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金色的故乡》董凯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那一刻,让我想到了自己创作的一首诗:一根沉甸甸的稻穗儿/于秋的写意中/凃沫成金海/伴随着阵阵秋风/跳起欢快的迪斯克/涌向十月的天边
一把把笑眯眯的月牙镰/似多彩的音符/一垅垅闪着金光的稻谷/似灿烂的五线谱/凝聚着汗水与希望的旋律/馈赠给人们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
走在家乡的大地上,那一片片的黄稻田,犹如翻滚的金色波涛,夹杂着阵阵的稻谷香味儿扑鼻而来。水稻不是花,但确实很美。娇艳的色彩含着羞涩,金黄里缀着朴素,稻谷的香,像一位少女的浅笑,是来自纯静灵魂的流露,淡香里有着丝丝的微甜。我驻足田边,张开双臂扑进那片金色的海洋中……
记忆里,水稻是少时老家的风景。水稻种植在低洼的盐碱地上,一片连着一片,一望无垠、连绵起伏,尤其到了仲秋时节,当水稻抽穗儿和晒米之际,遇到风吹,连片的黄稻田荡漾成金色的海洋,波浪起伏,不时送来阵阵清香,那风景煞是迷人,令人神往,让人难忘。
在上世纪6、70年代,甚至更早,由于当时的农业种植技术落后,水稻产量并不高,每亩6、700斤。在那个年月,除了水田、还有旱田。种植的品种有:高粱、玉米、大豆、谷子、稗子、棉花……等粗粮和油料作物。大米不仅在早年作为细粮,现在仍然在餐桌上作为主食。水稻可以说全身是宝:大米能食用,糠麸作饲料,稻草能加工,可以作牲畜饲料,也可以作燃料。
那个年月,在家乡人看来,一年四季,以育苗、插秧,到秋后收割长年累月忙忙碌碌。在水田地里干活,虽说又苦又累,但也是一个惬意的差事儿。用当今一句最时髦的话说:就是″苦并快乐着。稻子长得并不高,由于田埂上长满了密密匝匝的芦苇,稻田地里通风不好,割稻子的人们,始终是汗流夹背,人人的脖子上都搭着一条擦汗用的白毛巾,如不及时擦脸,就会被不停流淌的汗水迷住眼睛。在水稻扬花的时节,人们在稻田地里穿行,满身都是稻花,遇到汗水,附在身上,粘在皮肤上,让人又搔痒又难受,遇到雨天,常常满身是泥、汗、稻花儿。在水田地里割稻子,遇到干地,可以穿胶鞋。遇到水地,就得穿靴子。在水田地区,有生产队那阵儿,一干就得20多天,后来,土地分到各户,最少也得7天。在秋收的日子里,全村的男女老少,早晨披着星光出门,晚上顶着月亮回家。人们起早贪晚,一干一大天,一般人是受不了的。大伙干了半天活,都会在中句歇气,当人们从稻田地里,走到地头的田埂上休息时,有的上身光着膀子,下身卷起裤腿,脖子上搭着毛巾,满脸灰土,满脸汗水,可谁也不笑话谁,你瞅瞅我,我看看你,彼此都是一个模样儿。
参加割稻子劳动,虽然又苦、又脏、又累,但也乐在其中。通常大伙都是边干活边拉着调皮话,有时还天南地北地侃着道听途说的各种段子,东家长、西家短、添油加醋、大吹特吹、真真假假、笑声阵阵,不亦乐乎。更令孩子们兴奋的是,经常会在稻田地里,捉到一窝窝的小鸟,也会逮到一只只小刺猬。这意外得到胜利果实,着实使不少上学的孩子,利用节假日和星期天,争着跟大人下地,到稻田地里玩耍。在他们的眼里,仿佛稻田地不是辛苦劳作的场所,而是少时娱乐的天堂。
写到这里,又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九月怀念稻香》小时候/我就闻惯了醉人的稻香/稻香像一层晶莹的秋霜/浓浓地笼罩着九月/那时/九月的味道很清苦/种稻时盼九月/割稻时怕九月/打稻时念九月/九月是个多味的季节/我清醒地记得/蹲在大人身后捡稻穗时的情景/稻穗捡得很仔细/阳光漫过头顶泻到脊背上/流淌的汗珠就像一条条小蚯蚓/带着一股咸味痒痒地蠕动着
那是我还没有读过/关于″刈稻″的诗篇/飘散稻香的童年/日子酸酸
可就在咋天/透过父亲的短信/我又开始思念家乡的稻田/乡亲们从九月里走出/畅饮丰收美酒的浓浓甘甜……
黄稻田,生长不息,代代相传,为我们带来的是质朴、纯净、耐劳的乐观,它养育了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奉献了果实,输送了能量,创造了价值,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苦乐年华,苦乐人生。也许这就是人们对那片稻田地,念念不忘的缘故吧。对于处在当今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工作条件的人来说,这种经历和感受,或许不能被人理解,而一旦人们理解了,就会变成夕阳下,那一朵朵诱人的火红晚霞,一片片迷人的绚丽风景。
2021.10.10.18.56分于盘锦
原创作家简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1955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3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盘锦市电影家协会会员,2018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盘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