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门前的石狮子为何都“烫”着卷发?原来大有讲究!

狮子不是中国的特产,而是泊来品,为国内罕见之物。但是,各大机关、机构或是豪门巨户的门前,都会有一对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再者,民间的舞狮传统也是经久不衰。

人们对遥不可及的外来狮如此崇拜,相反,对我们身边的猛虎却少有关注,何也?

另外,如果逛街过故宫的朋友还会发现,太和宫门前的石狮子竟然是“烫发”,头顶40多个“疙瘩卷”,与真实的狮子长发飘逸的形象大相径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还得从狮子的入华之旅说起。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各地的友好关系,“殊方异物”的狮子和狮子文化才正式被中国人所认知。狮子最早是西域各国敬献给东汉的贡品。

“章和元年(公元87年)、章和二年(公元88年),月氏国(克什米尔、阿富汗)和安息国(古波斯)遣使献来师(狮)子(《后汉书》)。”

由于这个外来物种形象威猛,与皇室的庄严气氛相吻合,所以,深受各代帝王喜欢。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外邦友人就隔三差五地给在中原王朝的老大敬献雄狮,以换取皇帝佬儿不菲的回赏赠。

友邦此举到了唐代尤其热衷,据新、旧《唐书》记载,仅唐玄宗开元七年、十年、十五年、十七年,有康居国、波斯国、米国等献送狮子。唐高宗显庆二年,吐火罗国送狮子。唐太宗贞观九年,康居国进贡狮子。为此,唐太宗还特命虞世南作《狮子赋》、阎立本作《狮子图》。

由此,有关狮子的画像、石刻慢慢地遍及华夏各地,狮子的形象开始被民间所熟知。只是,这些狮子的形象,已增加了许多中华文化元素,比如云气和羽翼,狮子从而被神化,人称这为“辟邪狮子”,或直呼“辟邪”。

正是因为狮子被赋予了如此“神力”,为了让这种罕见的狮子护佑人间,匠人们就以石狮子作为替代品。

狮子尽管是外域的产物,但自进入中国后,其形象经过中国传统文化近两千年的洗礼,无论是造型还是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形象由原来的威猛强悍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纹样,与世界各国的狮纹有明显的区别。

早期的石狮用于镇守陵墓,后来又用于镇守大门,虽然位置变了,但吉祥功能未变。人们希望用狮子的威猛气势降魔驱邪、守卫宫殿、护家镇宅,体现出人们祈求平安的心理。

虽是石狮(也有铜铸之狮),但是,也并不是谁家想用就能用的,因为,中国古代是个讲礼仪与秩序的社会,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坐什么样的车都有严格规定,对于石狮子的利用也不例外,那也是有严格规定的。

为了彰显主人家的地位,各家各府使用的狮子也是有等级的,这个等级的体现,就在狮子的发型上。

据史料记载:石狮子头上这些一个个的“疙瘩”是有严格规定的:古代一品官的衙府门前的石狮子头上有十三个疙瘩,叫十三太保;从一品官往下,低一级就少一个疙瘩,二品十二个发髻,三品十一个发髻,四品十个发髻,五、六品都是九个发髻,七品以下的官员府邸门前就不许摆放守门的狮子了。

皇帝家的石狮子头上的“疙瘩”一般是四十五个,比如故宫里的。故宫里有六对狮子帮皇帝家看门,其中太和门前那对狮子头上的四十五个疙瘩造型最美,烫的最大,为什么要用“四十五个疙瘩”呢?很简单,它代表的是九五至尊,五九四十五嘛。

民间小户不配拥有石狮子护门,就用彩扎的布狮,逢年过节,请出来舞一舞,也是消灾祛邪的好方法。据说这种祈福活动,一开始是缘如一次工作失误。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

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风靡流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