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梵蒂冈
走进梵蒂冈
——记“炫彩西欧11国游”之十一
大巴车离开在威尼斯泻湖对岸的下榻宾馆,行驶大约530公里,到达意大利首都罗马城。意大利有一项规定,即外国游客不论是自驾游还是组团乘车,凡到意大利每一城市都要缴车辆进城费,而且交费后要把交费单据贴到汽车前窗醒目的地方,以备意大利警察检查。据领队说,意大利警察很重要的一项职能就对付不交钱的旅游车辆。弹丸之国梵蒂冈地处罗马城内,因此,不论游客是过境还是游览罗马,都需要缴纳进城费。
罗马城俯瞰图
缴纳进城费后,大巴车途径满目“残垣断壁”的罗马城古城区,在铺着鹅卵石的坑洼不平的街道上一路狂奔。大约数十分钟后到达光线暗淡的梵蒂冈地下停车场。大凡经过长时间乘车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在城市要想随时“方便”不大可能,下车后的第一个目标往往是公厕。
地下停车场的公厕面积不小,但如厕人数更多。负责收费的是一位一丝不苟的中年黑人妇女,由于语言不通且不知道如厕价格,几经送上欧元硬币,厕所自动门硬是不开。在忍无可忍情况下,我把一堆欧元硬币放在黑人妇女面前,只见她从中拿了两欧元,厕所门悄然打开。两欧元约相当于人民币16元,梵蒂冈每年接纳游客约500万人,如果人均如厕一次,仅此一项,梵蒂冈可收入1000多万欧元!
梵 蒂 冈
从地下停车场出来,沿着一条不算宽的街道大约步行7、8分钟,到达圣彼得广场。由于梵蒂冈国界除圣彼得广场外均以城墙为界,而圣彼得广场周围没有城墙,因此意大利不承认圣彼得广场属于梵蒂冈。因此,这时我们仍在意大利与梵蒂冈有争议地区。
圣彼得广场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的精华的广场,可容纳50万人,位于梵蒂冈的最东面,因广场正面的圣彼得大教堂而出名,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的建设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塔斯干式的圆柱,圆柱上面是140个圣人像。
圣彼得广场
广场中央矗立着高达25.5公尺、重320吨的梵蒂冈方尖碑。方尖碑由四只铜狮背负,碑身上并没有像罗马其它方尖碑那样刻有埃及象形文字。这座方尖碑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执政期间,从埃及亚历山大城广场运到罗马的,起初竖立在竞技场中央。教宗西斯笃五世在位时,建筑师丰塔纳于1586年3月至9月间,动用150匹马和47部绞盘机,才把这座巨大的石碑矗立在现在的位置上。方尖碑碑尖上钉着耶稣的十字架是后来加上的,再到后来,圣彼得的像被倒钉在上面。
梵蒂冈方尖碑
广场两侧各有一座造型讲究的巴洛克式喷泉,晶莹闪亮的水花从中间向上喷射,均匀洒落到巨大的托盘中,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透亮。这两个喷泉是十七世纪的作品,右边的那座是马德尔诺于1613年设计;左边的则是加尔罗.佛塔纳设计,贝尼尼于1675年重新翻建。
加尔罗.佛塔纳设计,贝尼尼于1675年重新翻建
马德尔诺于1613年设计
梵蒂冈终日游人如织,阳春三月更是旅游旺季。当我们进入圣彼得广场时,圣彼得大教堂门前已经排满了长长的两条队伍。队伍前进速度很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游客或席地而坐,或站着聊天,各种肤色和各个年龄段的游人都需要应有的耐性。
众所周知,梵蒂冈国土面积0.44平方公里,不断变化的人口,每年的统计数据都有变化,大约稳定在五、六百人的样子。公元1929年,意大利同教皇签订条约,承认梵蒂冈为政教合一的主权国家,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因天主教在全球信仰人口众多,使梵蒂冈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重要的影响力,它在世界179个国家和地区驻有外交机构。梵蒂冈还是一个庞大的国际金融托拉斯。目前,梵蒂冈在国外投资高达几百亿美元,黄金和外汇储备多达100亿美元。如果这些金钱分给每个梵蒂冈公民,大概都会成为富翁,但没有如果。
在梵蒂冈0.4平方公里的国土上,闻名世界的建筑有多座,圣彼得大教堂、西斯廷教堂等,都堪称艺术瑰宝。
圣彼得大教堂
