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流秀大夫往事话三缘 —— 书缘

周末随笔

张流秀大夫往事话三缘

回忆之旅——坐稳了没?要开车了哦

流秀

三缘

开篇诗

少小离家入岐黄,悬壶济世慎疏方

日诊夜读经年事,梦里依稀少年郎

——老 陈

张流秀大夫往事话三缘

书 缘

对书的喜好,从记事时起就开始了。那是源于当时 “文革”的语录环境。还在被母亲用背篓背在肩上穿开裆裤的时候,母亲有兴致看到标语或一时想到哪句语录,念个起始,我即不假思索地紧接着念完后面全部,什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什么“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什么“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诸如此类。

那个年代每家都是木房子,连生产队里面都是,我们那是护国三队,我们家所在地方叫南桥湾,离县城四五公里,有一座平石桥叫做简家桥。木房子的家就在简家桥驾临的一条叫马溪河的西岸,北侧距离简家桥不远,坐东朝西,前面是土路,后面就是那条河。木房子原是当地一个地主家的吊脚楼,南北横开三间,里外高低两进,外侧一进平路面,是堂屋兼灶房;临河一进低约两公尺,由粗短坚实的木楼梯上下,属于由一张大木床和若干木柜子等组成的卧室。临河两个窗,开窗基本可以放长线钓鱼。吊脚楼南侧山墙近河一进还旁开一间,一共住着四户人家,我们家住在正中堂屋那间。那时几乎所有木房子的板壁上、柱子上或横梁上,总少不了红漆印刷或手写的毛主席语录或最高指示,当然还有一些时令性的宣传语。眼目所及,成为文字启蒙。

我们家是贫下中农,队里面经常组织贫下中农学习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或阅读语录,或听取最高指示。那个年代,小孩不多,也没什么可玩的,就经常屁颠屁颠地跟着父亲参加大人必须参加的几乎一切活动。记得印象最深的是,在一间大屋子里跟着大人一起念“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于是因此就念会了很多话,学会了很多字。以致后来初中阶段,专门收集并一度通读了《毛泽东选集》,背诵了毛主席诗词。

稍长些,父亲就在自家自留地种了一大片甘蔗。甘蔗砍收后捆成捆,放置于楼下朝路侧挖掘的防空洞,等到来年春天进城卖个好价钱。一次跟随父亲到城里卖甘蔗,父亲正好就在十字街头近临新华书店一侧的路边摆置。空间不大的书店一时拥挤了好些人,不知在干嘛,很是热闹,好奇心促使我也凑了进去。原来他们在争相购买刚减价的娃娃书,5分钱一本。顿时,心里有种莫名的冲动。于是跑出来跟父亲要钱,说:“我要买娃娃书,五分钱!”父亲愕然一下,就给了五分钱。一转身我就跑进书店,挤进人群,踮着脚尖,把五分钱向柜台里边的那位售书嬢嬢(阿姨)递去,直言“我也要本”。收钱,递出一本崭新的厚厚的娃娃书,原来是《沸腾的群山》连环画。当时并不能看得很懂,但因是人生中买的第一本书,很是珍惜。以后再跟父亲进城卖甘蔗,又买了一本很薄但开本较大而且是彩色的《西沙之战》。再后来,看了若干露天电影,得知有样板戏娃娃书《智取威虎山》,要求母亲给买,母亲不干,结果一边嘴里要求“我要杨子荣!我要杨子荣”,一边往地下躺,试图通过耍赖来达到目的。母亲心肠较硬,硬是没有答应,最后是在本队另一家得以看到《鸡毛信》、《雁翎队》、《地雷战》等连环画,方才平复不满。越是没得到满足的,越是心底在意。此后就学会了《智取威虎山》和其他几部样板戏的若干唱腔。几十年后,还收藏了所有样板戏的各种演出剧本和腔谱。

 二

八岁上小学。有一次,看父亲和其他队的一帮朋友打字牌,在旁边玩,被恭维。其中一声望很高的父辈对父亲说:“看你儿子的相,是块读书的料,今后考学,包打五指红!”另一位说:“娃娃嘴大吃四方,以后他是要在外边做事的,有前途!”

