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考古学家在山上发现一块石头,解决了近两千年的谜团
十来天前,中蒙两国考古学家在蒙古国杭爱山上发现了一块石头。
这块石头不简单。
它被人工打磨平整了,上面还写着一些汉字。有的模糊,有的隐约可以辨认。
考古学家们将上面的字迹与史书一对,兴奋了。
(正在考察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没错,这就是失传近两千年的《封燕然山铭》。
东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开始,在将军窦宪的统率下,汉军与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联军猛士共三万多、辎重战车一万三千余辆,出击北匈奴,杀温禺鞮王、尸逐骨都侯等高级将领,直抵匈奴龙庭,并且一把火烧了。将北匈奴逐出了蒙古高原。
为纪念此等不世之功,随军的文学家班固奉命写下《封燕然山铭》。其中有写,“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
意思是,此战报了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包围之仇,也泄了汉文帝对匈奴的愤,替祖宗争了光;不但如此,还替后代开疆拓土,使大汉声威远播。
怎样,感觉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样让人热血沸腾吧?
(古代军队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但如果仅仅如此,那就不是班固了。他接着来了一句——
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
我们之所以打这些仗,是为抗击匈奴的侵扰,是为了永久的和平,用我们这一代的鲜血,让后代能够不必再打仗。
一篇诗文,在豪迈之中还能体现人文关怀,战争之中表现反战之意,才有可能流传千古——范仲淹写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样的诗词,才真正直面人性。
有人要问了,为何现在才找到那块石头啊?
(杭爱山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前我也是这样想的,后来一查燕然山也就是现在的杭爱山的词条,才发现,此山“长约700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主峰鄂特冈腾格里峰海拔4031米”——在这样茫茫山林中寻找一块石头,那不跟大海捞针差不多吗?
因此,这次的发现,真可谓惊人。它解决了近两千年的谜团,让我们知道,当时确实有这块石刻,而非为了宣扬大汉朝的伟业而进行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