大约十时左右,我们的队伍到达圣彼得大教堂门口并通过例行安检进入教堂。不同于中国高规格建筑大多坐北朝南的规制,圣彼得大教堂位于广场西侧面向东方。方向感不强的游人往往习惯地认为圣彼得大教堂坐北朝南,实际上是坐西朝东。
教堂下面的廊檐上方有11尊雕像,中间是耶稣基督;两侧各有一座钟,右边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左边是罗马时间。大殿下面有5扇门,平常一般游客都从中门入内。如果遇上机会,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规定,每隔25年的圣诞之夜,圣门打开后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其他三门分别是“圣事门”、“善恶门”和“死门”。通过中门进入能容纳5万人的圣彼得教堂内部,呈现在眼前的简直是一座艺术宝库。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
圣彼得大教堂的前身可追溯到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为纪念殉难的耶稣门徒彼得,在其墓地上建造了一座长方形的大教堂,称为圣彼得纪念堂。公元16世纪教皇朱理二世决定重建大教堂并于1506年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米开朗基罗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优秀的建筑师先后主持过设计与施工。
公元1626年11月18日,圣彼得大教堂宣告落成,改建后的教堂呈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称为新圣彼得大教堂。整栋教堂建筑呈现希腊十字架结构,造型传统而神圣。教堂主体建筑高45.4米、包括门廊东西长约230米,南北宽约138米、建筑总面积2.3万平方米,最多可容纳6万人。
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穹顶
圣彼得大教堂门前左边树立着圣彼得高大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带微笑,右手握着两把耶稣送给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钥匙,左手拿着一卷耶稣给他的圣旨。他头上的缕缕卷发、脸上的根根皱纹、下巴上的撮撮胡须和身上的层层长袍无一不被雕琢得细腻、逼真。彼得是耶稣的12个门徒中的第一个。传说耶稣升天国前把金钥匙交给了他,彼得成了天主教的首领。
教堂门前的右边竖立着另一座高大精美的雕像,他是耶稣的另一重要使徒保罗。据说,他曾是在耶稣升入天国之后,逼迫基督徒的罪魁之一,后来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被耶稣用光芒罩住并与之对话,从而得以认识耶稣,知晓耶稣原来是真神。从一个祸害基督教的人转变为基督教最重要的使徒,保罗是基督教除耶稣基督之外最重要的传道者。作为一个无神论者的游人,对于彼得和保罗到底在基督教中的扮演何种角色,并不在意,我压根也不相信什么宗教,但对这两座雕塑神情的惟妙惟肖和雕刻的精细入微还是能够分辨,虽然对雕塑艺术是不折不扣的门外汉。
圣彼得雕像
圣保罗雕像
据说,由于教堂设计具有高度科学性,其外观给人的视觉和谐而庄重,教堂正中有一个米开朗基罗设计的高达137.8米、周长71米的圆形穹顶。巨大穹顶是圣彼得大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铭刻下的最难以磨灭的功绩。穹顶如此巨大,以至于站在其下根本无法尽览全局,而是对于这个错综复杂的布局产生一种凌乱的错觉。走进大殿,在这个米开朗基罗灵感催生的旷世杰作下抬头上望,会感到大堂内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笼罩在四周的巴洛克式的华丽感强烈到令人惶惑不安。
这个穹隆经历了怎样的百年波折方才完工呢?最先是布拉曼特于公元1506年设计了它的初稿;公元1514年,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拉斐尔接替了去世的布拉曼特;6年后,年仅39岁的拉斐尔也离开人世;达.芬奇曾希望将它建造成希腊十字形:由4个小穹顶簇拥着中心居统率地位的大穹顶,但在命运的捉弄下,这位一生以层出不穷的奇思妙想挑战世人的巨匠却最终未能如愿。
米开朗基罗
