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迹】江华文庙:那份说不出的心酸与苍凉

【永州古迹】江华文庙:那份说不出的心酸与苍凉

陈瑜

我见过很多文庙,都让我敬仰,唯独江华文庙却被打入深深冷宫!苍凉、破损、崩塌、废弃!
清晨迎着朝阳,带上好心情,去探访江华文庙,经过几条街,辗转来到江华二中旁,江华文庙就在隔壁,一个六十年代的类似“厂门”的水泥框架、一道两开铁门,领导告诉我,这就是江华文庙,我一股失落之情顿生,这就是我想象的江华文庙吗?打开铁门,内部的破烂竟让我生出难以言表的诧异,杂草丛生,满目疮痍,就像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荒凉!
两弯泮池,草长虫飞,藤枝肆意,成了老鼠的天堂,三孔泮桥,再也无人行走,弓着腰背奢望着文人的光临,水枯了,就像哭干了泪的眼眶,迷乱而迷茫。
迎面是耸立的、风姿依然挺拔的棂星门、似乎成了娇羞的处子躲在树丛里,不敢露面,那斑斑伤痕仿佛成了棂星门最深的痛,我想拍出完整的棂星门,可那放肆的枝丫无情地挡住!触摸着那骨子里的强壮,而遍布蛆虫的肌肤,让它的自信怎能雄起?
迈过荆棘,迈过杂草,就来到第二栋建筑,大成门,两旁三级风火墙迎风挺立,红砖碧瓦,被杂草簇拥,门窗参差不齐,不同时候的修改,不同时候的维修,看不出是古朴还是时尚?可依然是残体伤躯,从窗户往内看,唯有垃圾,唯有伤损脱落在地的破窗、碎木……
让我还有点欣慰的是,墙顶部的精致木雕,还是那么耀眼生辉,光彩照人,就像老人的眼睛,尽管周身皱纹遍布,不敢见人,而眼神还是那么炯炯有神,引其人们的关注。
过道中挂着不是什么时候的黑板报、宣传栏,模糊的字迹还依然记录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穿过过道,第三栋建筑大成殿就扑入视野,那放肆的树枝、藤蔓,不受控制的将屋顶紧紧包裹,前面是台阶,中间有被摧残的龙形浮雕,千仓百孔的龙头,仿佛再也抬不起来,不问世事,不管风雨,匍匐在中央。
两旁的围栏上都是精雕细刻,“孟宗哭笋”、“王祥卧冰求鲤”、“魁星点斗”、“济公悬葫”、“杨香打虎救母”等石刻浮雕和凤形纹、竹形纹石框柱;有“扶余国王张仲坚代番邦高建庄王向唐王李世民进呈降表”、“拜月记故事中王夫人认义女”、“空城计”的石刻浮雕和芙蓉花纹、梅花纹的石框柱;有“走马上任”、“高中状元打马游街”、“龙”、“凤”石刻浮雕和凤形纹、竹形纹的石框柱,让人目不暇接,精美绝伦。
我扒开杂草,生怕草中有蛇,但也尽情拍摄,这是我在文庙中少见的精品,庆幸的是,感谢这些杂草的遮掩,才让它存在,尽管有些损坏,但整体布局还很完整。
沿台阶而上,有一前坪,青石板铺地,散落着各式各样的柱础,雕刻细腻。不知道是期待,还是孤寂,遍布在无人问津的角落低泣。
抬头张望,硬山顶风火墙,层脊两头处有龙样的动物鸱吻,四角也饰以龙、凤、狮子、天马、狻猊、獬豸等高规格的祥兽。建筑构件也以绿色为主装饰。吻兽的孤独,吻兽的期盼,无人能会,只能静静的坐在飞檐上观风听雨,坐等末日的降临……
躲开蜘蛛网,卯身穿过大成殿,还有最后一栋建筑,估计是藏书阁,亦或是明伦堂,反正无标无识,破损的窗,残缺的门,垃圾杂草成了这里的风景,门前两根立柱,由两个动物托盘顶起,其中一个头部损坏,一切的一切,惨不忍睹!
我带着欣喜的心情而来,带着无限的惆怅缓缓走出,一言不发,又不知道该说什么!第一次走进江华文庙,我不懂这里的建筑布局,懵懂而来,懵懂而走,除了拍了几张照片,我一无所获。
文庙是什么?本是孔子庙。唐朝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其庙为文宣王庙。元明以后省称为文庙。元方回《前参政浙西廉访徐子方得代送别》诗:“ 武林增炳焕,文庙鬱岩嶤。”《明史·礼志四》:“天下文庙,惟论传道以列位次;闕里家庙,宜正父子以叙彝伦。”据随行者介绍,因为靠近江华二中,以致这里走出了清华北大的学子!文庙是有灵气的!