小学期间,总是看到语录:“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老师的诱导下,除了对语文阅读津津有味,在学校还看过叫做《红小兵》的课外读物。当年课外读物都很少很少,所以接触过什么书,至今都记忆犹新。记得有一次在县城新华书店,书架上的书似乎有些丰富,购书的人可以进里边从书架上自己选取图书了,于是看到一本比较厚的《鲁迅选集》很是刺眼,便踮着脚尖手扶书架,好不容易取了下来,就在书架下似懂非送地翻阅,很有兴味的样子。不期然,售书的一个中年妇女走过来,一把就给抢了,说:“你一个小孩,看得懂什么!”我悻悻不满,又无可如何。看着她把那书插回书架,顿时就认死了“鲁迅”那两个字,暗暗发狠。后来初中、师范期间,竟发奋地阅读了所能借到的鲁迅的任何杂文、散文、小说和日记等著作。以至于再后来,发觉鲁迅连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尖酸刻薄不饶人而再提不起阅读兴趣的时候,还恶狠狠地收藏了《鲁迅全集》。

我们家就两姊妹,姐长三岁。快小学毕业时,姐快初中毕业。最后一个假期,姐在家和闺蜜们搓麻绳打草凳补贴家用,其间总会聊到她们看过的什么小说,比如《青春之歌》、《第二次握手》,从此把她们所聊的这些小说故事的情节记在了心里。以致上了初中炎热天“大战红五月”期间,班主任带着全班学生去几个大队生产队支援割麦子的时候,休息间隙,喝饱了农民挑来解渴去暑的糖精醋凉水,我和几位同学就爬上麦土边缘的油桐树,坐到粗大的树丫上,由我给坐在树阴下休息的老师和同学们聊主人翁走入大海深处又被人救起的故事。

有一天,从姐那儿得到借阅的厚厚的《青春之歌》小说,于吊脚楼临河窗边看林红和林道静狱中故事入迷(这部分内容,后来竟被编入了中学语文课本),姐叫吃晚饭,听而不闻。结果姐从灶房下来,冷不丁从后面就把书给抽走了,只好乖乖地吃饭去,从此再没能从姐那里得到任何一部小说看过。

小学毕业季,全校大会表彰毕业优等生,校长亲自给优等生颁发钢笔、笔记本,尤其还有几本少年百科全书,真把我眼睛看直了!自发蒙以来,每学期都被评为班级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学生,却总就一纸奖状,没有奖品。现在有奖品了,却没我的份,羡慕而又无奈,谁叫你算术太差呢!小学语文只换过两任老师,算术换过包括从社会上请来的代课老师7任,所以总是怵算术,至今还恐怖涉及水库或者跑道或者相遇的算数题,比如涉及相遇的:“A、B两地相距6000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对向而行,甲的速度为75米/分钟,乙的速度为45米/分钟,问甲、乙两人在出发多少分钟后在距离A地多少米处相遇?”当年被类似这样的经典算术题摧残的少年儿童应该不在少数。

