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新发现:孟子的母亲竟然是山西太原府榆次县人
原文地址:新发现:孟子的母亲竟然是山西太原府榆次县人作者:龙城中国孟您现在的位置: 晋中新闻网 >> 晋中专页 >> 晋中历史 >> 历代名人 >> 文章正文上午上网浏览“2009太原.晋中 同城共舞 冬日欢歌”冬季旅游启动消息时,进入晋中新闻网,无意间读到一篇文章,引来新发现:“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中的亚圣孟子的母亲竟然是山西人,准确的说是历史上的山西太原府榆次县人!感觉亲切啊~~“孟母”仉氏是“并州”晋中人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晋中晚报 点击数:3517 更新时间:2007-9-269:43:23作者简介孟繁仁,1942年生,1965年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院终身研究员。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中国《水浒》学会理事,《中华罗氏通谱》特邀顾问,《中华白氏》顾问,“女娲皇陵”修复委员会总顾问;山西省政协委员,民盟山西省委委员。日前,世界各国正兴起一股学习和普及中国“儒家文化”的热潮,风气所至,不少国家纷纷成立“孔子学院”或“孔孟学院”,以便满足帮助人们学习汉语和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需要。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各国先后成立的“孔子学院”已经有五十座左右。一股以学习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为内容的风气正在吹遍世界各国。孟子和孔子一样,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创始者之一,但是,人们很少知道:孟子的母亲是山西人,是一位黄土地出身的伟大母亲孕育和生养了这位中国“儒家文化”的伟大圣人;在“亚圣孟子”的灵魂和血液里,充满与山西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情愫和基因。亚圣孟子情系山西孟子名轲,字子舆,或作子居、子车(约公元前372-289年,鲁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为鲁公族孟孙氏之后。早年丧父,母亲仉氏为择善邻,有“三迁”之教,为促其立志以学,有“断机”之举,在母亲的循循诱导和严格要求下,孟子终于致力求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学成以后,尝游说于齐、梁、宋、滕、魏等诸侯封国之间,时天下战乱频仍,众诸侯热衷于“连横”、“合纵”之术,以杀伐、征战为能事。孟子乃晓以“尧、舜、禹”之德,见主张不为众诸侯所用,乃退守其身,与公孙卫、万章等门人讲述《诗经》、《尚书》,作《孟子》七篇。圣祖孟子在其“七篇”著作中提出“君轻、民贵”之说,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省刑薄赋,以达到“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他肯定人性生来善良,都只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认为人生来具有“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同时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提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他提倡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注意“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善养自己“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境界;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人皆可以为舜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荠,则臣视君如寇仇”等充满民主、平等思想的主张,可以说他是中国和世界的民主思想之父。他对于人生、社会、事业和国家的思想认识主张和人格价值取向,构成了中华民族文明事业的重要思想内容和精神支柱,由《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易》、《礼》、《春秋》构成的“四书、五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朽经典著作和世界人类文明宝库的珍贵财富。“至圣”孔子出生于山东曲阜,“亚圣”孟子出生于山东邹城。与孔子对山西的情况较为隔膜和较少提及不同,孟子对山西的情况却比较熟悉。