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山芋充饥的日子
说说山芋充饥的日子
金秋季节,又到了品尝美味的大闸蟹时节,同时又到了大众食物山芋上市了。山芋又名番薯 红薯等,名字有几十个,苏州人习惯称山芋。相传山芋是由国外传来的。明朝万历年间福州商人陈振龙到吕宋(菲律宾)经商,看到当地人用红薯来充饥。很有感触。不由他想起他的家乡福州及周边各县这几年经常闹灾害,家乡父老乡亲经常粮食短缺在饥饿中度日。于是他就想到要把这东西引到老家。但是西班牙殖民者也非常严苛。他们不想让此物引进中国,在各个口岸严厉盘查。陈振龙非常聪明,他拿了一根山芋藤条骗在一只箩筐里,躲过了殖民者检查,把山芋藤条顺利的带回了福州老家。后得到政府部门支持推广 从此山芋就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了。
苏州人较少吃生山芋,我小时有一个住在富仁坊叫巧生的小生意人,每到水果青黄不接淡季时。他总是挑着产于宜兴山里红心山芋串街走巷的叫卖。这种山芋苏州人称橄头山芋,生吃还不错。因这种山芋肉貭细嫩些,水分也多些,再加上他过好秤后,巧生会替你削皮切片,所以招来一些顾客。一般山芋都吃熟的。蒸(煮)山芋、烘山芋,讲究一点桂花糖油山芋。当菜吃只有葱花山芋,翻不岀什么名堂。以前山芋品种不多,有红心和白心两种山芋。三年自然灾害时,大多数人喜欢吃白心山芋,白心山芋苏州人称栗子山芋,这种山芋比红心山芋耐饥。现在到菜市场看,山芋的品种还真不少。
我小时候大多数家庭烧大灶头,大铁锅子,烧饭时顺便在饭锅上蒸上几只山芋,生活平淡简单,却很有味。三年自然灾害时,平民百姓把山芋当成珍宝,因它可让人填饱肚子。那时候荤腥供应很少,肚皮中没了油水,会饿得让你心慌发嘈,所以用山芋、胡罗卜来充饥,能吃饱肚皮才是当时大家的奢望。粮店里不时供应山芋干,每人配给供应,同时扣除一些大米主粮供应。一斤粮票可买八斤生山芋。大街小巷岀现了许多个体熟山芋摊供应山芋。购买山芋除钞票外还须粮票,故而外岀办事干活,总要带上些粮票备用。
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人,饿过肚子,吃过苦头,大多数人珍惜粮食。没经过人,不知道饥饿的难煞。我们年轻时到处是宣传“增产节约,反对浪费”的宣传标语。大会小会经常讲增产节约。粮食不舍得浪费一粒,即使馊粥馊饭、我母亲处理后,她带头吃,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吃过馊粥馊饭。从小就在心里植下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教育。所以从小就十分珍惜粮食。
老一辈人教育小辈节约粮食很简单,“糟蹋米饭要天打的(雷劈)掉在地上的米粒要拣起吃了。”现在浪费粮食现象很严重,前几年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学校食堂、学生浪费饭菜现象盛行。大量的饭菜倒了。想想三年自然灾害时,上学时候吃学校食堂,米饭吃的是炒米焖饭蒸岀来的米饭,看看中型搪瓷杯一杯子,实际很蓬松,骗骗嘴巴不耐饥。小菜都是披油的。菜汤上漂着一丝油花,饿着肚子上课。夜自修后回宿舍,肚子饿得咕咕响,有些同学冲一杯酱油汤喝喝解饥。星期日放假上街买二只山芋充饥,就当享受美味佳肴了。现上馆子吃大餐的不少,点了不少菜吃不了,白白浪费的人不少。尤其那些公费吃吃喝喝的浪费更大。想想连山芋都当宝的日子,就不会不光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