记得考进初中,学校需要通过摸底考试成绩来分班,百十来号人考小学语文和算术,每科100分,两科成绩平均40分即分到好班一班,否则分到差的二班。我算术考了5分,清楚地记得是填对了一个空:“1米=()尺。”其余全不会了。说实话,当初“一尺”究竟是多长脑袋里也没有概念。这也是后来当了教师,以至今天当了医师,教人学习特别注意具体示象落实的原因。心有余悸,所以才不希望自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误人子弟。当时还有十来位同学脑袋更是浆糊,算术干脆交了白卷。聊以自慰的是,自己语文成绩不错,82分,平均下来就有幸分到一班了。当然,也付出代价了。开学时,班主任老师单独叫到办公室,批评:“为什么人家同学算术考80多分,你就一米等于三尺?”我不免嘀咕:“还有那么多考零蛋的呢!”“啥?你还会找理由!”结果后果当然严重,被连续三天中午罚站在教室外的一个圆鼓石凳上晒太阳,下午在教室里站着听课。从此长记性,发心从零开始学好数学。除了课本好好学习,还想尽一切办法搞到一些数理化自学丛书,比如《代数》、《三角》、《平面几何》等等。当时“科学的春天”来了,有口号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自从在小学毕业季看到“少年百科全书”,此后便念念不忘了。进入初中之后,陆陆续续就买了若干丛书本,比如《四季星座》、《地理万花筒》等等。还买了《唐诗一百首》、《宋词一百首》等。此外,又从当时如《中国少年报》之类的报纸的夹缝中摘抄下来若干诗句,什么“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支。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什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等。一段时间,白天放学回家,余暇读诗,晚上拿着手电对照着书上看星空。

买书?哪儿来的钱?多是母亲卖了大半背篼米糠,或自己每当赶集提着潲桶到猪行卖猪食所得。每回买本书都要几毛钱,而得几毛钱实在不容易,多半得向母亲开口。向母亲开口,太直白多难免被拒。记得一次是这样把母亲刚卖米糠所得的钱赚来买书的。我说:“妈,你想你儿子今后出人头地不?”“当然想嘛!”母亲不假思索。“那要出人头地,是要有本事的对不对?”“没本事你出什么人头地!”“要有本事就得读书是吧?”“不读书哪来本事?”我一步步进逼:“读书是需要有书的罢?”“没有书你咋读?”母亲没有防备,我就摊牌了:“那妈,书除了学校的,是不是还需要买?买书是不是就需要几毛钱?”母亲无话可说,只好说:“读不完的书,杀不完的猪。又要买书了,这几毛钱拿去嘛!”拿着母亲给的几毛钱,就欢天喜地去了当天的集市或是县城的书店。

母亲的支持,恐怕是因为她的儿子在家里叽哩哇啦读英语的认真所致。小学毕业和进入初中之间的时间空档,在姐的影响下开始接触英语。当初,不知姐是从哪里得到的两本“北京市业余外语广播讲座”《英语》初级班教材,而吊脚楼门口南侧一家的房檐下的盒子小型喇叭,居然每天早上都有这个英语讲座的播放!仅此并不满足,还通过跟人拉关系,用父亲制作的一把木料驳壳手枪交换到一本小学英语课本。后来连同姐高中起点的英语书都一同拿来阅读,从而打下了一进入初中,英语阅读和作业以及考试水平就鹤立鸡群的基础,并以此深得英语老师喜欢。可惜初二时,据说是初中毕业考中专中师不考英语,学校即把英语课取消了。以致用进废退,这辈子竟然反差成了“英语盲”,真是感慨万端!当年几乎所有中小学老师都很稀缺,那英语老师是校长的女儿来代课的,没教英语后,去了高中,结果我从初中她从高中同一年考进同一所师范学校,她们读两年,我们读三年。在师范校园每每见到她,一如既往执学生之礼叫她“老师”,惹得她那些同学既异样又羡慕。

书是真“读”。母亲听惯了儿子读英语,都时不时地会来一句“打不溜”。初中一位后来没能考进师范或中专,只能上高中,结果却考上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同学,说他有一次去到我家,正碰上我独自在吊脚楼临窗读英语,旁边摆放着一部小型英语词典,那背影他从此就再也没有忘过。

初中一般是课堂的书,除了预习,就都在学校里花精力,放学回家就读课外书。不管什么书,只要到手的,真是如饥似渴,饥不择食。

在拨乱反正的那个年代,普遍认为初中成绩三流的学生只能上高中,二流的学生可以去中专,而考入师范被认为是一流学生必须的选择。一旦考入师范,户口立马变更,意味着从此成为“国家干部”,端上了铁饭碗,令人羡慕。