据《孟子·滕文公上》记曰:“禹凿九河,钥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句中“中国”特指古代山西晋南地区,古代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据《尚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歧,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可知大禹治水从山西开始,此后其足迹遍于天下九州;其治水之利也是天下人共享之。为什么孟子只说“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孟子也经常说到“晋国”的情况,在《梁惠王章句》和其他篇章里就有多处关于“晋国”历史的论述。所以古人早就产生出孟子为什么对晋国“知根知底”和“情有独钟”的疑问。孟母三迁 誉满天下人们常说:在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帮助他成功的女人。孟子的母亲就是成就孟子人生光辉事业的伟大母亲。汉代刘向《列女传》里记载了“孟母三迁”的故事:“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少也,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居以处子,乃去,近市旁,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佾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意思是说:邹县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家住在坟场附近,孟子少年时经常做埋葬死人、呼号痛哭的游戏。孟母说:这不是教育好子女的住处,乃迁居于市场附近,孟子又玩起了吆喝叫卖货物的游戏。孟母说:这也不是可以教育好子女的地方,又迁居于学校附近,孟于开始学起了揖礼进退的文明游戏。孟母说:这才是可以居住教育子女的地方,于是定居下来。后来孟子长大成人,学习掌握了六艺之礼,终于成为大学问家。人们都夸奖孟母善于教育诱导子女。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还记载有“孟母断机”的故事:“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这则故事是说:孟子少年时,读书读到中间,忽然停止下来。过了一会儿,又读了起来。孟母知道他中间出去玩耍了,叫过他来问道:为什么读书读到中间不读了?孟子回答说,我丢了东西,出去找东西了。孟母听了非常生气,用刀劈断了织布机上的经线。问孟子说:你读书中间停止下来,犹如织布断了经线,这样的知识还能连接起来吗?自此以后,孟子再也不敢中断学习了。《韩诗外传》还记载了孟母“买东邻豕肉”的故事:“孟子少时,东家杀豕。孟子谓其母曰:东家杀豕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失言曰: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豕肉而食之,明不欺也。”意思是说:孟子少年时,有东邻家杀猪。孟子问母亲:他们杀猪干什么?孟母问答说:杀猪想叫你吃。说完这话就感到后悔:我怀胎过程中,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是为了对他进行胎教。今天他问我知识,我却欺骗他,乃是言而无信。于是掏钱买回猪肉,叫孟子吃了一顿,没有给孩子留下母亲说谎骗人的负面印象。以上几则故事的内容虽然非常简单,但其中的含意却十分生动、丰富:孟母为何要有“三迁”之举?这完全出于母亲对儿女生命前途的负责、担忧和关心、爱护。孟母为何要有“断机”之举?这说明仉氏身为人子之母,对孟子心有旁骛、学不专心及其严重后果的忧虑、担心。以上故事更告诉人们:正是孟母对儿女的教育如此苦心焦虑、计议深远和循循善诱、矢志不移,才培养出孟子这样的中国文化的“儒家”圣人。俗话说:“子不学,父之过;教不严,父之堕。”以上故事留给人们的启示十分深刻:父亲、母亲要想教育好子女,必须从小时做起,从小事做起;不能有任何马虎,不能有半点失职;父母的行为一定要注意细枝末节,这样才能做好子女的表率和榜样。孟母仉氏 祖籍并州千百年来,人们虽然对“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的故事传颂不衰,她的名字和事迹也被列为《列女传》之首,但是并没有人对这位光荣母亲的出处进行过任何探讨和研究。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另外也与缺乏相应的史料记载有关。令人高兴的是,在世人难以见到的“孟氏家族史料”中,果然存在揭开这一谜案的蛛丝马迹。近日,承旅台孟氏宗亲昭岩先生赐赠“台湾孟氏宗亲会”所印《孟子世家族谱》一册,使我不顾酷暑,捧读不倦;挑灯批阅、爱不释手。据《孟子世家族谱·世谱》记载:“亚圣祖系出自鲁桓公允,允生庄公同,同有弟三:长庆父为孟孙氏,庆父四传庄子速,速七传激,字公宜,激娶仉(zhang,音掌)氏,魏公子(仉)启女,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四月二日己酉生轲,字子车、又字子舆。”(台湾孟氏宗亲会《孟子世家族谱》)从以上记载可知:孟母仉氏乃“魏公子(仉)启”的女儿。