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先商文化
XIANSHANGWENHUA
先
商
文
化
是谁先提出的?
先商文化是指商代建国前的文化,具体是指汤灭夏以前,以商族为主体创造和使用的文化。先商文化是一种考古学文化,最早提出先商文化概念的是考古学家邹衡先生。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在河南北部及河北南部陆续发现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经过研究后,邹衡将河南省淇河以北、卫河以西,沿太行山西麓一线,南北长约五、六百里,东西宽约二、三百里的范围,其中心分布地区是在河北省滹沱河与漳河之间的沿太行山东麓一线的先商文化遗址,提出“先商文化漳河型”考古概念。邢台正处这个范围之内,并且发现了大量的先商时期的文化遗址,特别是在葛家庄发现的先商文化遗址发掘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更加丰富了先商文化的研究,发掘者甚至提出了先商文化“葛家庄类型”。
关于邢台先商文化研究较早的是唐云明先生。唐云明(1930-1992)天津宁河芦台人,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副所长、调研员,是河北省文物事业奠基人之一。1949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1954年7月—10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三届考古培训班,同年调入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工作队。此后主持邢台曹演庄遗址、内丘(临城)南三歧遗址、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等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
河北的唐先生
在没有提出先商文化这个概念时,唐云明先生提出了一个先殷文化,最早认识这个文化时是在1954年冬,在石家庄市区西北角市庄遗址发现此期的文化遗存;后来在1959年底发掘内丘(临城)南三岐遗址时丰富此时期文化研究资料,“1974年和1982年全省文物普查中,又发现了武安杨屯、磁县下七垣、容城上坡、正定小容庄等几处,在这几处遗址发掘面积最大 、出土物是丰富的是下七垣遗址。”(唐云明著《唐云明考古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
下七垣遗址位于河北磁县时营村西南漳河北岸台地上,1974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为配合当地的农田基本建设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960平方米。下七垣遗址出土遗物十分丰富,文化遗迹及文化层关系清楚,出土的器物特征明显,以夹砂有腰鬲、鼓腹鬲、弧腹鬲、橄榄状罐、卷沿深腹盆、绳纹浅腹平底盆、卵形瓮等为主要器型,形成了下七垣文化基本特征。后来邯郸区域进行调查时,发现此类遗址分布在漳河、滏阳河及洺河的中上游地区的邯郸、武安、涉县、磁县、矿区、永年境内,重要的遗址有邯郸的涧沟、龟台、磁县的下潘旺、界段营、下七垣、武安的赵窟、磁山、永年的何庄、李沟、矿区的义井、北羊台等遗址,被称为先商文化彰河类型的代表性遗址。
邢台的先商文化
邢台先商文化遗址文化与下七垣文化基本为同一类型。目前发现有曹演庄、粮库、邢钢南生活区、葛家庄、东先贤、尹郭村;沙河市高店村,临城南三岐、补要村,隆尧东疙瘩等等。
南三岐遗址,位于临城县西竖镇南三岐村北(此遗址在一些论文中称为内丘南三岐)。发现于1959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为配合临城三岐水库对遗址进行了发掘。经过发掘发现了丰富的先商文化。唐云明在研究文章中说:南三岐遗址先商文化出土“器型有矮足罐形鼎、卷沿敛口高尖足鬲、单鋬鬲、裆部饰链索纹外敷草拌泥的袋足甗、盆形甑、细把豆、矮圈足深腹簋、直腹平底研磨器、敛口平底钵、大口折沿平底盆、花边口沿大口罐、敛口折肩单耳罐和小口黑陶磨光罐,另外还有器盖、蘑茹形器钮、桥形和鸡冠形器耳及纺轮等。”(唐云明 罗平《泜石与有易氏地望及相关问题初探》刊于《文物春秋》2003年第一期)在遗址中还发现先商时期的居住址两处,其中一处内有三个灶,均是就地掏洞,口小底大,旁有烟洞,内抹草拌泥。三灶三种样式,一为圆形,一为抹角四方形,另一个为三角形。内部均已烧成砖红色。研究者分析,从出土的遗物分析,可以看出上下层文化承继性,不难看出南三岐的先商文化还保留了不少下层龙山文化因素,如陶质中的黑陶,纹饰中的篮纹、方格纹和花边口沿、器形中的单鋬鬲等。
