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画唠】儿童题材的国画,要追溯到多久远的历史?
我不是艺术的创造者,
我只是艺术的搬运工。
小二画唠,我们今天接着聊。
亲爱的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今天继续咱们的小二画唠。
今天跟大家聊聊什么呢?咱们今天聊的是一张宋代的小画,画的名字叫《小庭戏婴图》。
这张画很简单,就是画了几个孩子,但里面却富含了很多的中国传统绘画里面,对儿童的一种寓意。
因为在中国传统绘画里面,婴儿的题材历史悠久,而且现在可以追溯到的实物里面,就可以追溯到汉朝,里面都产生了很多很多的儿童题材的这些艺术品。
当然,到了唐宋的时期,特别是宋朝,这时候这个儿童题材的绘画已经达到了非常鼎盛的时期,像唐朝宋朝这几个画人物的大家,吴道子什么的,他们都画过以儿童为题材的绘画。
而儿童为题材的绘画,不仅仅是宫廷绘画里面,在民间也是特别特别多的,也很盛行,它从一种审美直接向像这种世俗化去转变,走上了一种世俗,抒发性情,然后在寄托的寓意上寄托着一个人的这种美好的寓意。
这个时候儿童题材的绘画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
我们讲过,物极必反,盛世之后必然就是衰弱,走入低谷,到元朝的时期,儿童题材的绘画就走向了这种衰落。
之后在中国的清朝,明清时期,因为经济高度繁荣,高度发展之后社会就又需要这种所谓的大俗的题材,或者民间艺术的这种题材,广为传播。
而这个儿童题材,不仅仅在世俗上适合,在宫廷上也非常非常的适合,所以由此传播开,所以清朝的也会出现一些什么《送子图》什么《莲生贵子图》,像这种都是和儿童有关的。
所以,虽然明清又成为了一个繁荣的时期,但是这种繁荣它和唐宋时期还是没有办法比的,因为唐宋的格调还是比较高的,到了明清,特别是清朝,就稍微稍微粘了很多分的俗气。
但是这种儿童题材的绘画虽然俗气,我们所谓的俗气,但是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然后形式也是多样的,然后人物形象都是很生动的,而且载体也很多,不仅仅仅限于中国绘画,什么瓷器呀,砖雕啊,壁画啊,多种多样,所以也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一个题材。
而这个大题材,在近现代也就成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潮流,它本身也有一种生机勃勃在里头,本来也是一种大众文化的象征,后来也是慢慢演化为什么喜庆啊,多子多福,多子多孙啊,这种效应,与民俗相互结合。
把这种雅文化和俗文化结合到一起,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代表吧,那今天就来看一看这种雅俗代表的画。
大家看看,就是这张画,四个小孩,就是这种小的册页,画很简单,不复杂。
前景就是栅栏,然后中间是四个小孩,旁边一把椅子,后面是假山和竹子,形成了这张画。
我们先看一看这几个孩子,其实跟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的这种儿童题材的绘画是相同的,就是孩子比较活泼,动作比较夸张怪异,就像孩子一样,非常有童趣。
因为孩子的生活是不受约束,不受限制的,他们可以享尽他童年,怎么玩都可以。
那我们看一看这个凳子,我觉得是比较有意思的,这个凳子是两种材质,一种材质是木材质,四圈儿包括椅子腿是木材质。
然后中间那个是席的材质,这两种材质就说明,这家还是比较富有的,能够用上这种,像没有钱的,可能就是个马扎,或者是木头凳子,或者就是个竹凳子。
从这个凳子上就能看出这家的生活还是比较富足的,完了之后咱们再看看这几个孩子。
大家看看孩子,看孩子的特点是什么,我跟大家说一说,是不是脑袋特别大。
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伙夫。
小孩的成长里面也不是我们说的那种大头娃娃,而这个是儿童的一个基本特点,头大。
然后还有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如果我们用眼睛看这个孩子的正面,眼睛为一个分界线,那我们可以跟大家说一下,眼睛以下的具体,到下巴磕,和眼睛以上到头顶的距离,一定是上面大于下面,或者是一样大。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是孩子没有发育开,第二个是他的脑容量是一定的了。
这个用西方绘画解释,就是孩子还没有长开,脸什么都没有长,但是他的脑容量已经有一定的分量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孩子头特别大,脑袋都特别大。
而且在我们画素描人物的时候,就要抓住这些人物的特点,那孩子特点就是脸小头大的,头大主要是指的就是脑壳大。
所以我们古人也把孩子的特点画出来了,把孩子的脑袋画的都很大。
而且这些男孩都要梳小辫基本上,为什么要梳小辫,这也是中国的一个习惯,肯那个现在没有了。
我听我爸说,因为过去得个男孩子不容易,有点家子嗣比较淡薄,肯那个男孩子又少,可能前面都是女孩子,终于生了一个男孩。
生了一个男孩子,一家人都特别的金贵,那金贵怎么办啊?这个要么就是给他挂这个长命锁,但是长命锁怎么挂呢?
