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现象——深入民间深入人心的文化现象
一、广袤辽阔的草原给历史积淀下什么?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两座陵墓,一座是成吉思汗陵,一座是昭君墓;两座陵墓给了草原历史文化最厚重的积淀。人们来草原祭拜什么?首先要祭拜这两座陵墓。我1986年秋来呼市出差,首先想到的是去拜谒昭君墓。那时呼市郊区交通不方便,我在呼市街头抵押工作证租了自行车,骑行10多公里赶到昭君墓。现在回过头来想,那时对昭君也没有作大的宣传,也没召开过什么昭君文化论坛,可来到呼市首先想到的是去拜谒昭君墓。也许这是因为生我养我的武州塞(左云)是昭君出塞地,其遗迹和诸多传说有着深远影响,从小给我灌输留下深刻印象,因而一个美好善良的女人在我幼小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这说明昭君形象深入民间、深入民心、深入人们的骨髓。另外,草原还留下两样东西,蒙古包和奶茶,蒙古包代表了生活住宿,奶茶代表了和亲。
二、翻开史籍,记载昭君的文字并不多,只是在《汉书》中的《元帝纪》与《匈奴传》、东汉蔡邕著的《琴操》以及南北朝时梁朝撰的《西京杂记》中稍有载述。而尤以《汉书》《后汉书》之载述令后人关注与信服,也就200余字,并未立什么大传。可昭君出塞故事流传两千年,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历史上官方并未给昭君立过什么传,可民间赞美昭君的传说故事与诗歌数不胜数,相比那些就怕被历史忘记而立大传的人,人们又能记下几位呢?昭君这个出身卑微而没有立传的弱女子的显赫声誉远远超过那些立传的人。
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婚嫁文化习俗,曾有“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唱妇随,夫贵妻荣”之说;女人的地位是随丈夫地位的升迁降落而上下摇摆浮动的;王昭君恰恰相反,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可这个草原王除了人们研究历史和昭君文化所知,而不被大多数人记忆,倒是昭君显赫的声誉影响他的声誉,呼韩邪单随昭君的善良美好而变得温和伟大起来,被世人尊敬。
四、昭君精神有着一定的超越。中国盗墓贼在历史上屡禁不止,屡打不灭,上世纪80年代至世纪末更是猖獗盛行,有人戏谑说是央视鉴宝节目起了教唆作用。要谈盗墓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话题,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盗墓贼盗墓首选皇陵,盗皇帝与皇后的墓室,按说阏氏昭君也是皇后,可历史上的盗墓贼从不盗昭君墓。这不是不考虑,而是于心不忍。这是昭君精神的超越,超越了民间的纷繁混杂,震撼着民心,震慑着反动腐朽,低级趣味。
五、昭君是跨越长城的和平女神。历史上从汉高祖刘邦派公主出塞和亲开始,历朝历代出塞和亲的公主真不少。有人统计,二十五史记载的和亲联姻篇目就达216篇,和亲出嫁的公主就有200余人。到了清朝皇帝为联盟蒙古族,和亲史达到了顶峰,虽然目前很难作出精确统计,自天命初到乾隆末下嫁到外藩蒙古的,从公主到乡君就有70余人,《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载录的额驸就有69人,八旗中的尚不在内;“嘉道年间,科尔沁、敖汉、巴林部共公主子孙、台吉、姻亲3000余人,这在人口稀少的蒙古族是相当可观的数字。据道光年间的统计,当时科尔沁达尔汉王旗下有公主子孙台吉、姻亲台吉共2000人,土谢图王旗下公主子孙台吉500余人,敖汉旗下有600余人,巴林旗下有170余人。
和亲作为历朝民族总政策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发展有着或隐或现的影响。回过头来想,伴随长城修筑的历史,有那么多公主或宫女出塞和亲,但耳熟能详的有几位呢?凤毛麟角,微乎其微。人们只记住了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和亲使得长城出现了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局面,长城内外的人民过上了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生活,民间就把昭君奉为和平女神,这也是昭君文化深入民心和深入民间的民意反映。历史上,被尊奉的代表和平与善良的神有两尊,一尊是观世音菩萨,她手持圣水瓶用杨枝向人间洒泼救苦救难,可能救得了苦能救得了难吗?一尊是王昭君,她虽没持橄榄枝,可把橄榄心递给草原,表示了对草原的爱意与和平友谊,昭君的善行与慈悲心是人们看得清摸得着的事实。如此看,昭君是人们心目中真正的神像。
六、昭君出塞和亲改变了长城的功能与性质。历史上修筑长城是为了军事防御,属隔离设施,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撒大把大把的钱;可昭君出塞却使长城变成了民族团结的桥梁与纽带,变成了贸易市场,长城内外成了故乡,长城呈现和平繁荣景象,人们可以自由通行、通商、通婚,又通过长城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解决生产与生活上的困难问题,由长城的隔离变为胡汉一家,由修长城耗资变为通过贸易买卖赚钱,并把修筑长城省下的钱用于发展生产力。