1957年秋,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邢台尹郭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先商文化遗存,在遗址的下层发现大量薄胎细绳纹陶片和磨光黑陶,从复原的陶器看,以卷沿小型薄胎细绳高尖足鬲、喇叭形豆、浅腹盘、敞口盆、只灼不钻的卜骨和出土大量的石铲为主要特征。发掘者唐云明先生在断代时说:尹郭村商代遗址的上层相当于曹演庄、南大郭两遗址的上层,中层相当两地遗址的下层;而尹郭“下层为前两地所无,出土卷沿小型薄胎鬲和磨光陶片薄胎陶片之多,与上下两层不同,时期上可能更早期。”今天我们重新审查这个遗址的材料与邢台先商文化对比研究,邢台尹郭村遗址的下层文化应为先商文化。
曹演庄遗址,位于邢台市信都区中兴西大街南侧,京广铁路地道桥南,临靠曹演庄村,此地为邢台粮库所在地。1956年秋在此发现古代文化遗址,后于1957年进行基本建设,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配合基本建设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发掘面积2535平方米,遗址文化层分为三层,即战国文化层,商代文化层,商代早期文化层。尤其是第三层的文化,以绳纹高足鬲、半高足鬲、镂孔豆、圆底罐、雕刻骨笄、甲骨石斧石镰等。因当时对先商文化不甚了解,故将此归于商代早期文化。
2002年,邢台市文物管理处为配合邢台粮库扩容对此进行考古发掘,因位于粮库院内故称为粮库遗址,实际上这处遗址是曹演庄遗址的一部分。此次发掘共提示4470平方米。发现有隋唐至明清时期墓葬、战国秦汉时期文化、商代及先商文化。
粮库遗址的先商文化以鬲、罐、豆、盆为主,另外还见有单耳杯、鼎、甗、器盖、大口尊等,发掘者认为:粮库遗址出土的先商文化遗物,“多数与下七垣晚期文化的同类器相似,时代也应相近,即属于先商文化晚期遗存。”(参见李恩玮等《邢台粮库遗址》科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8月第一版。)
葛家庄遗址,位于邢台董村葛家庄村北,邢台轮胎厂南部,是1990年代发现较为重要的先商文化遗址。遗址发现于1993年,经过当年发掘后认为这是一处内涵丰富的先商文化遗址和邢国墓地。
遗址自1993年—1999年进行了多次的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1993年遗址发现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对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1996年,河北省文物局第一期考古发掘领队培训班联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对遗址进行再发掘,此次发掘面积700平方米;1999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此次发掘面积850平方米。
通过发掘发现,遗址的南部文化层堆积厚2米多,局部地域近4米,而北部地层较薄,仅1米多厚。通过研究,葛家庄先商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六段。第一期为龙山文化晚期;第二期分为两段,为漳河型先商文化中、晚期文化,第三期为相当于安阳洹北花园庄遗址,略早于殷墟文化一期;第四期分为两段,第一段相当于殷墟文化一期晚段,第二段大体不早于殷墟文化二期。
葛家庄先商文化遗存的主要器型有盆、橄榄罐、卵型瓮、卷沿深腹盆、甗、敛口瓮、豆、器盖、鼎等等。除大量遗物的出土外,还有丰富了文化遗迹,特别是房基的发现。多次发掘中共发现房基址和灰坑,房基分为圆形和不规则方形两种,其中编号F6的房基,其形状为圆形,直径2.7米,门道朝南,在房子的周围分布有大小30个柱洞,在房内有大量的草木灰,还有青干泥状堆积,地面凹凸不平,门道及南部有一定范围的人踩过的痕迹。房内出土遗物有深腹盆、罐、豆等陶器残片。F1房基为不规则方形,东西长4.5米,门道朝东,呈不规则阶梯状,在房址周围不均匀分布有5个柱洞,房内还有一个柱洞,有大量的灰黑土并夹杂有草木灰,出土有尊、盆、鬲等陶器残片。
葛家庄先商文化年代分为两期,与漳河型先商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是同一文化在不同地方类型的具体表现。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丰富了先商文化研究资料,也为邢台研究先商文化起源提供了翔实的实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