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药不同效】焦虑、抑郁,刘渡舟老先生说:这味药,千万千万不能忘!

栀子,出处《本经》。味苦,寒,降泄,善清三焦之火,尤善清心(胸),为治热病烦闷之要药。

“郁”可遇诸病,栀子亦可运用在各个疾病,而治病之要,仍旧离不开四个字:辨证论治。

且看名医如何辨证论治,开郁而治诸病。

今天小师妹为大家整理的是全国名老中医刘渡舟教授、全国名老中医周绍华教授临床使用栀子的医案三则。

下面让我们用5分钟读完三则医案,回顾经典,发掘新知。

全国名老中医

展开剩余90%

刘渡舟教授

烦满

《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

单XX,女,29岁。

1994年1月10日初诊

素来性急善怒,稍不遂心,则抑郁满怀。产后坐月期间,因琐事与家人生气,遂感心胸满闷,腹部胀满,以手按其腹部,咕咕作响,得矢气后则稍舒。

病延三月,胸腹满闷不除,近日更增心烦不宁,睡眠欠佳,噫气频作,不欲饮食。曾服中药二十余剂不效。

视其舌红,苔白腻,脉来稍沉。

此气郁化火,扰于胸膈,迫及脘腹所致。治宜清热除烦,宽中除满。

方选栀子厚朴汤。

栀子12克,枳实12克

厚朴16克

服五剂胸腹满闷大减,自诉以手按腹,已无“咕咕”作响之声。

心情转佳,噫气消失。

又称大便偏干,乃于上方加水红花子10克,大黄1克。

又服三剂,胸腹宽,烦满除,胃开能纳,睡眠安然。

又予丹栀逍遥散两剂,调理而安。

【按】

本案病起于气郁化火,火热扰于胸膈,累及脘腹,故致胸中烦闷,腹中胀满,属火郁虚烦之列,故以栀子厚朴汤清胸中之热以除烦,宽胃肠之气以消满,同获良效。

全国名老中医

刘渡舟教授

癃闭

《药性论》:'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王XX,女,45岁。

患慢性肾小球肾炎1年有余,尿中常有蛋白及红、白血球,小便量少,一直住院服用“激素”治疗,病情不见好转。

近日因情绪波折使病情陡然加重,小便点滴难下,而有尿毒症之险恶,已发出病危通知。

家属恐慌万分,急邀刘老会诊。

见患者面色青黯无泽,神情抑郁,腹胀如鼓,小便点滴而下,下肢肿胀按之凹陷。

问其大便干结,一周未行,伴胸满闷,口燥咽干,五心烦热,低烧不退。

视其舌红绛无苔,握其两手,脉弦出于寸口。

辨为肝火刑金,灼伤肺阴,不能通调水道之证。

急以开郁凉肝,清降肺气,开水之源头,以利三焦水道。

处以“化肝煎”加味。

青皮9克,陈皮9克,丹皮9克

栀子9克,白芍12克

土贝母9克,泽泻6克

麦冬30克,沙参30克

紫菀9克,栝蒌皮12克

枇杷叶12克

通草9克,茯苓40克

服药后小便缓缓而下,大便畅通,肿胀渐消,两周内体重减去十五斤,余症皆随之好转。

继以调理肝脾之法,终于转危为安。

【按】癃闭一证,情属危急之候,见于临床,有虚有实。

本案癃闭继发于慢性肾炎之后,其危重之势可知处理不当,每可导致阴阳离决,上下不通的“关格”证。

本案辨证关键在于“脉弦出于寸口”,寸部候肺,弦为肝脉,寸部脉弦,则为肝郁化火,刑金伤肺之象。

金被木刑,肺阴灼伤,肺气失于清肃下降之职,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见小便量少,点滴而下。

正如李用粹《证治汇补》所说:“一身之气关于肺,肺清则气行,肺浊则气壅,故小便不通由肺气不能宣布者居多”。

小便不下,水液因之蓄积于内,则必伴腹张如鼓。肝气郁结,则胸胁满闷,面色青黯。

肺失清肃则呼吸不畅,大便不行。身热、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绛无苔,皆为肝火旺,肺阴虚之证。