“魏公子”即魏国公子仉启,关于仉启,无考。而魏国即“三家分晋”之韩国、赵国、魏国也。在此之前,晋国是西周王室的嫡系公国,疆域主要在山西境内。其强盛时,曾经几度与江淮地区的楚国发生战争,后来却被分裂为韩、赵、魏三国,据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考证:《史记·楚世家》“简王八年(公元前424年),魏文侯、韩武子、赵桓子始列为诸侯。”在韩、赵、魏三国中,赵国疆域在山西晋中、晋北及河北中部一带;韩国疆域在山西晋东南地区和河南洛阳一带;魏国疆域西至晋南河东地区,北至晋中祁县、平遥及河南安阳一带;东至山东菏泽地区,南至河南漯河地区,是三家中势力最强大的侯国。经笔者考察、考证,在古代与魏国接壤的山西榆次(今山西晋中市),果然有“孟母故宅”存在。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修《太原府志》卷24“古迹”记载:“孟母故宅:在榆次县古城西南隅。盖孟子邹人,其母并人也。其地有三徙乡。”“孟母庙:一在(榆次)县城西南隅,(明·)弘治(1488-1505)年建,相传此地为孟母故宅;一在儒学东南隅。”又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修《太原府志》卷19“祀典”:“太谷县:孟母庙:东贾里。”“东贾里”在今山西太谷县东北三十华里范村镇西北。这里为什么建有“孟母庙”?因为在东贾村与范村镇之间,有一个非常引人注意的村名:“西仉村”,这是山西省境内独一无二的以“仉”(zhang,音掌)姓命名的村庄。而“仉”字正是“孟母仉氏”之姓。根据《礼记·祭法》有关“立庙祭祀”的礼法规定,既然榆次县城西南隅的“孟母故宅”为孟母曾经居住之所,则太谷县“东贾里”的“西仉村”应该就是孟母仉氏的原籍所在。历史上早就有人对“孟母故宅”一事予以注意,据明·谈迁《枣林杂俎》822条记载:“孟母故宅:榆次县古城西南隅。盖孟子邹人,其母并人也。其地有三徙乡。”“邹城市孟子学术研究会”和“孟子宗亲联谊会”编《孟子与孟氏亲族》对此也有记载:“山西太原府榆次县的‘孟母故宅’,该县县志说:‘孟母,并人也。其地有三徙乡。’”“并州”是山西太原的别称。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8“山西一”记载:“古曰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此为并州。(应劭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成王封叔虞于唐,此为晋地,战国时为赵地,亦兼韩、魏之疆……秦并天下,置太原、河东、上党、代、雁门、云中等郡,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并州……”而“并州”之辖境则包括今日太原市境以及晋中地区各县。从以上太原地名使用变化的情况,可知“孟母为并(州)人”的说法,至晚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流行。“仉”姓起源和山西“仉”姓据笔者考证,“仉”姓不是大姓,是一个自古以来人口很少的姓氏。为了弄清古代和现代山西“仉”姓的情况,笔者又进行了有关的考察:据《通志·氏族略》载:孟母之姓“仉”(zhang,音同掌)氏,是鲁国名门之一。关于“仉”姓的来源,《通志·氏族略·五》:“仉,音掌(zhang),梁州有仉启”;又清·张澍《姓韵》卷六十:“仉,孟子母仉氏。鲁有党姓,音掌,掌当是党氏之族。”《姓韵》还记载了一则有关“仉”姓人物的故事:梁四公手下有一人名叫仉臂,五原(今山西朔州一带)人。魏·兴和二年,梁四公派雀敏、阳休二人前往聘请仉臂,与他谈话,所谈包括“三光、四气、五行、十二支、二十八宿、风云气候、金丹玉液、药性针道、六性五蕴、阴阳历数、韬略机权、飞伏孤虚、鬼神情状,始自经史,终于老释”等等。可谓天文、地理、人事、机谋无所不包。谈了十几天,双方互为主客,内容令人迷醉,前来观看的人们都是从头听到尾,入迷忘归。然而雀敏始终因为自己的言语、气势不能胜过仉臂而感到沮丧,终于生气得病而死亡。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仉臂之机敏超过常人;古代仉姓,源出山西。据《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提供的数字,一九九一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山西境内的“仉”姓人口有200人,其中:太原市4人,大同市48人,阳泉市8人,长治地区54人,晋城市3人,临汾市15人,运城地区23人,吕梁地区5人。可见“仉”姓在山西全省人口比例中,不足万分之—,真可谓“凤毛麟角”。由于考察方面的困难,现在山东省境内的“仉”姓人口数字不得而知。“孟母仉氏”之所以从山西并州迁居到山东邹城,很可能与当时“晋、秦”和“晋、楚”之间或“韩、赵、魏”之间的战争动乱有关。东周末年,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以大吃小,以强凌弱,互相兼并,战乱频繁。“春秋无义战”成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春秋后期,暴虐的秦国势力逐渐强大,经常挑衅和欺凌黄河东岸的邻国晋国。