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能在书画艺术上有所成就?

为什么像齐白石这样的大家是老了才成名?

一般而言,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成为名人、大师的人,有这样三种类型:

一、天赋好、秉性好,后天努力,成名很早。

二、天赋好、秉性好,后天努力,或者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成名晚。

三、天赋差、秉性差,后天努力,成名晚。

齐白石先生属于第二种人。我们都知道齐白石先生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是他自己确实有这个天赋。虽然物质条件没有让他在艺术道路上更早的出名,但是后天的不断持续的努力弥补了先天条件不足这一限制因素,让他逐渐有了名气。

实际上,这一问题涉及到了艺术家成就是应该晚还是应该早的问题。但是我觉得,不管艺术家们的成就是否早或晚,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对于艺术的教育,当然是越早越好。

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谈这个问题,在书法绘画上,有可能大器早成吗?

一般而言,不是这样。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书法绘画拼的不是智力和聪明。

对于书法精通和熟悉的人都知道,智商高或者说聪明人不一定能写好书法,相反那些看起来不那么聪明,却踏实勤奋的人有时候往往能把书法写得更好。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因为,一个合格的书法学习者,除了要在头脑中认识书法了,了解书法,知晓书法,还要经过刻苦的训练和学习。因此,在书法技法这一层面中,不仅仅考察一个人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人的操作能力。

通俗一点的说,你不仅仅要理解怎么写书法,以及写书法的方法有哪些,而且你还要不断的把这些方法付诸于时间,因为只留存在你大脑中的记忆并不能帮助你把书法写好。

所以,我们看到,在书法绘画领域,很难有所谓的少年书法天才。因为少年天才往往意味着他的智商超群、智力超群,对于理念和概念的理解超乎寻常。但是对于书法来说,即便是你聪明到天,无人能敌,那又怎么样呢?你心里明明清楚写好这一个字的所有的要点和技巧,但是没有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一样写不好书法啊。

所以,在书法中,耍小聪明、小手段是行不通的。再聪明的少年,也只能勤勤恳恳的去练习。所以书法对每一个学习他的人都很公平,不想经过刻苦训练,偷懒偷巧,成不了书法家。

那有些人觉得不对啊,你看我身边某某某,他学习书法才不到几年的功夫,写的就已经很好了,而且和他一起学习的人都没有赶超他,难道这不是说明人和人之间还是有智商上的差别的吗?这难道不是说明,聪明才智对于我们学习书法的快慢程度是有影响的吗?

第二、仅仅靠聪明和天赋注定成不了大家

当然,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我们也不必否认。但是我们要弄清这样一个逻辑:

首先,学习书法绘画,没有刻苦的学习和训练是不可能成功的。再者,假如付出了同样的时间精力,但是效果却不同。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他们确实在智力或者天赋上超越我们,但是这种超越,体现在他们对于新事物、概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上,体现在他们对于学习时间效率的提高上。

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弥补自己因为懒惰而欠下来的“练习时间”,相反的,他们是更加高效的利用了这些时间,用更少的时间,完成了相较于其他人在较低天赋水平状态下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他们效率更高。

比方说中国书法的代表人王羲之。王羲之一生只活了50多岁。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王羲之之所以能在50年,这样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样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自然和他的天赋、聪敏机智分不开。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将这些聪明才智用于书法的学习上了,而不是说,仅仅是因为自己聪明,就不去好好学习了。

事实上,王羲之学习书法非常刻苦,许多典故都能说明他的刻苦程度,在此就不赘述了。

第三、书法绘画从来没有天才,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人生经验才能有好的艺术作品。

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能够成为经典作品的重要因素,不在于他的技法有多么巧妙,他表现的手段有多么高超而是在这幅作品中,作者所寄寓的人生理想和情感表达能够有多少。

比如弘一法师在逝世前,留下来的四个字悲欣交集,后来拍卖达到天价。然而我们去看这四个字,弘一法师到底在其中用了多少书法技巧呢?可能很少,甚至没有。因为我们可以想象,一位老人在临终前,所写下来的东西,一定是他用尽全部微弱力气写下来的,其书写状态,自然和他生前身体状态良好的时候不能比。

但是,也就是在弘一法师逝世,这个比较特殊的时刻,这篇书法作品,不论在技法层面上写的有多么糟糕,都注定了是无价之宝。因为通过这篇书法作品所寄予的,是弘一法师最后一刻,临终前的所思所想所感。

只有那一刻是最为特殊的,也最有价值和意义,这四个字“悲欣交集”所寄托的感情和哲思,远远超过了这张纸所承载的力量。如果说,这幅书法作品是天价的话,那么也是因为弘一法师在那一刻的思想是天价的,也是无价的。

再比如,前些年,书法界流传一个铁律:40岁之前不能写草书。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讨论四十岁到底应不应该写草书。其实这个观点想要反驳的话很好反驳,因为著名的草书书法家、《书谱》的创作者孙过庭在四十岁左右就去世了,假如四十岁真的不应该写草书的话,那么恐怕孙过庭也难以留下这样彪炳千秋的艺术珍品。

但是我们可以想一下,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人,那么这句话的经验对于他来说是不是就有了意义呢?毕竟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没有孙过庭那样的天赋和条件,这句话因此就带给了我们一定的意义和启发。当然我们可以在四十岁之前就接触草书,但是我们应该真正明白,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内容就是,对一个太年轻、人生经历太少来说,过早学习草书,会产生浮躁的反效应。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深刻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而仅仅有聪明才智,是创作不出好的艺术作品的。也难以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第四、艺术家所表达的理念和艺术手法被社会现实所制约。

有时候,艺术家所使用的艺术手法和艺术理念并不总是和这个时代所相符的。有时候许多艺术家所持有的理念过于超前,而此刻大众审美还无法接受,这就造成了在对待艺术作品欣赏上的滞后和延迟。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家的作品,只有他们死后才更值钱。

而最具有典型性代表的人,是梵高。我们都知道梵高生前只卖出去一张画,穷困潦倒最后自杀。之所以梵高的作品没有人买,就是因为当时人的审美还远远没有达到梵高所具有的水平,导致人们普遍欣赏不了他的画作。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