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学-专栏】在苦难和挫折中成长/ 作者:曹永亮
在苦难和挫折中成长
曹永亮
也许是自己多年来当教师形成的职业“病”吧:一看到班里四五十个学生朝气蓬勃的鲜嫩面孔,就有一种青春向上的感觉,但再看看全班认真学习的孩子就十来八个,又不由地“杞人忧天”起来:这些只知吃喝玩不思学习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怎么办呀?
刚巧,我们村的一位大学生,现在已是一位较“成功人士”的“强强”,昨天从外地回来了。
此一时彼一时,都是我带的学生,我自然地就把眼前学校里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当年的“强强”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比较。
强强是我们村的一个“八零后的”苦孩子,昨天从工作的南方一座大城市开着“奔驰”,千里迢迢回家来看望年迈的奶奶。
虽然强强已经很低调了,但在村里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唉,这孩子真争气,听说现在是公司副总了”。半个村庄的老少爷们在强强家门口议论着羡慕着。
说起来,强强这孩子也真够命苦的:八岁时爸爸在外地打工出车祸去世,十岁那年妈妈得癌症又死了,之后就与唯一的亲人,年近七十的奶奶相依为命。
父母双亡,对奶奶和强强的打击都非常大。
奶奶虽然不识字,但为人要强认理。强强成“孤儿”后,奶奶“视孙如子”,对强强疼爱有加,更加重视关心强强的生活和学习了。
奶奶认为:“生活越苦越得争气”,“一个馒头也得蒸熟吃”。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奶奶在困苦中,坚强地当起了强强的“父母”,坚决支持孙子读书成才成人。
从小学到大学艰苦读书的十几年里,强强上学的经济开支主要靠家里的10亩多土地(奶奶找亲戚叔伯们帮助种)和亲戚叔伯邻里的赞助(那时没有国家助学贷款)。祖孙俩平时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真是一分钱掰八瓣子花。
强强深知家里没有钱,但学还要上。如何处理这对矛盾?
这方面强强是一个非常能忍辱负重甘于清贫的孩子。
小学及初中是在家门口上的,一日三餐都是驼背的奶奶做饭给自己吃。在自己家里吃饭,稀饭面条青菜的都行,成本较低,花不多少钱。每天奶奶老早做好饭在家等着,尤其是上初中后冬天得放晚自习才能回家吃饭,奶奶就坐在锅门前等着给孙子热饭。
但后来上高中就没有这么方便了。强强要到二十里路之外的镇上读高中。
因为离家远,强强不得不住校,一周回家一趟。
在学校食堂吃饭,别的同学都是花现钱有选择地买荤菜素菜搭配着吃,并且还经常到校园里的小商店买点零食吃。但强强这些是做不到的:他每星期要从家里背半口袋小麦交给食堂老板(老板了解强强家的情况,就给以特殊处理),老板发给他“馍票”和“菜票”,他就凭票在食堂吃最便宜廉价的饭菜。状况很雷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至于吃零食,强强从来不想不看。饭点到了,都是晚去食堂,打了饭菜在不显眼处快速吃好,然后就回班看书去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不幸的家庭环境中逐步长大的强强,生活学习自觉,懂事又争气,他把每一份困难都化作学习的动力,从不怕挫折,总是迎难而上。
强强智力很好,又吃苦好学,家庭的变故加上奶奶的疼爱和理性引导照顾,都成了强强学习的动力,强强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
亲戚乡邻及学校看强强与奶奶相依为命,家庭生活苦难,但强强好学上进,是棵上学的好苗子,就都力所能及地给予她们帮助和照顾。这样,虽然强强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但强强在村里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成了事实上“吃百家饭”的孩子。
强强是个知恩图报奋发向上的孩子,谁给自己的帮助和鼓励,他都记在心里,得人“点水之恩”后,就以更加努力地学习对人们“涌泉相报”。这样“互为因果”,相得益彰,强强在这种健康的学习和人文关怀环境中,成绩一直很优异,逐步长大。
一九九七年参加高考,强强应届考上了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又顺利进了一家上市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直到现在“熬”成了公司副总。
强强现在虽然不算什么“升官发财”,但对出身非常“寒门”的一个农村“苦孩子”来说,也算小有成就了。
强强的学生时代生活困苦不堪,但他喝着“苦水”励志长大,成人成才了,然而眼下这些“衣食无忧,饭来张口”不拿学习当回事的孩子,将来以后的情况究竟会怎样呢?
教了近一辈子书的我,对此却困惑起来了,对眼下这些不思进取学生的前途不看好,难道真是我“杞人忧天”吗?
感谢阅读!欢迎长摁下面二维码 关注《教师文苑》
作者简介
曹永亮,男,1966年11月出生,1986年7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现本科文凭,中学高级教师。工作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苗安中学。三十一年来先后担任教师.团委.教导主任.校长等工作,业余爱好篮球和写作。
本期编辑:茶言闲语;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