师范有图书室,还有阅览室。阅览室杂志架上摆放着不多的几种杂志,尽管稀稀拉拉,总比初中学校强多了,所以也基本能满足课外阅读浏览的欲望。跟阅览室管理老师关系处好,杂志还可以借出来看,比如《中国青年》、《读者文摘》等。每月生活费总有或多或少的结余,以此,自己得以订阅了阅览室没有的杂志,比如《语文月刊》、《语文园地》、《剧本新作》、《电影创作》等,以及《武林》杂志之类。从此,再不必向母亲要钱了,有时还会拿几块钱回去。

师范图书室可供借阅的图书其实也很有限,但从里面借阅的不多的书籍,也打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开始阅读和背诵繁体竖版的《古文观止》,为了过古文字词关,首学期即利用奖学金专门买了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诗经》、《楚辞》、《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都是这个阶段阅读或背诵的。此外还借阅了《古今小说》、《老残游记》等中国古典文学著作,以及《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红与黑》、《简·爱》、《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部分世界名著。最想读的《西厢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等,图书室没有。四大文学名著图书室竟然也没有,后来用第二次的奖学金好不容易于县新华书店买到了一套《红楼梦》。至于影响一生的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却是从同学那儿借来的一本《十月》杂志上首先读到的。

初中好友,一生的难兄难弟,我进入师范后,他则入伍当兵去了西藏察隅,也从那边给买了几次书邮寄来,比如少年百科全书《魏晋南北朝诗选讲》、青年文库《历代诗歌选》四卷本等。

刚进师范不久,由于母亲伤寒被转成坏病,总得陪去医院、集市或乡村求医,一直难以痊愈,所以无奈之下发心自己学医。当时就买了一本中医院校的《方剂学》教材,遗憾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就如看天书,怎么能学得懂。师范毕业后,进入地区农业学校进修农学,从农校图书室借阅《中医是怎样治病的》,且全本抄录,也不得要领。中间只好结合武术学了点穴法,倒得到了母亲和本队受益人们“小医生”的美誉。

地区农校位于长江北岸,进入农校进修一年,首次接触10来本16开大厚本的专业课本,发觉农学居然也很有趣。参观地区农科所,看到试验田里麦子竟然一个植株有长两个麦穗的。曾发奇思怪想,能否同一植株,土面以上是烟叶,土面以下是洋芋?周天去农校对岸的集镇逛街,买过一本精装版《植保员手册》,希望不久回当地职业高中作农学教师,能有更多一点的相关资料准备。

农校进修结束,正式进入一所职业中学执教,出乎意料,并不是农业职业中学,而是电器职业中学。专业非所学,被分配教高中体育和初中政治,并作初中一个班班主任。政治课上的是一本薄薄的《社会发展简史》,曾在教职工会议上反映:“课本内容太少,几周就给学生上完了,咋办哟!”结果被大家哄笑。只好自己发掘内容。由于《社会发展简史》涉及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又是宗教回避不了的,于是就去本县福音堂了解基督教情况,并借阅厚厚的黑皮《圣经》,详细研读了“创世纪”,丰富了教学内容。继后,被指派去地区党校参加3个月的法制知识培训,回校领衔教授初中《法律常识》。其间,常带领部分学生购阅若干有关古今中外人生励志的书,忠心耿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把自己定位为今后将有作为的一个教育家。所以独自购置和阅读了中外若干著名教育和心理学理论著述,并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实践于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全校众多师生的认可,被同事认可为“学生心目中的校长”。

四年后,考入省教育学院“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开始对人生发生困惑。于是开始研究佛学,把教院图书馆几乎所有佛学书籍借阅殆尽,宗教书籍也借阅了大半,并都做了摘录笔记。发觉佛学很是有究竟,遂有了几年后以同等学力报考佛学研究生的念头。两年中,也研读了培根、卢梭、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费耶阿本德、弗洛伊德等西方哲人们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思想,也受当时国内著名学者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的影响;学习了系统科学领域的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也特别研读了政论片解说词《河殇》。另外,购阅了冯友兰、任继愈等不同作者的《中国哲学史》、王力的四卷本《古代汉语》,并以电视讲座配套书《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为主,院校相关日语教材为辅,开始日语的自学,一直不断三年,直到进入佛门打消了考研的念想。

