力宣扬新艺术的宗旨,本文与“画学不是一件死物”便成文于他任职岭南大学期间,其艺术教育思想即昭明于此二文中。1929年因患肺炎,由岭南大学迁至珠江北岸二沙岛“天风楼”居住修养,在此高奇峰与众弟子谈艺作画,其中有七名弟子成绩斐然(周一峰、张坤仪、叶少秉、何漆园、容溯石、黄少强、赵少昂),人称“天风七子”。高奇峰一生主要专注于探索中西结合的折衷绘画,祈望开启新时代中国画的新风貌。本文原载1934年《高奇峰先生荣哀录》第一辑。
文 | 高奇峰
美感原系人所同具的,与孟子所谓人性本善相同,但社会环境逼人,故多人随处忘不了利害的计较,把天然的美感及美德就供给那利害计较的牺牲,以至无论何事都渐渐丧失了天趣,所以不能不藉一种艺术去调剂,以激动其天然,兴复其美感。美感者何?将见闻之事实或过去之印象加以一己之构思与及学力之经验,融会贯通,不可方物,其藉工具以表露予外,极错综变化之能,由规矩准绳而达到神而明之的境界,则所谓美术也。譬如见了一只荔枝,其鲜艳嫣红之色素,便想到他晶莹似玉的果实,亦清亦香的气味,联想到那荔枝丹砂万颗星缀树中,与绿叶婆娑相映成趣,及它生产地之粤岭风光,便发生无限诗趣,自然想到东坡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之旬,同时又追想东坡之为人、之遭遇及其清高的才调,又想到韩元吉词“故人莫恨东南别,不寄梅花,千里寄红雪'的交谊如何高洁亲厚。又如见见忘忧的萱草,便感觉到诗经谓“焉得萱草,言树之背',背是北堂,同时便感觉到母亲之慈爱,与及生我劬劳,如天覆地载的罔极亲恩,当如何养志立身以冀图报于万一。那就是美感。然而一人一时一地的美感,究属一人一时一地的事,倘欲与众兼善,则不能不纪载此种美感,以期普利群生。但是,传记足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形;赋颂可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惟图画之制可以兼之。昔人言之綦详,故有心世道者,多托花木、鸟兽、人物以比兴讽世,以兴复人之美感。如木兰蓿莽比志向的坚贞,翠竹苍松表凌寒之节操,以骐骥兰蕙喻君子,鹈鹅荆棘喻小人。写紫荆枯荣,鹡鸽急难,冀兴起兄弟之友爱及群胞团结之精神。画慈乌反哺,孝羊跪乳,以增人子的孝思。务使人能接受美感,自能见善,足以戒恶;见恶所以思贤,见贤而又恩齐矣。所以画虽一艺,其中存有大道,具有万理,古圣前贤非常注重的。有虞之世作绘事彰施,于是礼乐大阐,教化因之以兴,故能揖让而天下治,此其明证矣。又唐吴道子作地狱变相图,当时许多恶人惧罪改业。宋郑侠绘流民图,促使王安石变法,从根本推翻。宋亡,郑所南画兰不画土,令人兴起故国河山之痛,虽数十年后卒收攘夷光夏之功,是知画的美感感人,其力最大。唐张彦远谓,画足以成教化,助人伦,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真千古不移之论矣。
既知画足以兴复美感,又足以成教化,则绘事要旨自不可不作深刻的研求,否则所画杂乱无章,正如不和协之音:律,嘈嘈杂杂,徒乱人心曲,不特不能兴复美感,而且将要发生一种反感了。绘事要旨为何?不外画法之“四格”、“六法”、“六要”。四格者,应物象形,创意立体,曰神格;笔简形具,得之自然,曰逸格;墨妙笔精,心手相应,曰妙格;雕模造化,学力深邃,曰能格。六法者,曰气韵、曰用笔、曰象形、曰赋色、曰布局、曰模写。六要者,曰神、曰清、曰老、曰劲、曰活,曰润。明乎此绘事三昧,自可成竹在胸,挥洒如意。再本已饿已溺之怀抱,达已达人的观念,无论抒情寓意,寄托比兴,各体的画都足以兴复人的美感,而使贪夫廉,懦夫立,则于教化上殊非小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