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你成年之后的情感需求,往往都是因为“恋父”或“恋母”

现下的不少红尘男女见几次面,在荷尔蒙的催生下进行几次原始运动,就算是谈来爱了。

不禁令人疑惑,他们衡量爱情的标准是什么呢?

只要身体摩擦,能够产生感官快乐的都可以统称为爱情吗?这实在是言过其实了。

这种不用付出努力即可获得的消极快乐,只能算是寻欢作乐,距离爱情或许还差十万八千里。

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称之为“爱情”的情感,根本达不到爱情的高度。真正的爱情,得到一次就能滋养一个人的一生,真正的爱情永不凋谢。

依恋模式出发,我们在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候,会不可避免的将我们和父亲或者母亲的关系带入,会在关系里企图弥补自己在孩童时期没有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但是恋人关系又不同于亲子关系,如果一方长期过分的依赖另一方,会造成关系的不平衡,最终导致瓦解。

这样的关系本质上还是亲子关系,并没有完成从亲子到恋人关系的升级。

恋人关系必须建立在两个独立平等的个体之上,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爱情关系,它所能带来的能量活力不可估量。

佛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你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一个独立成熟的人,他会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父亲和母亲的形象,让他们在自己的内心达成一种平衡。他既能享受爱,又能给予爱,,他本身拥有强大的内在创造力,而不是一味向外的索取。

那些在爱情里一味索取的人像极了小时候和父母要糖果的孩子,所以不能让双方同时获取情感满足的两性关系,本质上不能称之为爱。

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为唤起了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在保留自己个体独立性的同时,能够和吸引自己的另外一个人达到高度融合,这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会引导着个体不断的向上,不断的探索,不断加深生命的广度和深度。

通俗一点说,你遇到了一个人,他积极乐观,在学识、思维、性格、趣味、精神力量上都和你格外契合,并且你们两个人都愿意为了这种契合继续一起努力,探索了解更多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两人都感受到了快乐、生命力,被看见被重视的安全感,那这便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即便你们最后因为各种客观因素没有走到一起,这种爱情的力量依旧会你的一生。就像杨绛和钱钟书,他们之间爱情才符合爱情真正的样子。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人,总是不断的自卑、不断的自我怀疑,要么是个人的内心不够强大,要么是你们的关系有问题,出现在你身边的这个人不断的在唤起你内心深处某种痛苦。

很显然这个人大概率不是良配,要么选择结束关系,要么涅槃重生突破这份痛苦。

要突破我们内心的某种恒定模式,升级认知的道路必不可少。

认知世界是痛苦的,但在这种痛苦里突破、付出自我、更新自我,在最后的结果里就能赎回快乐。

这种积极的快乐相比较消极的快乐,对我们生命质量的影响更深长。这是一种从反向的感受中获得正向的体验,过程足够痛快。

但这种成长模式的成功率较低,因为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时候,他很难跳脱自身思维,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深陷关系的泥淖无法自拔的大有人在。

不想冒这个险,就快速干净的处理掉那些只是在消耗你的所谓爱情吧。

爱人先爱己,当你本身的内在体系足够完整,你才有精力余力去看见另外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具只能带来感官刺激的身体。

在看见的基础上分辨出“我与你”“我与它”的关系模式,在逐渐的认识中,实现两个人最舒适的平衡状态,这样的爱情应该是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The Internet Classics Archive | Symposium by Plato.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