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沉浮:一名北洋官员的生命史
《嗛斋日记》所跨年限为1921至1945,可粗分为三个时段(1921—1928、1928—1937、1937—1945),分别对应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伪政府三个政权时期,恰好每一阶段李景铭的主职和身份都不同,所以,记录的重心也相应变化。
第一个时段,主要涉及北京政府财政部(印花税处)和税务处的日常运作及其内情,这也是目前仅见的北洋财政系统官员的日记。因作者职务所系,一些大的政治外交活动,比如“太平洋会议”、“善后会议”、“关税会议”等等亦皆有所涉及(包括作者的发言和建议)。此外,这一时期的日记整体上也能反映出北洋后期官场颓圮的现象和官员失意的状态。因此,读者不仅能够借之勘核相关重要史实,亦能借机获知更多政情内幕与细节,对北京政府的运作实态有直观感受。
第二个时段是北京政府垮台至七七事变前。李景铭在北平的私立院校(民国大学、朝阳大学和华北学院等)代课,日记涉及了学校的日常教学情况。实际上,李氏并不甘于三尺讲台,他极为留意政局变化和中日关系的趋向,与北洋系旧人来往密切,一直“图谋事功”(原话),希图在日本人和南京之间残喘。因此,日记收录大量道听途说的秘闻、报道以及作者自己对政治局势的判断和设想,这提供了以往为人所忽略或难见的观察视角和史料,有助于我们理解30年代华北政局和中日关系的复杂性。
第三个时段从七七事变至作者中风(1945年7月)。七七事变后,李景铭在伪政府短暂任职,日记涉及了维持会、伪政府筹备组建和运行的内情细节与人事纷争,后来李氏任古学院编修,也大量记录了古学院的运作和相关的文化工作及成果。同时,沦陷区的社会实态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物价飞涨、生计困难”也在日记中有所反映。总之,这一时期的日记为华北沦陷区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三个时期的划分,并不能完全概括这部日记的内容和价值。实际上,《嗛斋日记》承担了除记事之外的多种功能,其有自身的连贯和丰富性。作者习惯将读书摘抄和心得录于日记中,纵观二十多年的日记,可看到其阅读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历程。李氏平素留心掌故野史与风土民俗,抱着“姑且记之”的态度,也皆誊录于日记之中。此外,对于收藏的金石文玩,日记中不仅记录了相应的名目和购入渠道,还有相关文物的介绍甚至是临摹式样。另外,大量的酬和诗文、札记亦收于其中,可见整部日记内容之充盈,这也提示我们可以从多个向度利用这部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