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补血就是5 : 1 | 内经名言(气血精神之五十一)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内经名言三百句》,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入门·经典·临床
内经名言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通往中医殿堂之门,欢迎来到“入门·经典·临床”栏目,精诚大医漫漫长路,有我们陪您一路同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之三“脏腑理论”。
本节目推送内容将所选三百余条名言,分为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气血精神、针灸经络、诊断技术、病因病机、治疗思想、养生保健、以人为本、运气学说十一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内经》的几乎所有方面,读者可在尽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内经》的理论精华。
气血精神之四十九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1],此所受气[2]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灵枢·营卫生会》
【注释】
[1]后:此处是“下”之义。
[2]气:此指水谷之气。
【论述】
“中焦亦并胃中”,意为中焦之气也是从胃中发出的。此句前文有“上焦出于胃上口”,即上焦之气是从胃上口发出的,故此处有“中焦亦并胃中”的说法,这句话是《内经》对于血的生成的认识。中焦在上焦之下,为脾胃所在之地,其所受纳的水谷精气,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泌别糟粕,取精去粗,吸取津液,向上传注到肺脉,并吸收肺吸入的清气,而生成血液。这句话正确指出,人体内的血液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成的,其中也有肺吸入的清气加入其中,其中脾胃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内经》中多处谈到这一观点。如《灵枢·决气》也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中焦接受水谷之精气,选择性地吸收其中液体成分,经过体内代谢过程,变为红色的血液。
所以,古代医家皆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这为对血虚的病人从补脾胃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如《妇人良方·调经门》说:“血者,水谷之精气也……故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矣。”在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有一首著名的补血方名“当归补血汤”,很生动地体现了补脾气以生血之源的思想。该方组成仅有二味药,即黄芪、当归,两药以5∶1的药量配伍,方名当归补血汤,却重用补脾益气之黄芪。清代汪绂在《医林篡要探源·卷七》中对此解释说:“此方君以黄芪。黄芪,胃气之主药,胃气盛而后脾血滋,然亦必当归滋之,而后血乃日盛,为之媒也。血生于脾,此方补脾以滋之,是为补血之本。”
现代药理实验也证实,除了当归、熟地黄、何首乌、阿胶等中医传统补血药确实有促进血细胞生成的作用外,一些中医补脾益气之品,如人参、党参、黄芪等也有抗贫血作用。如人参对骨髓造血功能有保护和刺激作用,能使正常和贫血动物红细胞和白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增加,当骨髓受到抑制时,人参增加外周血细胞数的作用更为明显。用党参煎剂皮下注射,可使兔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加。黄芪也可促进造血功能,黄芪、当归及二药以1∶1或5∶1配伍均对环磷酰胺所致小鼠网织红细胞、骨髓有核细胞及胸腺、脾脏重量等的减少有明显恢复作用,且5∶1配伍的效果最佳。这证明,著名的补血方“当归补血汤”中黄芪用量5倍于当归的用量这种药量比是十分正确的。还有人对当归补血汤复方进行研究,发现该方能显著提高正常小鼠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浓度,而黄芪组与当归组则作用较弱,说明补血药当归配伍5倍于其剂量的补脾药黄芪之后,补血作用较单味药更强。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汤
【别名】黄耆当归汤(《兰室秘藏》卷上)、补血汤(《脉因证治》卷二)、当归黄耆汤(《医方类聚》卷一五七引《袖珍方》)、耆归汤(《慎斋遗书》卷五)、黄耆补血汤(《产科心法》)。
【处方】黄耆30克 当归(酒洗)6克
【制法】上二味,哎咀。
【药理作用】1.促进蛋白质合成《中成药研究》1986(7):44,体外培养肝细胞内加当归补血汤后,(5-H3)尿嘧啶核苷掺入增强,细胞内核仁RNA在G1期的合成率提高,细胞增生活跃,RNA合成率高。证明能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对恢复肝功能有临床意义。2.保护肝脏 《中医药信息》1986(1):32,通过当归补血汤对氢化可的松所致的大鼠肝损伤的实验观察,证明本方对肝损伤有保护作用。3.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新医药学杂志》1979(3):56,本方对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
【功能主治】补气生血。主劳伤血虚,产后血脱,疮疡溃后脓血过多,外伤大出血等,阴血亏虚,发热烦躁,口渴引饮,目赤面红,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者。现用于各种贫血、过敏性紫癜等血液病属血虚气弱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备注方中重用黄耆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血之源;配以当归养血和营,则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虚热自退。
【注意】阴虚潮热者慎用。
【各家论述】
1.《医方考》: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或以饥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令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此证纯象伤寒家白虎汤之证,但脉大而虚,非大而长,为可辨耳。《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当归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而黄耆则味甘补气者也。今黄耆多于当归数倍,而曰补血汤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内经》曰:阳生阴长,是之谓尔。
2.《成方便读》:如果大脱血之后,而见此等脉证,不特阴血告匮,而阳气亦欲散亡。斯时也,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以黄耆大补肺脾元气而能固外者为君。盖此时阳气已去里而越表,恐一时固里不及,不得不从卫外以挽留之。当归益血和营,二味合之,便能阳生阴长,使伤残之血,亦各归其经以自固耳。非区区补血滋腻之药,所可同日语也。
【临床应用】
1.血虚发燥:有一患者,扑伤之后,烦燥面赤,口干作渴,脉洪大,按之如无。余曰:此血虚发燥也。遂以当归补血汤,二剂即止。
2.虚劳发热:一人虚劳发热,自汗。诸药不能退其热者,服当归补血汤一剂如神。
摘录《内外伤辩》卷中
中医学苑书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