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男孩被撞身亡:血的教训为何唤不醒你的规则意识?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秩序各就各位”,这是波兰作家莱蒙特的一句名言。
不论何时何地,规则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如若一意孤行、对之视若无睹,由此而引发的后果,是我们所有人都无法承受、也不愿看到的……
壹
去年3月份,上海市11岁小男孩和其他三个小伙伴,解开了已经上锁但未打乱密码的ofo共享单车,骑行上路。
当天13时37分,四人骑行至天潼路、曲阜路、浙江北路路口时,该名11岁男孩与一辆大型客车相撞,小男孩倒地并从大型客车前侧卷进车底,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遵守规则的话题已经不再是新鲜话题,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无视规则,最终酿成了悲剧。
有人会说,孩子还小,社会应该多一些宽容。但是,现实世界是残酷的,并不会因为你是孩子就给予你宽容和重来的机会。
规则,在家里是“家规”,在学校是“校规”,在路上就是“交规”。
一个孩子如果不守规则,在家里就会成为随心所欲的“小霸王”;在学校里就会成为任性妄为的“问题学生”;在社会就有可能成为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熊孩子”……
贰
美国经典电影《卡特教练》,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里士满高中篮球队从未在任何比赛中获胜过,是一支纪律涣散、屡战屡败的篮球队。
作为新任的篮球教练,卡特与队内的队员签订协议。协议规定孩子们必须老老实实上课,按时完成作业,考试必须拿到规定分数,否则就剥夺继续练习篮球的机会。
协议一经生效,卡特便开始对学生进行近乎严苛的管理制度。他甚至会在孩子们违反规则的时候关闭训练馆,直接放弃比赛。顶着家长、学生、校长的压力,卡特依然坚守规则,毫不妥协。
最后,这批原本任性、自负、无理的孩子们,在一个平均毕业率只有50%的高中顺利毕业,并且升入理想大学,其中还有一些学生拿到了奖学金,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这部电影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规则”。规则既是一种自律和约束,也能够让人获得成就。任何人都向往自由,可是自由的前提是遵守规则。
叁
早年有人在德国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者在两个相邻的电话亭上,分别贴上男和女的标志。结果男的这一侧人满为患,贴女的电话亭一个人也没有。而另一侧的男生,即使排着很长的队,也没人到女方一侧去打电话。
有人可能会说,德国人不知变通、固执死板。但是规则在前,如果所有人都不加遵守,何谈秩序?在这样强的规则意识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德国人,对自我的管理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比如时间管理上,他们会随身携带记录日程的小本子,有事情的话就会对比看有没有时间,而时间一旦确定,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不然他们绝不会改变自己的计划。
强大的规则意识塑造严谨的德国人,成就了今日强大的德国。
规则意识单薄、不守规矩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来说就不会很强。
因此家长从小就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并且能够逐步引导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只有这样,当孩子走进学校、步入社会以后,他们才会更愿意遵守规矩和规章制度。
培养规则意识,其实培养的是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肆
培养规则意识,最好的方法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在火海中舍家救四邻的黑龙江省排水工人籍刚,被授予省级道德模范的称号。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所做的事情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学习、效仿。就拿中国式过马路来说,父母一定要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
“小时候,父亲就告诉我要遵纪守法,做一个正直的人。父亲也一直以身作则,对我做错的事及时批评并要求我改正。父母现在都不在了,可是这些年我一直按照他们的教育做人。我结婚有了女儿后,就将父亲教我的东西告诉女儿。她小的时候我就告诉她,过马路应该走人行横道、看红绿灯,这样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别人负责。每次和女儿一起过马路我也是这么做的,我女儿今年16岁,这些年她也一直很遵守规则,这一点我很欣慰。”
“只有自身遵守规则,才能带动孩子,为了下一代的安全,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有教育专家曾经指出:孩子在九岁之前的学习主要靠模仿成年人,爸爸妈妈是什么样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
可是,让人痛心的是,生活中有太多不遵守规则的父母了——过马路带着孩子闯红灯;出门游玩时图方便,让孩子随手乱扔垃圾;买票的时候带着孩子插队……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请从自身做起吧!起好榜样作用,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规则意识,更好的迎接未来。
Professor说:
《校朋》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会明白,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Professor想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父母的教养规则意识中,他就学会了更好的与这个世界相处。要知道规则不是束缚孩子,而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