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壳郎转的“球”,到底是干嘛的?久了会变成蝉?!|本草图经•蚱蝉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本草图经辑校本》,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蝉蜕
法布尔的《昆虫记》,其中讲蝉:“四年地下的苦功,换来四个月枝头上的歌唱。”而中国古代则有传说:蝉是蜣螂(屎壳郎)所推的粪球,时间久了变化而来的。且不管蝉是怎么来,今天主要说的是蝉蜕。树上的蝉蜕壳之后,所留下的残壳就是蝉蜕,蝉蜕不仅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并且还走出了药铺,成为了老北京著名的“非遗”艺术品“毛猴”。
蚱(音笮又音側)蝉,《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但云生杨柳上,今在处有之。陶隐居以为哑蝉。苏恭以为鸣蝉。二说不同。按字书解蚱字云:蝉声也①。《月令》:仲夏之月,蝉始鸣,言五月始有此蝉鸣也。而《本经》亦云:五月采,正与《月令》所记始鸣者同时。如此苏说得之矣。蝉类甚多。《尔雅》云:蝒,马蜩。郭璞注云:蝉中最大者为马蝉。今夏中所鸣者,以众蝉最大。陶又引《诗》:鸣蝉嘒嘒。云是形大而黑,昔人所啖者。又礼冠之饰附蝉者,亦黑而大,皆此类也。
然则《尔雅》所谓马蝉,诗人所谓鸣蝉,月令礼家所谓蝉,本草所谓蚱蝉,其实一种。蝉类虽众,而为时用者独此一种耳。又医方多用蝉壳,亦此蝉所蜕壳也,又名枯蝉。本生于土中,云是蜣螂所转丸,久而化成此虫,至夏便登木而蜕。采得当蒸熟,勿令蠹。今蜀中有一种蝉,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西人有赍至都下者,医工云入药最奇。(《大观》卷二十页8,《政和》页427,《纲目》页1544)
①按字书解蚱字云:蝉声也:《纲目》作“按玉篇云:蚱,蝉声也”。
蝉花,文具蚱蝉条下。
蝉蜕
蝉蜕无气味,性微凉,能发汗,善解外感风热,为温病初得之要药。又善托疹瘾外出,有以皮达皮之力,故又为治疹瘾要药。
与蛇蜕并用,善治周身癞癣瘙痒。若为末单服,又善治疮中生蛆,连服数次,其蛆自化。为其不饮食而时有小便,故又善利小便;为其为蝉之蜕,故又能脱目翳也。
按:蝉蜕之能发汗者,非仅以其皮以达皮也,如谓以皮达皮即能发汗,何以蛇蜕不能发汗。盖此物体质轻而且松,其肉多风眼,中含氢气,与空气中氧气化合,自能生水(氢二氧一化合即成水),不待饮水而有小便,是以古人用蚱蝉(即蝉之身)亦能表发,以其所含之氢气多也。其蜕之发汗,亦以其有氢气耳。蝉于昼鸣夜静,故亦止小儿夜啼,蝉声清脆,又善医音哑。
忆民国二十五年秋,余友姚君鹤泉供职于天津邮政总局,素日公务忙碌,偶为外感所袭,音哑月余。余为拟方,用净蝉蜕(去足土)二钱,滑石一两,麦冬四钱,胖大海五个,桑叶、薄荷叶各二钱,嘱其用水壶泡之代茶饮,一日音响,二日音清,三日痊愈。以后又用此方治愈多人,屡试屡验。
受业孙静明谨识
节选自《张锡纯医学全书·内科证治精华》
科普一下:屎壳郎“球”的真正用途
屎壳郎的“球”当然不会真的转变成蝉啊,不过作用是类似的,中国古书《尔雅翼》(宋代罗愿著)中曾记载:“蜣螂转丸,一前行以后足曳之,一自后而推致之,乃坎地纳九,不数日有小蜣螂自其中出”。从这几句话的记载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并告诉我们蜣螂推粪球的目的。蜣螂能把大堆的牛粪做成小圆球,然后一个个推向预先挖掘好的洞穴中贮藏,慢慢享用。因为圆形在地面滚动时省力,运回巢穴比较容易。雌蜣螂把卵产在粪球里,卵孵化后,出世的小蜣螂立刻就可以得到食物吃。这是蜣螂对它的子女母爱的表现。它宁愿自己付出辛劳,使子女出世后不必再东奔西跑为找食而辛苦。
毛猴:药铺中走出的“非遗”艺术品
毛猴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源自清朝晚期。这是一种把蝉蜕、辛夷、白芨、木通四味中药原料粘在一起,创作成不同动作、场景的传统艺术作品。猴子作为自然界的小精灵,它的机敏、活泼,透着一种天然情趣,毛猴艺术将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造就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
中国人喜欢猴子,并非完全源自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汉族的文化里,猴子是一种形态可爱、聪明伶俐、富有灵性的动物,十二生肖中就有申猴,是吉祥物的代表。
古代人们对猴子的喜爱,体现在文学、绘画和建筑中,封侯拜将的寓意,成为猴文化的重要内容。到了清朝晚期,随着老北京市井文化的日益繁荣,猴的形象也走下神坛,可爱、滑稽成为老百姓心中的猴子的特点。加上民间工艺技艺的蓬勃发展,一种由廉价、普通的天然材料制作而成的小工艺品,毛猴,也应运而生了。
相传道光年间,在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有一家名为"南庆仁堂"的药铺。某日,店中一配药的小伙计因没伺候好账房先生而挨了一顿臭骂,小伙计怕丢饭碗只好忍气吞声。到了晚上,他在烦闷中无聊地摆弄着药材时,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点,不由心中一动,便决定用中药材塑造一个"账房先生"。他选取了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拿给师兄们一看,也都说极象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小伙计觉得很开心,算是出了一口气。就这样,在无意间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流传到社会后又被有心人加以完善,逐渐形成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
做毛猴主要用到四味中药:蝉蜕(知了壳)做头和四肢,辛夷(玉兰花骨朵)做身子,白芨做粘合剂,木通做道具。
毛猴的用料很简单、普遍,所以能迅速地在老北京民间传播开来。手工艺人们以物代猴、以猴代人,做成干姿百态的工艺品。毛猴工艺的难点在于毛猴有28种姿态。好比这个三不猴,括着耳朵,捂着眼睛,捂着嘴,代表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还有体育系列,奔跑的,胳膊一前一后;打招呼的,一只手扬起来;欢呼雀跃的,两只手都场起来。这就有很多种粘制手法。
毛猴的用料可以说是最为简单、普通的,它的价值不在原材料,而在巧夺天工的匠人的艺术构思中。毛猴以物代猴,以猴代人,再加入场景,造就了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它通过毛猴的各种肢体语言,表达作品的幽默与诙谐,再现中国市井文化,通过不同毛猴形态与场景的搭配,演绎出社会的喜、怒、哀、乐,记录人生百态,蕴藏丰富的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