这个长命锁不能自已拿钱去弄,得各家去讨一点,这家两块那家两块,然后能做一个长命锁给他挂上。
还有就是给他留个小辫,就像女孩子一样养着,穿个女孩子的衣服呀,扎个女孩子的小辫,就是这样。
反正在中国过去,都有这些讲法,所以这些男孩子都扎这小辫,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这个脑袋这方面看完了,我就看这个身子,身子也是一个特点,就是孩子的上身长下身短,大家也可以注意一下,没有那个孩子生下来,比如说三四岁他的上身很短,下身很长,这个是没有的。
像这种三四岁的孩子基本都是上身长下身慢点长,像我就是一个特别属于典范的了,我身高一米八,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才一米四多一点,还坐在在班级的第二排,从初二之后就开始,一直长到高一就不长了,那时候主要就是长腿。
不知不觉这个腿就往高里长,然后脑袋也是,我的脑袋从小就比别人大两圈,我记得小时候我姥爷家的阳台,是有栅栏的,姥爷怕我跟我表弟脑袋小,能穿进出去,那就掉下去了。
然后有一次我就试着玩,我脑袋就卡在那里边,就拿不出来了,我就哭,我记得特清楚。
而且穿衣服不爱穿套头的那种高领的毛衣,我怕我脑袋卡住出不来,这是我从小最大的一个印象。
再后来长大了,身子也长大了,脑袋就不显得大了。
这就是个笑话,那我们来看看这张画。
首先画的是夏天的一个情形,孩子们穿的都比较薄,画法其实也很简单,先勾线,勾完线之后,像这种白色的就先涂一层特别特别薄的白色。
之后大家看,在打折的地方,有结构的地方,他都用白色进行了一个分染,分染完了之后像这种纱,还是蚕丝也好,就这种透明的感觉就画出来了。
然后就是旁边这个蓝色衣服的小孩,他也是罩一层薄薄的蓝白色,罩完了之后再稍微多加一点点白,然后再进行一个分染。
分染完了之后,这个穿蓝色小褂的衣服也就分染开了,这个就是我们人物的薄纱的一种方式方法。
该画薄的时候我们就要画薄,该画厚的时候,比如说画叶子什么的,那就该画厚一点,这也是咱们传统绘画的一种方式。
当然了,如果你要是用绢本画,那你反面一定要涂一层相对厚一些的白色,来衬托你要画的前面白色的东西。
这种方式方法在我们绘画里面又叫打背衬。
这个孩子的这个眼睛咱们就自不必说了,中国人画不了侧面的眼睛,这个透视是不对的,但是正面的透视是没有问题的,是对的,画的还挺好。
完了之后,画人物面部,一定不是在正面打一遍白,一定也是在反面拖一遍,打背衬,完了之后有一些地方再稍微上一些颜色。
其他的,比如说手,这个手也是,只要跟皮肤相关的地方,就一定有先在反面打背衬,真是一个在绢上作画的传统的方法。
然后其他的倒没有特别复杂的地方,无非就是勾线上,勾线上要根据这个孩子的结构,特别是这小胳膊,小胳膊都跟小藕似的,这个就画出那种圆白之气。
这个就需要我们在勾线上下一定的功夫了,而且画这个人物的勾线最好是能用春蚕吐丝,细线,这样效果比较好。
后面这个假山,太湖石,用的都是一些小的这种豆瓣皴,稍微皴一皴。
这个画山水的朋友稍微看一看就行了,这个画的不是特别好,但是也还不错,初学的朋友可以学一学勾线和他的皴法。
完了之后这个夹叶的竹子,也还可以,但是也不是画的那么好,可以学一学。
主要是他的一组一组的画法,我们可以看一下,还是可以的。
无非就是勾线的时候,大家可以稍微的再细一些,这个图一会小助手会发到咱们的免费群里,大家就可以看了。
那好,今天咱们小二画唠就到这里了,咱们明儿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