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扬:中国果业发展兵分两路
如果把世界果业格局比喻成金庸小说中的江湖,欧美果业似“少林派”,刚健敏捷,“机械化”模式,练的是外家功夫;日本果业似“武当派”,以柔克刚,“精致化”模式,讲究内功修为。
那么,大家先想想,中国果业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会是哪个门派?
第一章 兵分两路
最近梨价又跌了,嘉兴市场六两以上的翠冠梨从去年的三块多跌到今年的二块多。
跌价已经没什么可以大惊小怪了,怪我们种太多。2016年我国梨的栽培面积1680万亩,总产量1930万吨。全世界每四个梨中我们就占了三个。
只要丰收,必跌无疑。
不光是梨,全世界每二个苹果中我们也独占了一个,而且还可以往另外一个苹果上咬上一口。
更离谱的是,友好的各国人民还把他们仅剩的那个已经残缺不全的苹果切上一块,不远万里地送到中国,新西兰的,美国的,智利的……
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第一的水果生产和消费大国。连中国果业的新秀——大樱桃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无论面积或产量。
折算下来,全国人均果园面积0.14亩,人均水果占有量127.2公斤,已经接近世界人均水果消费量(65公斤)的两倍。
今年四月,陕西省统计局发布《2016年陕西省果业发展统计公报》。作为全国第一水果大省,陕西苹果产量占世界的七分之一,猕猴桃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更可怕的是,陕西省的苹果投产面积只占总面积的66%,猕猴桃投产面积只占总面积的61%。也就是说,即便在今后5-10年内不种一棵苹果,不种一棵猕猴桃,陕西省乃至整个中国的苹果和猕猴桃产量仍然会持续高速增长。
另外,外来的“狼”也越来越多,“佳沛”猕猴桃、“都乐”香蕉、“新奇士”橙……
一句话,我们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将会越演越烈,“过剩”和“竞争”已经成为中国果业的新常态。
而纵观世界果业的先进生产模式,无论欧美的“机械化”模式,还是日本的“精致化”模式,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师夷长技以制夷”,我认为中国果业发展应当借鉴世界先进模式,兵分两路,走“省力化”和“精致化”道路。
第二章 省力化
去年波兰苹果的进口在业界引起不小的波动,倒不是因为波兰苹果有多么好,而且因为他们的生产成本之低,完全超乎我们的意料。
2.5元/公斤的销售价,靠的是全程的“机械化”,机械化修剪,机械化疏花疏果,机械化喷药,机械化采收,机械化分级包装……
陕西海升集团的“千阳模式”走的就是这条路,全盘西化,欧美的品种,欧美的机械,欧美的种植模式。
但是,我们似乎没有那么多集中的土地资源和机械化水平来支撑这种以“机械替代人”的作业方式。
在中国的现阶段,我们是走不了欧美的“机械化”道路,我们只能走有中国特色的“省力化”道路。通过简化技术,节约高技术等级的复杂劳动,减少作业量,节约工时来降低生产成本。
比如树形的引进。以苹果和梨为例,中国传统的“疏散分层形”有主干、中心干、第一层主枝、第二层主枝,层间距多少,主枝夹角多少,每个主枝又要选留几个合适的侧枝,要求上稀下密,外稀内密,大枝稀小枝密,还要处理好树体上部与下部、外部与内膛、生长与结果,主枝与侧枝之间的平衡。
这种就是高技术等级的复杂劳动,没有十几年的磨练根本“伺候”不了这样的树形。
而欧美现在流行的纺锤形(包括高纺锤形、细长纺锤形等)就是在宽行密株和矮化砧的基础上,把传统的乔化、稀植、大冠转化成矮化、密植、小冠的种植模式。
这种树形不仅适合于“机械化”,同样适合于“省力化”。通过简化修剪技术,减少修剪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来达到“省力化”的目的。
除草和套袋是中国果园最费劳动力的两项工作。因此,变“清耕”为“生草”栽培,变“套袋”为“无袋”栽培,这是“省力化”的必由之路。
当然,“生草”栽培需要一种经济适用的割草机,“无袋”栽培需要一个适合的优良品种,这是机械师和育种家们需要努力的目标。
对有一定规模的果园,还可以配置喷药机、翻耕机等小型果园机械以及水肥一体化等配套设备。
总之,走“省力化”道路就是立足大众市场,通过节约劳动力成本来获得效益空间,提高产品竞争力。
第三章 精致化
这两年跑了不少果园,去的都是一等一的好果园,看品种,看技术,看包装,看营销,看服务……探索“精致化”的发展道路。
