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病难?为什么看病贵?为什么治疗效果不理想?原因出人意料!

1

本期要点

①中国没有有效的病人随访体系,病人的长期转归不明;

②随机就诊的模式导致医患关系陌生,安全、有效方案调整滞后;

③每一个学科都提倡达标治疗,但没有定期病情评估数据:“积极控制”(tight control)成为空话;没有及时调整方案: “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只是梦想;没有实时警示及提示:“机会窗口”(window of opportunity)必定失去。

④中国的病人可以选择任何医院、任何医生就诊,资源浪费;

悖论:看病难是看病太容易造成的;看病贵是机会成本过高;

⑤各学科的指南均以药物注册研究数据为主要依据,脱离真实世界;

⑥中国有世界最多的病人资源,但缺少有价值的数据,对世界医学贡献不足;

⑦临床数据采集模式与现实脱节,与医生价值不符。

2

前情提要

全世界的人都拴在一个链条上,而这个链条是闭环的。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又可分为4个状态:缓解-轻度活动-中度活动-重度活动,不管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关节炎、还是红斑狼疮,所有慢性病都分这4种状态。病人所处状态由自己和医生共同决定。

详戳:全球70亿人都拴在这个链条上,你的位置:2份天注定,8份靠你赢

应对慢性病的一个思路是:及时发现下一个时间点的病情变化,然后和医生在一起进行调整。而健康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获得的。但是,这2种调整的机会和现状在全世界都非常差,包括中国,因为没有随访系统。

我们都当过病人,你离开医院以后和医生就失联了。病人带着药出院了,有的一直吃,有的就不吃了,你治好了还是没治好,都是随机的。下一次再去门诊看医生,医生已经忘记你了。

看门诊的时候大部分都是问“好点吗?”好点就继续吃药,不好就再给你加一个药。还有病人出现了不良反应,比如肝功能异常,这个时候通常是把最后的药给撤掉。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就诊过程。

医生非常忙,没有时间去评估病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国际标准是DAS28评估——要数28个关节,做一次评估需要七分钟,但医生哪有时间数一遍。医生能给病人的时间只有两到三分钟。我可以告诉大家在日本、在韩国,医生给病人的时间也很短。我们不是偶然的,我们不是孤立的,医生就是那么忙,医生没有时间去给病人做系统评估,因为会耽误太多的时间,是对别人的不公平。

还有随机就诊的方式。医生看的是一个陌生的病人,这个时候做方案调整已经滞后了。在病人来门诊之前,病情已经出现了变化,而医生在此之前发现不了。

学术界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提到了几个方面:

一个是积极的控制,tight control,对慢性病的每一个领域,不管是糖尿病、高血压还是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都是这么提的,但是如果不知道病人的病情变化,怎么去tight control。

第二个是达标治疗,treat-to-target,但如果根本就不知道别人的“标”在哪儿,不知道病情在哪儿,又怎么达标治疗呢?

还有一个是要抓住机会窗口,window of opportunity,也就是说,类风湿关节炎错过某一个阶段、某个时间点,可能就骨质破坏了、残废了。但是这个机会窗口在哪儿?如果不去观察病情,是发现不了这个窗口的,会错过窗口。

还有一个悖论:所有病人都抱怨看病难、看病贵,但大家仔细想一想,只要你起个大早,或者到黄牛那边拿个号,你都能看最著名的风湿科医生或者专科医生。但是你真的需要看专家吗?很多病人花了很贵的挂异费看到了专家门诊,医生把你当做一个重病人给你15分钟,但其实你可能只是个轻病人,你根本不需要看专家。但是,真正需要看专家的那个病人却根本没有机会去看。所以,看病难是个伪命题,看病难是因为我们的医疗体系造成的,其实是看病太容易导致的。似乎看上去“先来先到”,实际上并没有“按需”来安排门诊,把那些真正需要看专家的病人可能就给耽误了。

看病贵是怎么回事?现在市面上有什么东西是几分钱一片!过去几分钱一个塑料袋,现在连塑料袋都没有几分钱的了。一片药在卫生、安全要求严格的环境下生产出来,几分钱的售价根本没有办法抵消其成本。所以,看病贵是因为药贵吗?其实,世界上最贵的药在中国,但是普通的药不是特贵。病人之所以感觉看病贵有两个原因:第一,病人要跋山涉水,新疆的病人要到北京看病、四川的病人到上海看病,这些成本都算在了看病贵的头上。其二,因为不能实时监测到病人,举个例子:如果病人的病情已经控制得缓解了,还需要那么多药吗?应该下台阶把药撤掉。但是因为没有随访和监测系统,这样的病人撤药的机会就耽误了,缓解了还吃很多的药,还吃很贵的药,实际上造成的损害会更大。

而且,各个学科所做的指南都是脱离真实世界的,这是药物研究造成的。举个简单的例子:那些已经缓解的病人是没有机会进入临床试验的,怎么治疗这些病人?这也是个问题。所以,一是临床试验没包括这样的病人、没有这方面数据;二是大部分的数据是外国人的,而中国人和他们的民族是不一样的,可能会有差异。

在这个痛点下,可以看到尽管有这么多的好药,但类风湿关节炎在真实世界的达标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将之控制到轻度活动或者缓解)不到1/3,连续四年都是这样。北大人民医院栗占国教授发表过一篇文章,调查了8000多个病人,结果发现达标率确实只有20%。为什么临床实验的时候新药能达到60%多,而真实世界就只有20%?原因之一是没有随访系统、没有评估系统。病人拿着药走了,得不到及时调整。

不要太悲伤,看看美国的数据。美国销售前十名的药物中有3种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生物制剂,这3个生物制剂都是非常昂贵的,它们的销售额都接近100亿美金。而有效率在真实世界25%都不到。更惨的是治疗胃烧灼痛、食道反流的药物,有效率不到5%。治疗偏头痛的更低。

同时,在美国排名第一位的疾病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第二位死亡原因是肿瘤,第三位的死亡原因是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药物使用的错误。之后才是下呼吸道疾病、意外死亡、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 、糖尿病,这一系列的病都排在医疗差错后边。

小结:因为没有数据、没有随访,所以疗效很低,而医疗差错、药物不良反应很高,用药错误也很高。

要解决这个问题,思路如下:

第一,必须有数据,有真实世界的数据,这样才可以调整方案;

第二,需要真正实时的数据,才能有机会窗口去调整方案;

第三,这些数据从哪儿来?

不能依赖医院,医疗数据现在实际上依赖危重病人,而那些门诊的病人由谁来采集这些数据?实际上,未来医学的第一条讲到:要赋能病人。只要病人经过训练,是有能力输入这些数据的!

参考文献:

1. JAMA 2016;316:698-700

2. Nature 2015;520:609-611

长按扫码读参考文献原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