记得教院这个阶段还购阅过一个外语老师写的求真三部曲小说——《求》第一部、第二部(后被整合为一厚本《海外归人》小说),发觉小说居然还可以有这样的写法,于是跃跃欲试也尝试着写一写。把小说逻辑关系理顺后,先写了个开头,念给原初中班主任老师听,并通报整个小说架构和主人翁归隐山林的最终结果。老师听后赞赏有嘉,但希望能重新设定结局,不然主人翁归隐山林有对社会不满之嫌。我说:“老师,恐怕不行,按照逻辑关系发展下去,就只能是那样一个结果,要不然没办法写。”结果,一部不知成功还是失败的小说就此搁浅。

 四

教育学院进修结束,回到原执教学校,不情愿地被任命为校团委书记兼教导员。为不耽误自己准备后来成为一位学者的学习,便偷懒设计并组建了包括校刊部在内的架构齐全的校学生会,自己只在背后做顾问或指导,让学生自己来组织管理学生。如此,整个学校居然从此而井然有序,生机盎然。

三年后,有同事留职停薪“孔雀东南飞”下海者,我则执意一路向西,进入名山大川探究佛门究竟。和出家僧人朝夕相处,感觉佛教真不是拿来作学术研究的,而是拿来作修行实证指南的。于是,对于世俗的佛学考研,顿时兴味索然。于是希望出家,并能读读佛门内部的佛学院,系统地学习一下修行次第。可能是福报不够罢?佛门师父不允出家,理由是:“你今后在世俗的作用比在佛门里边的大。”无奈,只好以居士身份作侍者兼秘书,应酬佛门里面的世俗事。“净土不静,空门不空”。好歹后来获得一个机会,似乎能避开繁琐的俗事,就是到中国社科院参加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世界宗教研究所合办的一个为期一年的高级佛学培训班。这个班就十来个人,大都是初次接触佛教,所以老师教授的内容难免有些隔靴搔痒,离修行更是相去甚远。还有估计从未进入过佛门的老师,居然能把佛家的专门术语“般若”念作“搬弱”,甚是失望。感觉自己到了人生的最低谷,茫然,就如徐志摩说的:“希望不曾站稳,又毁。”尽管有老师许愿,结业后可推荐到四川某名山佛协去编佛教杂志,却终于难以熬完结业,仅仅不到半年,就赶紧逃离了!

学习期间,值得一说的是,在宗教研究所图书室首次见到满满一大壁《大正新修大藏经》,顿时两眼放光,欢喜莫名,于是借此为原文核对根据,试着翻译了日人著作《佛教音乐》部分资料。从此希望有一天如果能隐居,就指望有这么一套《大正藏》作伴。另外,一次在一个不大的书店,不经意间看到一套赫然五卷本的《徐志摩全集》,顿起贪念,夜不能寐。后来终于拿生活费购买下来,捧读并诗云:

“平生性近活泼泼,自来喜读徐志摩。

不与学者偎书死,但慕头痴仰天歌。

灵气些些殊可怜,怎得生命迸躯壳。

何日登机也飞去,直入西方追志摩。”

 五

放了几年的中医自学,竟然又被黔西北一位大医师促使捡了起来,后来至今竟成了在俗世供养于大众的职业和事业。从师以后,才觉得年少时因母病而买来自学的《方剂学》一书,是多么重要。离开师父回家,从箱子底翻出来,详细研读翻阅,一个标点符号也不错过。后来又买了若干关于中医方剂的书,并翻烂读破了几个版本的《方剂学》院校教材。陆续购买了《景岳全书》、《医宗金鉴》等中医典籍。当年药书稀缺,为了方便研究生药,只好买到一部《兽医中草药大全》;为了研治人的肝硬化等常见难疾大症,希望能从兽医角度获得启示,又买了中兽医方剂集成之类著作。天可怜见,竟然还真有人来请去给他家的水牛看病开方!而另一位本来是给猪牛看病的郎中,受我影响,结果至今转而成了医人的大夫,现在当地声名不小。