走“精致化”道路,首先要使自己的产品从普通水果中脱颖而出。
所谓“好水果”,无非是“好看、好吃、安全”,核心是“好吃”。正如百果园掌门人余惠勇说的:“好吃是检验水果的首要标准。”
我总结过种出“好吃”水果的6大要诀:优良品种、多晒太阳、多施有机肥、可控产量、可控环境、完熟栽培。其中,最被重视的是“优良品种”;最被忽视的是“可控环境”。
在我尝过的“极品水果”中,“红美人”、“金霞油蟠”、“妮娜女王”都是种在大棚这样的“可控环境”之中。有机栽培最多只能种出“小时候的味道”,但“可控环境”却能种出“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绝妙感觉。
对“精致果园”来说,选择“好看+好吃”但必须在“可控环境”下才能种好的“极品品种”不失为明智之举。任何“好种”的品种,最终的结局往往都是“平庸”。
走“精致化”道路,还需要有营销和服务意识,并把两者放在比生产更重要的位置。
你要知道你的消费群体在哪里?你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目光?除了果品,你的消费群体还需要什么?
一个观光采摘园,顾客自己驾车到你家果园,化了油钱;自己动手采摘,帮你省了工钱;还化比市场上贵得多的价格买你的水果。顾客图啥?
图的是田园生活的体验,图的宾至如归的服务。
就像上海金山的贺尔斯草莓学苑,上午采草莓,品草莓,喝草莓茶,品尝草莓糕点,中午吃小火锅,下午体验草莓糕点DIY,离开的时候可以带些精致包装的礼物……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以40亩的土地做出400余万的年销售额。这是一个“精致果园”的典范。
总之,走“精致化”道路就是立足小众市场,通过极品品种、细致技术、精美包装来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精准营销、体贴服务来赢得消费者,并以此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第四章 品牌化
无论走“省力化”道路,还是走“精致化”道路,最后,殊路同归,都要回到“品牌化”的道路之上。因为品牌建设是果品实现溢价的最佳途径。
“褚橙”的成功使中国果业的品牌营销风生水起,讲故事,讲情怀,讲包装成为品牌营销的主旋律。
可是,有几个人能有褚时健那样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故事讲得最好,产品终究还是需要回归产品本身。
车展上,谁会因为模特长得漂亮而选择这个品牌?美女很美,与车子无关,与水果同样无关。
先有品质,再有品牌。品牌,必须建立在品质的基础之上。而且,稳定比偶尔的高品质更重要!
我曾经问过余惠勇:百果园是如何做品控的?余惠勇以红富士苹果为例,以果皮颜色对应了它的内在品质,招牌级(东方红)是98%以上着色、A级是85%着色、B级是75%着色,分别对应13.5%、13%和12.5%的糖度。
这种方法在科学试验的相关性中是成立的,但却不是绝对的。顾客就有可能买到一个100%着色但糖度只有12.5%的“中看不中吃”的苹果。
2016年,天天果园的“橙先生”获得亚洲果蔬展年度营销大奖。“橙先生”是天天果园推出的首个自有品牌,引进国际先进的水果无损伤分选设备,根据实测糖度,推出从“11-14度”的四档冰糖橙产品,并围绕“包甜”进行了一系列的推广。
这不正是中国果业“标准化”最好的切入点吗!
有了“标准化”,“品牌化”才不会拐脚,才能走得长远。
后 记
回到开篇的问题:中国果业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会是哪个门派?
我的答案是“丐帮”。天下第一帮,虽然人数众多,但在江湖上的地位并不高,没有多少话语权,比不得“少林派”和“武当派”。
而且中国果业还是一个没有帮主的“丐帮”。在现阶段的“产业化”到“标准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果业还面临一个重大瓶颈:“组织化”。
我们有合作社,有联社,有协会,但都是有形无实。我见过最好的协会也只是利用关系从财政中要些经费贴补会员单位,“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仅此而已!
我的期望,也许也是你的期望:
一个“义薄云天”的帮主,带领众多的“丐帮”弟子打天下,把中国果业从一个世界果业大国变成世界果业强国。
花果飘香
主创: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