故治当疏肝清热,润肺降气,肺气降,则水之上源洞开肝气舒达,则三焦水道通利。

“化肝煎”出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由青皮、陈皮、芍药、丹皮、栀子、土贝母、泽泻七味组成,为疏肝清热降气之良方。

方用青皮、陈皮疏肝理气;

丹皮、栀子清热开郁;

白芍养肝阴,清肝热,敛肝气;

贝母降气化痰,泽泻通利下行。

但本方疏肝、清肝之品有余,而润肺、降肺之药不足,故于方中加沙参、麦冬滋养肺阴;

紫菀、枇杷叶肃降肺气;栝蒌皮宽胸利气,清肺化痰;

通草、茯苓以通利水道。

全方疏散之中佐以酸收,清降之余伍以润养,俾使肝火降敛,肺气清肃,则水津自历三焦水道而下输于膀胱,小便得通。

药中其鹄,故获良效。

全国名老中医

周绍华教授

郁证

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

患者王某,女,59岁

2006年4月12日就诊

心烦、焦虑5年,失眠1月。

患者自 2001年起出现心烦,急躁,易怒等症,曾服多赛平效果不佳。

今年开始服用赛洛特后,急躁易怒好转,但人变得呆滞。

目前情绪低落,郁闷,委屈,坐卧不安,不愿与人交流,入睡困难,夜间1~3点方能入睡,健忘,大便干,纳可。

舌暗红有瘀点,苔根黄厚,脉细。

患者为七情所伤,损伤少阳冲和之气,令胆郁气滞,胆失疏泄,影响脾胃运化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痰浊内阻,土壅木郁,则肝气郁滞,故见情绪低落,郁闷,委屈;

痰热扰心,心神不安,则致坐卧不安,失眠。

其舌红苔黄厚为湿热之象。

郁久成瘀,故见舌暗有瘀点。

西医诊断:焦虑状态。

中医诊断郁证。

证属:肝胆湿热。

治疗法拟:清热化痰解郁,安神定志。

方用:柴胡栀子温胆汤加减。

北柴胡10g,全当归12g

炒栀子10g,莲子心6g

法半夏10g,云茯苓30g

广陈皮10g,炒枳实10g

胆南星10g,淡竹茹10g

制香附10g,紫苏子10g

炒枣仁30g,炒远志10g

合欢皮30g

沉香末(分冲)2g

浮小麦30g,炙甘草10g

大枣6枚,生龙齿(先煎)30g

14剂,水煎服。

二诊: 2006年4月27 日

精神佳,心情明显好转,不用服用安眠药(艾司唑仑)亦可入睡。

诸症悉减,效不更方,守原法继续治疗,加百合可治心烦脏燥。

处方:

北柴胡10g,全当归12g

炒栀子10g,莲子心6g

法半夏10g,云茯苓30g

广陈皮10g,炒枳实10g

胆南星10g,淡竹茹10g

制香附10g,紫苏子10g

炒枣仁30g,炒远志10g

合欢皮30g

沉香末(分冲)2g

浮小麦30g,炙甘草10g

大枣6枚,生龙齿(先煎)30g

甜百合30g

服药14剂,诸症安。

【按】

本案重点在于中焦湿热的治疗,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味,构成柴胡栀子温胆汤,柴胡可疏肝郁理肝气,栀子可清化三焦之热,二药与温胆汤诸药相伍增加了疏肝清热的作用。

有益于中焦湿热的清化。

胡希恕先生认为:“栀子苦寒,消炎药,消炎解热,通利二便。主充血或炎症而见剧性心烦、发黄、懊侬不得眠者,亦主吐、衄、下血、胃肠热证。

栀子解热,类芩、连、柏,但与三者有别。三黄均有收敛作用,而栀子不敛且利二便,治烦相当有力,消炎作用也突出。

看完以上3则医案您有什么启发呢?

你在临床是如何运用栀子治疗疾病呢?

欢迎到留言区留言,和30万中医人一起探讨栀子的用药心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