七、在中原与草原人们的心目中,昭君形象最为崇高。在中原,昭君与杨贵妃、貂蝉、西施被列为四大美女,可昭君在人们的心目中最光彩荣耀,形象居首,民间耳熟能详;在草原,王昭君与三娘子、四公主、满都海被列为四大巾帼英雄,昭君同样列在首位,其形象深入人心,有口皆碑。
八、昭君出塞将中原文化带给草原传播给大漠,是文明进步的化身,是先进文化的楷模。草原通过这位伟大的母亲,缩短了文明进程,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昭君是历史的记忆,昭君文化是历史最厚重的积淀。昭君出塞美名传世,流芳千古,亦给了我们许多的思考,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整理,宣传弘扬。同样,能被历史记下来的还有我们的昭君文化研究会,有我们研究昭君文化的诸多学者与老师。
第二部分:昭君现象的启示
一、出生出嫁出塞出彩杰出女性的代表。
昭君走的是一条曲折的人生道路。昭君的出生地是湖北兴山县,那是一个高山兴耸,偏远的山区,但山清水碧,风景秀丽的环境养育了她绝佳的美丽;
昭君出嫁地是陕西西安,皇宫嫁女,仪式隆重,普天同庆;
昭君出塞地是山西左云(出武州塞),饱受战乱痛苦的边塞百姓,给了她发自肺腑亲切爱戴的话语,对她寄托着无限希望;
昭君出彩地是大漠草原,她没有辜负朝廷和中原人民的嘱咐,也没有辜负草原人民对他的期盼,她成了草原人民最爱戴敬仰的阏氏,成了草原真正的母亲。
昭君是一位山区女子,她走向国都皇宫,成为一名普通宫女;又由这名普通宫女跃升为匈奴阏氏,走进了政治权力的中心。她走这样一条曲折道路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国家和平,人民安康,通过和亲达到草原与中原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二、和亲和好和合和睦和平使者的典范
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和亲联姻一直伴随着中国历史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和亲达到和平,联姻达到和合的目的。但昭君出塞和亲似乎与众不同。
昭君出塞和亲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昭君身居皇宫,毕竟能听到和掌握国家大事的信息资料,边境常年战乱不断、人民受苦受难的消息随时都能传到她的耳边,她甚为忧虑;当呼韩邪单于登门入朝谈和求亲时,昭君主动请缨随嫁呼韩邪单于出塞。昭君这一举动不是考虑个人得失,而关心的是国家大事,人民的疾苦,民族的团结,是深明大义,属顶层设计的觉悟思维。昭君和亲出塞为国家民族解忧(不是为个人或家族解忧)家国情怀。
昭君出塞是公元前33年的事,为作纪念,汉元帝把这一年改为“竟宁元年。”
昭君远嫁草原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王后),宁胡与竟宁胡汉两家的心愿遥相呼应,和好一家是民心所向。
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子伊图师牙知为匈奴右日逐王。两年后,呼韩邪单于病故,按照匈奴“父逝子娶庶母”的“收继婚”风俗,她又嫁给了复柱累单于,仍为王后而不是太后。之后她又生下长女须卜居次和小女当于居次。昭君把青春美丽献给了草原,成了草原真正的母亲,深度融合于草原。
在昭君出塞和亲的带动和影响下,民间也出现了和亲热,最终南匈奴与汉族融合一起,穿汉服,适汉俗风情,改汉姓刘。(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认为,匈奴商周间称为鬼方、混夷、獯鬻、狁,入春秋后称为戎、狄,战国时称为胡、匈奴者。同时,匈奴人口不过七八十万,绝大部分人都在两汉时期内迁山西河北融入汉族。)
昭君的一生是辉煌壮丽的一生。她是平民家的女子,但她有独立的人格,昭君出塞和亲不是为个人或家族解忧解难,而是为国家民族解忧解难,有家国情怀,有远大志向;她是普通宫女,但她有纯洁的心灵,崇高的思想境界,身份高贵,遂成为了和平使者,被尊奉为和平女神,为国家安宁、人民幸福和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美丽美德美缘美世完美形象的诠释
昭君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属最完美的女性。这种完美,就是她美丽、美德、美缘、美世的人生。
美丽是昭君人生靓丽的风采。清澈如玉的香溪水滋养了她倾城之貌和秀外惠中的纯洁心灵。
美德是昭君文化的精神实质。昭君出生楚地,荆楚之风给了她刚正不阿、鄙视小人而不愿随波逐流的倔强性格;她出塞和亲安邦,和平稳世,消除了长城上的对峙碰撞。她为了国家利益,忍受草原“收继婚”与中原封建伦理道德难以承受的委屈,以家国大局为重,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巩固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关系。