考获医师资格前后几年,自己开药店带过几个传统中医徒弟,县新华书店每当进来一批新书,就会通知我们去挑选其中的医书,总是电摩托摩的一车车拉回若干。徒弟们也经常和我一起从书店订阅,比如既必须研读也可供收藏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三卷本的蓝皮《医学衷中参西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五本一套的精装医话系列,都是订阅得到的。以致书店连续几年新年都赠与大型挂历,既是感谢也是鼓励。书店的人也常自己上门来问病,或推荐亲戚朋友来求医,关系很不错。想起小时候被书店人呵斥的情景,真是感慨系之。

从医阴差阳错地治愈了若干患者,也有太多的疾病没能拿下,也不知道怎么拿下。后来发觉不是自己不努力,不勤奋,而是中医自身的理论及其体系出了缺陷。于是,着力于从临床中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开始了对传统中医的系列反思与研究。结果文思泉涌,写下了一系列反思与研究成果。首篇经典论文《新中医还正祛邪论》发表于英国曼彻斯特一次国际中医学术会议,后被编辑改题为《还正祛邪论内涵浅析》发表于国内《中医药学刊》杂志,成为部分著名学者和博士学位论文的引证文献。

从医的过程是惊心动魄的,而患者又那么多,作为医家每天都鞠躬尽瘁地劳顿,何时是个尽头?无论如何也总是救治不过来的。加之由于只是个体,一旦小有名望就涉及到了体制内的既得利益,为此一路莫名其妙地坎坷。所以不愿再学三人敌,要学万人敌,希望重点转为医学教学和给国民健康讲座;考虑“树挪死,人挪活”,即远离家乡,先后到过江西兴国、广东普宁、浙江杭州,最后落脚首都北京。

自从2008年奥运会之后,北京就不同于当初房屋破败,风沙满天,路面脏乱萧条了。天蓝了,地面干净了,路道宽敞了,房屋气派了,鸟语花香了,温暖了。毕竟是首都,国际大都市,如鱼得水。在北京,一待就是八年,虽仍属北漂一族,总有自己用武之地。最为欣慰的是,熟悉了各种书店、书展;常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门中西医全科书店和中医古籍出版社读者服务部购获若干专业书籍;有机会就会去潘家园旧书市场淘书,常获得意外的惊喜;接触了孔子旧书网,经常淘到心仪的八九十年代的专业或非专业图书。遨游于书海,翻着初学医那些年应该读到却没机会读到的医学书,很是满足。而自己也主编了一部《民间中医论文精选》,内部出版了几部相关著作,完善了新中医可供世界人民共享的三通三转理论及其体系。忽然回想到当初佛门师父不让出家的那句话,真是觉得不可思议。敢情开悟的大德高僧,真能看透一个人的未来?

国民是否可以多从书本系统地获得知识、能力和智慧,而不是从手机上获取快餐化、碎片化的常识?在手机泛滥的今天,仍旧喜欢读书的人,但愿不要被视为“书呆子”就好。

张流秀 2018年4月20日星期五于乡下

【作者简介】

张流秀,男,师承中医,北京医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北京涵济堂、上海宝中堂特聘特需特约专家。2013年曾受聘为北京华大研修学院中医药养生学院医古文教授,制作远程教育《医古文》视频光盘。

读经典 做明医

40位國醫大師推薦,

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學醫教程。

《醫道傳承叢書》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医道传承丛书

(0)

相关推荐

  • 七平思微:常忆起那“一瞥”

    常忆起那"一瞥" 作者:七平思微 "路旁的法国梧桐已卸去了冬的寒装,可她还是披着厚厚的棉大衣.她总觉得很冷很冷.风恣意地翻飞着她的头发.她生气地拢了拢,靠在树干上,疲惫地 ...