回家查询江华文庙历史,让我大吃一惊!竟然有一千多年历史!始建于公元705年,“唐神龙元年(705)创建于旧县东,宋崇宁中移置县北,建炎三年(1129)又迁县东,明洪武初拨赐膳田,知县杨守礼(洪武二年1369)因学宫倾圮于旧址复建,知县姚琳永乐八年(1410),知县胡琏正统九年(1444)重修,天顺六年(1462)巡抚吴澄闢、知县唐惟善、训导刘宏募材修饰”。
据道光《永州府志》、同治《江华县志》和历代修缮碑刻记载,规模较大的修缮、改建、扩建还有:宋绍定二年(1229)知县许洄;元知县雷元,知县罗汶;明正德二年(1507)知县陸隆恩,嘉靖四十四年(1565)县令陶銮,隆庆二年(1568)知县蔡光,崇祯五年(1632)知县彭弼微;清顺治戊戍(1658年)县令林调鹤、教谕李嘉卉,康熙二年(1663)县令詹惟圣,康熙二十五年(1686)县令高珍,康熙三十九年(1700)知县李埴,雍正十年(1732)县令郑鼎勲,乾隆五十八年(1793)县令王玉辉,道光五年(1825)县令姚熊飞,最后一次修缮是同治四年(1865)教谕雷承厚、乡绅王燦羡(王德榜父)。
江华文庙属宫殿式建筑,飞檐斗栱,庑殿顶,占地面积1万2千余平方米,整个庙宇长约150多米,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是供奉和祭祀孔夫子的地方。据清同治《江华县志》中载:“正殿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正中南向,木主高二尺八寸七分,濶四寸,厚七分,座高四寸,长七寸,厚三寸四分,硃地金书。”像坐刻碑《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左右有颜子、曾子、子思和孟子塑像,称“四配”。两侧又有塑像12尊,他们是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和朱熹,为“十二哲”。大殿正门上方和正殿内悬挂历代帝王御书匾额。墙外四周青绘七十二子和二十四孝图。大成殿前为杏坛、其围石栏为杆青石质、浮雕以精美传说故事,石阶中央石雕巨大蟠龙。大成殿殿前两旁为钟鼓楼,右前为东西两庑从祀先贤、先儒,再前为戟门,门之外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前两旁为忠义节孝祠,前为棂星门,中臥登瀛桥(俗称状元桥),次为照壁。左为礼门,立“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于门旁,右为义路,大成殿后栋左为崇圣祠,供奉并祭祀孔子先人牌位的地方,中为明伦堂,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明伦”二字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右为训导、教谕廨,四周为宫墙,墙边建碑廊立有历代缮修文庙、历代学规、历代进士题名等石碑。  从唐神龙元年(705)创建文庙至清同治四年(1865)最后一次修缮,江华文庙曾走出过许多优秀人才,其中宋进士五十五人(包括特科),元进士四人,明进士三人。元举人二人(中进士者不在举人之列,下同),明举人十人,清武举五人。宋贡生一人,明贡生五十六人,清贡生164人。
这些都属于历史,这些也只是写在史书,除了那些雕刻、柱础和棂星门骨架的历史厚重外,很难找到史书里记载的印迹!恍如一个破产倒闭的工厂,人去楼空,草长鼠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