教堂内部装饰也倾注着文艺复兴大师们的心血,极尽艺术夸张,西方美术在文艺复兴中获得的成就,几乎囊括其中。教堂内部金碧辉煌但光线幽暗,给人以诡异、神秘之感,这大概是教堂设计者精心追求的艺术效果。置身这种氛围之中,遥望似感悠远的穹顶和宗教饰画,仿佛置身天国之门,如果是虔诚的天主教教徒,无疑会得到一种暗示或启迪,陷入某种遐想,产生某种希冀,甚至飘飘欲仙误入天国。在这种环境里,也许罪恶会冰释,灵魂会升华,难怪从教堂礼拜归来的教徒们精神如此焕发,兴致如此昂扬。
宗教建筑设计,显然需要丰富而全面的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知识,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如此玄妙的效果。教堂内部几乎所有构件都是大理石拼接而成,以建筑者的虔诚和督建者的严厉,建材绝不可能以次充好,这再次印证了意大利大理石等建筑材料对其建筑成就的非凡贡献。
米开朗基设计的穹顶内部
在天主教徒的心目中,圣彼得大教堂之所以神圣,并不在它的高超建筑艺术,而是它埋葬着被颂扬了两千年之久的彼得。教堂门口右边的走廊里有出自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之手的彼得雕像,而在文艺复兴杰出艺术家贝尼尼所建造的祭坛和波莱渥罗所建造的青铜纪念碑下则是彼得陵墓 。
贝尼尼所建造的祭坛
当然,这座墓内的彼得遗骸是真是假,甚至是有是无只有上帝知道。如果没有这座陵墓,圣彼得大教堂或许建在别处,或许根本就不会建造。倘若如此,梵蒂冈国也压根不会问世。
圣彼得宝座
公元1948年,考古工作者对梵蒂冈进行了部分考古发掘,他们声称在圣坛下确实“发现了”彼得的遗骨。彼得大约在公元50年辗转地中海沿岸,途径数千公里来到罗马布道,公元64年罗马城发生一场大火。据说,大火是罗马皇帝尼禄企图嫁祸于基督徒的阴谋。此后,罗马帝国展开对基督徒的第一次大迫害,彼得不久被捕入狱,殉难时基于彼得的要求,被钉在十字架上,头部朝下而不是像耶稣一样头部朝上而被处以磔刑。彼得认为自己不配和耶稣以同样的方式赴死,显示了它他对耶稣的忠诚和崇拜。彼得后被尊为第一任罗马主教。此后,天主教主教和教皇都被视为彼得的继承人,被当作基督在人世间的代
由于圣彼得大教堂是为了纪念彼得而建,教堂中几乎不涉及基督教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保罗的事迹,但保罗在基督教中的实际作用远大于彼得,在这里顺便提一下。
保罗,又名扫罗,他被基督教史学家公认是对于早期基督教会发展贡献最大的使徒,可称为基督教的第一个神学家。还有学者认为,耶稣其人并不存在,是早期基督徒虚构出来的人物,或者有其人而无其事,是基督徒假托他的名义而杜撰了基督教。
保罗是出生在国外的犹太侨民。由于出生在罗马帝国的直属领地,根据出生地国籍原则,他具有罗马公民的身份。他的家在以色列北部,这里是当时罗马帝国的主要学术中心之一。
从事著述的保罗(油画)
保罗熟悉各种犹太律法,恪守摩西律法,因为耶稣所传的福音和犹太人固有对摩西律法认识的巨大冲突而积极参与迫害基督徒。也是据说,有一次保罗前往大马士革追捕基督徒,在途中得到耶稣基督亲自显现而悔改信主,成为上帝拣选的器皿。他与彼得和雅各一同领受上帝的异象而向外邦人传福音。他在地中海各地进行三次的传道之旅,共计一万两千里,还在外邦人中建立了许多教会。是保罗,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把基督教从一个犹太人的小教派转变成世界性的宗教。他的那种认为上帝是神、上帝审判世人的观点成为基督教各派普遍接受的教义。许多基督教神学家都曾受到保罗的影响,保罗对基督教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些学者认为基督教的创始人应当是保罗,而不是耶稣。保罗从未结婚,虽然这似乎无法证明,但是他显然从未与女人发生过性关系。由于他关于性和女人的观点编入了《圣经》,因此对后来人们的观点有着显著的影响。
关于保罗的晚年众说纷纭,但对保罗最终被判处死刑没有异议。因为他是罗马公民,不需要受钉十字架的酷刑,而是被刽子手带到刑场斩头了事。后来的君士坦丁大帝在他斩首的地方建了一座圣保罗堂,作为他殉道的纪念。
参观完了圣彼得大教堂,对梵蒂冈的游览也告结束。作为一般游客,到此结束应该是常态。但如果对文艺复兴艺术有浓厚兴趣的游客,仅参观圣彼得大教堂完全不够,而西斯廷教堂的珍贵绘画艺术品才能使人真正领略梵蒂冈馆藏艺术的魅力。
西斯庭教堂位于圣彼得大教堂的背后,始建于公元1445年,由教皇西斯都四世发起创建,教堂名字“西斯廷”便是来源于当时的教皇之名“西斯都”。西斯廷教堂是罗马教皇的私用经堂,也是教皇选出仪式的举行之地。教皇若望·保禄二世去世后,他们在这里的一个封闭房间投票选出本笃十六世教皇。