美缘是昭君酬志报国的选择。王昭君被召入宫,由平民家的女子成为一名普通宫女;但她是被迫的。她主动请缨嫁给呼韩邪单于,这是她对婚姻的自主选择,作为一位平民女子跃升为阏氏,她是幸运的;但这不是她的人生理想,她真正的信念是消除长城的军事战争,以自己的美貌美缘换取长城的宁静壮丽,给民族安定团结,给人民和平幸福。
美世是昭君流芳千古的话题。长城是中国史后文明最古老的活化石,是文明的象征,是阳刻在中华大地上不朽的立体文字;但长城的不朽同样给了昭君精神不朽的馈赠。昭君美丽人生流芳千古。
四、魄力毅力智力魅力综合实力的显现
高素质的修养促使王昭君有了非凡的人生经历。所谓女人的人生经历,大多只扮演了一个妻子的角色,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而有的女人却赋予了自己的文化内涵,成了一个有思想、有品位高素养的女人。王昭君超越了做妻子的本分,虽说出生平民家庭,是平民女子;但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文化素养和她的人生品格决不能与一般平民女子同日而语。
昭君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社会结束不久、封建社会刚开始的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解放,整个社会呈现欣欣向荣上升趋势,国力总体上增强;相应的思想比较活跃,充满活力。昭君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她的思想意识观念受得了时代的影响,也受到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且汉代的和亲制度与政策又为昭君出塞解开了思想禁锢。
史料记载说昭君出身平民,那是指她的家族不是达官显贵族,但凭她所居住宝坪村的条件和表现的素养,绝不是贫民家庭的女子,她也不会是文盲,光靠长得漂亮不大可能被选入宫。
汉代早期的湖北秭归是和平的环境,她家在安居乐业的时代背景下是富裕的,她从小有读书的条件和机会,根据家规还要学学刺绣、剪纸织布与裁衣,奠定了她文化与才艺的基础。17岁被诏入宫后,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更显优越,她虽被冷落,但不甘寂寞,继续努力学习文字、绘画、音乐、舞蹈和礼仪,一直苦学5年,在宫女中崭露头角,成了杰出人才。
昭君人才、文才、身材出众,成为中国历史四大美女之一;魅力、体力、智力、魄力超群,成为中国历史绝佳稀有的王后。荆楚之地赋予她的性格加之吃苦耐劳的锻炼,使她变得超凡脱俗;她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对难以预料的未来与前途莫测的未知领域充满信心,但敢于同命运抗争,相信是金子迟早会要闪光。她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基础,蔑视宫廷那种自私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瞅机会要跳出这个狭隘的圈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去展示自己的才华,她身上闪耀的不仅仅是女性的光辉,更多的是人性的光辉。
昭君终于等到了英雄有用武之地的那一天,这位长江的女儿来到了大漠草原。她才貌出众,身手不凡,她不同于一般的阏氏。她凭借博学多才,巧妙地抓住各种有利时机、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宣扬“和”的思想,现身说法解释自己和亲的目的意愿,影响了当局。她身为阏氏,有了扭转乾坤的话语权;她积极参政议政,劝说单于修明法度、多行善正、举贤受能、奖励功臣、和平发展与汉室实现双赢。
昭君热爱草原,深入民间,成了真正意义上草原的母亲。她把中原文明带给草原,向匈奴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和纺织刺绣技能,训练培养绘画、剪纸、裁衣、印染技术人才,这位草原母亲又兼起了草原的教师,赢得了草原人民的爱戴;她甚至以身作则,带头移风易俗,改善饮食卫生条件和环境面貌,传说奶茶就是她发明的;她对居住场所进行装饰美化,传说蒙古包蓝天祥云的图案就是她设计的。她以个人优秀的素质、素养影响促进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
昭君博大的胸怀装着大草原,装着大千世界,她把美丽的形象留给了草原,把美好的心灵丢给了草原,把壮丽的人生献给了草原。也许,这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对这位伟大女性的崇拜、怀念与记忆的原因。
2021.10.9
作者:刘志尧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
中国昭君文化研究会理事
中国长城学会理事
山西长城保护研究十大杰出人物
左云长城学会会长
《左云文史》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