在不很长的时间内,秦国和晋国之间就发生了十八次战争;晋国和入侵的楚国之间也发生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战争;“三家分晋”以后,韩、赵、魏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乱冲突,由于动乱频仍,民不聊生,百姓无法安居乐业,所以这一时期向东南方向的齐、鲁、吴、越等国逃避战乱的移民很多,孟子母亲仉氏家族或她的父亲“魏公子仉启”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由“并州”榆次迁徙到邹、鲁一带。生命崇高 母亲神圣几千年来,由于“父系社会”的专制统治,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是孟母教育子女的崇高行为和伟大成就,为广大的妇女和母亲们赢得了备受人们尊敬的崇高荣誉和光荣地位。有一本描写科学家故事的书,在谈到“母亲”时,有以下一段文字:“孔子的母亲、孟子的母亲值几个师呢?对于女性来说,她的体力抵不上一个男子,但是她在培养孩子方面却有极重要的价值。她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孔子、孟子,培养成欧阳修、岳飞,培养成林肯、爱迪生,也可以把孩子教唆成江洋大盗!母亲是下金蛋的鸡,她的价值在于金蛋而不在于她的肉。将她等同于肉鹅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在中国古代妇女当中,贤良聪慧的母亲有千千万万,但是经过“淘沙漉金”的严格筛选,却只有“炼石补天”和“抟土造人”的女娲,“三迁教子”的孟母,以及“刺字示儿”的岳母三人,才堪称为真正值得大书特书地歌颂和赞美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千百年来,人们写下不少诗文篇章,歌颂和赞美孟母的佳行懿德和光辉风范:汉·刘向《孟母颂》曰:“孟子之母,教化别分。处子择义,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又有晋·左贵嫔《孟母赞》曰:“邹母善导,三徙成教。邻止庠序,佾豆是教。断机激子,广以坟奥。聪达知礼,敷述圣道。”明·刘浚《三迁教子》诗曰:“孟氏三迁宅已荒,至今犹说断机堂。丝成交匹勤方得,身入芝兰久自香。俎豆容仪非贾衔,经纶事业岂寻常。母贤子圣谁能似,故里千秋尚有光。”明·廖森《三迁教子》诗曰:“今古谁知孟母贤,殷勤教子地三迁。养蒙肯使为屠贩,学礼宁教戏豆笾。一旦功夫私有淑,万年道统果能传。看来作圣皆由此,尽说天生未必然!”明·邹贤《谒亚圣庙》诗曰:“新庙岩岩碧汉边,一龛香火散轻烟。七篇仁义扶名教,万古斯文得正传。心在辟邪兼翼正,气惟善养更知言。抠衣此日趋庭拜,重叹三迁母氏贤!”孟母去世后埋葬于邹城城北25里马鞍山麓“孟母林”,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追封孟父为“邾国公”,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孟母墓”前立有元代教授张须撰写的《孟母墓碑》并建有“享堂”,碑题“启圣邹国公端范宣献夫人神位”,现在,“孟母林”古木参天,翠绿蓊荫,景色十分美丽宜人。在世传孟母的迁徙之处山东省邹城县凫村、庙户营等地,都建有“三迁祠”、“断机堂”等建筑;“孟庙”内也建有“家庙”专门奉祀孟子父母。世传为孟母“祈蚕”之所的山东省阳谷县东北四十里有“孟母庙”;山东省沂水县孟社村有“孟母祠”;相传孟子迎养其母到齐,曾经居住的山东临淄县城南淄河西岸“仉行村”村口立有“仉行村”村名碑等等,虽然如此,“孟母”的籍贯和家世却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木有本,水有源。”与前面所述的“孟母遗迹”相比,本文考证最新发现的山西榆次县城的“孟母故宅”和太谷县范村镇东贾里西仉村“孟母庙”等,更应该成为人们纪念“孟母”这位伟大母亲的光荣圣地。她将是黄河中游“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摇篮”古代山西文明历史上的又—个光辉亮点。我之所以在这里大声地赞美“孟母”、歌颂“母亲”,更是因为:男人是他们的母亲塑造成的。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只有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母亲是家庭的脉搏,没有了她,就好像没有了心跳。(LEROYBROWNLOW)母亲对孩子最神圣的爱,不是她围着孩子团团转、准备满足他的一切要求的时候,而是她把孩子毅然带到最高的标准面前,他不做到最好绝不罢休的时候。(HAMILTONWRIGHT MABIE)母亲不是让人去依靠的人,而是创造机会让人独立的人,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遗憾的是,真正理解这一意义的人却很少。左右国民命运的是母亲的教育。那些正在和已经堕落的母亲,正在把子女送入牢狱和教养院。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妇女,热爱母亲!让全社会的母亲们都来学习孟母,造福儿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建设好未来社会,维护和缔造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