西斯庭教堂
西斯庭教堂完工后,波提切利等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以耶稣基督为主题创作了一批壁画。1506年,教皇儒略二世命米开朗基罗重新绘制穹顶壁画。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于1508年开始设计创作此壁画,并将其命名为《创世纪》,壁画于1512年最终完成。此幅穹顶画描绘了旧约中创世纪的9个场景。场面宏大,气势恢宏,人物众多。而西斯廷教堂也正因拥有了米开朗基罗最有代表性的两大巨制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闻名于天下。
天顶画《创世纪》
关于米开朗基罗创作西斯庭教堂壁画,有一段令人心酸的历程。1503年,教皇朱理二世取得圣彼得王位后,便想把整个意大利归于他的教权统治之下。他要兴修圣彼得大教堂,装饰豪华的罗马宫廷,便请来建筑家布拉曼特。5年后,教皇为纪念其叔父西克斯特去世,请布拉曼特重建西斯庭小教堂。尔后,他又把米开朗基罗召来罗马,让他停下正在进行的陵墓雕塑工程,涂掉教堂内的旧壁画,重绘天顶上的壁画。对于教皇的指令,米开朗基罗无法拒绝。米开朗基罗建议让深谙建筑的布拉曼特帮助制作用于天顶绘画的特殊脚手架。然而,对米开朗基罗深怀嫉妒的布拉曼特设计了一个悬挂式吊架,根本不能使用,同时他还在完整的屋顶上凿了好些窟窿。米开朗基罗只好禀告教皇,撤掉他设计的吊架,要求另请帮手。
《创世纪》细节图
天顶全部画稿完成后,他决定让助手来完成部分绘制任务。但这些助手一开始就不能令米开朗基罗满意,于是再度抹掉已经画上的部分,由他一人独自完成全部天顶画。在这间短廊式的500多平方米的天顶上,画家要完成全部壁画加上装饰,时间长达4年5个月。除了配制颜料的助手外,没有第二个人帮助他,其工程之浩大和作业之艰巨,令人难以想象。
《创世纪》面积达300平方米,由9幅中心画面组成。画中共有343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是理想化、英雄化、大力士型,充分表现了人体的力量美。为了完成天顶画,米开朗基罗天天仰卧在高高的台架上,使他的身体受到极大伤害。在工程完工之后的几个月内,米开朗基罗的眼睛不能平视,连看一封信也必须拿起仰视。当时的米开朗基罗只有3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但由于长期仰着脖子艰苦作业,使他的面容变得憔悴不堪,俨然成了一个多病的老人。
《创世纪》细节图
米开朗基罗几乎是用生命的代价完成了天顶画,而他留给后人的是不朽的宏伟而严谨、富丽而庄严,正像《创世纪》中“创造亚当”的神指与人指的接触,表现得如此微妙。尽管米开朗基罗在艺术语言方面给人以无限的解说空间,而人们对他那种工作精神的敬佩,同样成为审视这一艺术巨构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给观者带来了震撼的效果,同时因为描绘了众多裸体人像,被当时很多人抵触,保禄三世死后,裸体的阴部被加绘上了遮羞布等。
天顶画《末日审判》
《末日的审判》是《创世纪》天顶画的继续和发展。该画描绘的是世界末日来临时,基督把万民召集在用己面前分辨善和恶,善者升入天堂,恶者则被打入地狱。艺术家通过上帝分辨善恶,表达自己爱憎分明的情感。
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之一拉斐尔
年轻的拉斐尔为西斯庭留下了多幅珍贵绘画,《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油画最初被放在教堂的神龛上,直到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故得此名。画面表现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临,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男性长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而稍作跪状的年轻女子乃圣母的信徒渥娃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
油画《西斯庭圣母》