  • 当个好中医必须多看书

          前两天看书,偶然看到一个病例,说是某中医大夫给一个患者治胃病,效果不好.那个患者正好咨询另一个大夫,那个患者是胃痛,空腹较重,进食后好转.我也治过此类患者,一般是给小建中汤加减,效果不错. ...

  • 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深深影响了我

    〓第 1616 期 〓 文|郭淑俊  编辑|王成海 "老事旧人"网上小店,保证货物品质,需要再买,可加微信 一天和一个好朋友吃饭.聊天.聊了很多有关教育的话题.我俩一致认为父母的言 ...

  • 【下水文】《妈妈,我想对您说》

    工作站活动--教师下水文 [活动目标] 为促进名师工作站老师们不断提高读写能力,鼓励老师们勤于练笔,工作站开展"教师下水文"活动. [概念解析] 下水文是指根据学生作文的命题或要求 ...

  • 此文,写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

    此文,写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专生

  • 因为她,我有了教师梦

    因为她,我有了教师梦 □吴波 时间过得太快啊!大学青春时光似乎还在昨天,可是现在的我早已步入中年,在教师岗位上已经奋战了20年! 我怎么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有时候我自己也有些迷惑.在社会大众眼中,教 ...

  • 张流秀大夫往事话三缘 —— 武缘

    周末随笔 张流秀大夫往事话三缘 回忆之旅--坐稳了没?要开车了哦 流秀 三缘 开篇诗 老陈头 少小离家入岐黄,悬壶济世慎疏方 日诊夜读经年事,梦里依稀少儿郎 张流秀大夫往事话三缘 武 缘 一 练功的人 ...

  • 了解中医理论,不做当代“医盲” | 张流秀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者按选取了"中医药报论坛"的"中医理论谈当代医误",希望所有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们都能把关注健康.提高身体 ...

  • 闲人书话:书之味

    鲁迅少年时邂逅的那间,叫做三味书屋.宋人有云"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若单论味道,想来读书之事,何止三味,当真五味杂陈. 红袖添香自然是一种,温柔旖旎,甜蜜 ...

  • 周芷若最后对张无忌说的那段话什么意思?她仍然试图绝地反攻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第202期 周芷若最后对张无忌说的那段话什么意思?她仍然试图绝地反攻 书中这么写:忽听得窗外有人格格轻笑,说道:"无忌哥 ...

  • 京剧《清风亭》贺氏、张元秀唱段:清风亭遇见他的亲娘到来(曲谱)

    重要通知 更多精彩京剧曲谱集锦 ↓点击下方"京剧曲谱网"关注↓ 京剧曲谱网 中国曲谱网京剧频道为您提供大量京剧曲谱,欢迎查阅. 公众号 这里是京剧爱好者的精神营地.只要您是喜欢京剧 ...

  • 张炳秀治疗老年便秘验案一则

    业师张炳秀,现任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六安).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安徽中医学院兼职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已40余年,临证擅用通法.余侍诊以来,每观先生运用通法,见解独到,疗效卓著.兹 ...

  • 【西南文学•随笔】张菊群、张菊秀/四川/ 陌上花开缓缓归

    西南文学·总编推荐 --微刊总第1393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简介] 张菊群 ...

  • PS教程合集 PS画框使用5项要点 photoshop教程 广电讲师张天秀

    PS教程合集 PS画框使用5项要点 photoshop教程 广电讲师张天秀

  • Feed流|直播带货话术有公式,新人必备!

    直播带货,产品重要,主播的话术也很重要.之前一些文章给了大家参考话术,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与其枯燥的记住那些话术,不如直接把话术公式分享给商家们,也许商家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直播间特有的话术.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