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在拉斐尔过去创造的圣母作品中,总是极力追求美丽、完好无缺、更多地具有母亲和情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象。而这幅《西斯廷圣母》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她决心以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13世纪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对这位天神降临人间的女王唱出了至尊至敬的赞歌:她走着,一边在倾听颂扬,身上放射着福祉的温和之光;仿佛天上的精灵,化身出现于尘壤。这幅画没有丝毫艺术上的虚伪和造作,只有惊人的朴素,单纯中见深奥。圣母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从天而降的圣母出现在面前,初看丝毫不觉其动,但是当注目深视时,仿佛她正向你走来,她年轻美丽的面孔庄重、平和,细看那颤动的双唇,仿佛听到圣母的祝福。
教堂上层是梵蒂冈图书馆,珍贵藏书100多万册,其中很多是中世纪的图书;现代宗教画廊收集了克勒、闵希和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还有异教徒和基督教早期的古玩收藏。画廊是绝对值得一去的地方,那里收藏着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珍品,其中不乏当时欧洲最著名艺术大师的作品。
梵蒂冈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年前购买的一座大理石雕像。这座名为拉奥孔与儿子们的雕像于1506年1月14日在圣母玛利亚主教堂附近的一个葡萄园里发掘出来。教皇儒略二世派和米开朗琪罗去查看发掘成果。在他们的推荐下,教皇当机立断从葡萄园主那里买下了雕像。在发掘出雕像整一个月后,教皇就在梵蒂冈向公众进行了展示。
2006年10月梵蒂冈博物馆庆祝建馆500周年之际,向公众开放了梵蒂冈山丘上公墓的发掘现场。
拉奥孔与儿子雕像
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一,早在公元5世纪就有了雏形。16世纪时,博物馆与圣彼得大教堂同时扩建,总面积为5.5公顷,为故宫博物院的十三分之一,展出面积与故宫相仿。梵蒂冈博物馆,拥有12个陈列馆和5条艺术长廊,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大都是无价之宝。
梵蒂冈博物馆
梵蒂冈博物馆本来是罗马教皇的宫廷,后来被改造成为了梵蒂冈国家博物馆。主要以收藏艺术品为主,大部分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艺术精髓。同时,对于爱好考古的朋友来说,馆内对于一些古希腊、古罗马文物的收藏同样值得研究。当然,除了里面的藏品,博物馆本身的建筑风格也很值得称道。
署名室以天花板壁画“雅典学园”驰誉于世,是拉斐尔在25岁左右的作品。另外四幅主要画作为:“圣体的争论”、“雅典学园”、“三大德性”和“帕纳索斯山”。艾略多罗的作品以表现神意和奇迹的主题为焦点,“希略多拉斯的放逐” 描绘耶路撒冷遭掠夺的景象、“波塞纳的神奇弥撒”则表现足与提香媲美的色彩光辉。拉斐尔回廊内的画作取材于旧约圣经,因此又被称为“拉斐尔的圣经”。回廊内最著名的画作为“波尔哥的火灾”
美术馆画廊
画廊是梵谛岗美术馆中较新设置的部门,收藏了许多乔凡尼、卡拉瓦乔、拉斐尔和达文西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拉斐尔的“基督变容图”、达文西的“圣杰洛姆”和卡拉瓦乔的“基督下十字架”。
梵蒂冈与是一个国家,也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然而如果将其作为宗教场所去游览,那就不啻误入歧途。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游客游览了圣彼得广场和大教堂后,便以为游览完了梵蒂冈,但回来上网一搜索,才大呼错失良机。梵蒂冈固然是个微型国家,是天主教的教廷所在地,而对于美术爱好者来说,上述两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梵蒂冈还是当今世界上一个重要文艺复兴艺术平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