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号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暑也即意味着“出暑”,要正式告别夏天咯~有些家长可能会感到疑惑,不是早就立秋了吗?没错,但是立秋过后并不会立即进入秋天,在气象意义来上说,处暑才意味着秋天的到来。虽然白天炽烈的阳光还是依旧耀眼,但是早晚的风中已经带上了凉爽的秋意,昼夜温差也逐渐变大。那么,处暑过后,宝宝养生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有句老话叫“春捂秋冻”,但是不少家长错误理解了这四个字的意思,以为是说天气转凉也不要加衣服。但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进入秋天后不要过早给宝宝增加衣服,而是要合理地加衣,只要保证宝宝“三不寒”即可。首先就是“肚不寒”,宝宝的肠胃功能还在发育中,因此在平常要小心呵护,小肚肚着凉容易影响宝宝脾胃功能,从而诱发消化系统疾病,因此要保证宝宝的“肚不寒”;其次是“背不寒”,注重背部保暖可以降低宝宝感冒的几率,预防疾病,但是背部也不能包裹太多而出汗,否则宝宝极易因为背部湿凉而着凉;最后是“手脚不寒”,宝宝四肢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对外界极为敏感,宝宝的手脚不寒,才能保证身体适应了外界的气候变化。这里小小提醒一下,1岁以内的宝宝手脚更易变凉,所以不能光靠手脚的温度来判断是否该增添衣物哦。虽然夏季已经悄悄过去,但是处暑之后,高温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即便在处暑之后,白天还是要注意防暑,让宝宝多补充水份,多吃新鲜的果蔬,拥有充足的睡眠,如果需要外出,要准备好遮阳伞、保温杯等物品。另外,不要让宝宝长久地待在空调房内,要及时开窗通风换气,以免细菌滋长。夏季的空气温暖湿润,进入秋季后,空气湿度会有所下降。再加上秋季气温尚高,人体自身代谢较为旺盛,出汗也比较多,所以比起更为干燥的冬季,秋季反而人体更容易缺水。宝宝身体缺水后,会出现一系列秋燥症状,例如流鼻血、咳嗽少痰等,家长要提高警惕性。当发现宝宝已经出现秋燥症状后,家长要增加给宝宝的喂水量,并且适当提高喂水的频次,让宝宝多饮水。也可以将梨、柑橘、荸荠、藕、葡萄等水果榨汁,让宝宝多喝果汁,这些果汁不仅可以补充水分,还能起到滋阴润燥的功效。生命在于运动,每天要保证宝宝两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时间。对于小宝宝来说,可以做抚触以及被动操,稍大一点的宝宝就可以进行合理适当的锻炼了。游泳就是一项不错的运动,家长们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和宝宝一起进行运动。宝宝腹泻的高发时段正是处暑过后至12月,因此家长要做好宝宝的护理工作,谨防腹泻。第一,需要注意宝宝的皮肤清洁和口腔卫生,勤换尿布勤洗澡,及时清洗小屁屁,以免发生尿布疹。其次,要保证室内环境的整洁,多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接着,如果家中有病人,一定要和宝宝隔离开,让宝宝远离患者,以免交叉感染。最后,要时刻注意宝宝的身体情况,注意保暖,不要着凉。秋季日照时间有所减短,而宝宝发育速度却很快,因此对钙、磷等营养元素的需求也较大,家长们要把握好时间,多带宝宝晒太阳。如果此时补充的钙不足,宝宝就容易得佝偻病。当然,晒太阳也有一定的限度,并不是说整天都要在太阳底下暴晒,一般来说,这几个时间点是比较适合宝宝晒太阳的。
此时的阳光以红外线为主,紫外线较弱,温暖柔和。红外线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血液循环,使身体发热,因此是晒太阳的好时间。这两个时间段的紫外线中A光束成分较多,有助于宝宝体内合成维生素D,可以促进体内钙、磷的吸收,增强宝宝的体质,使宝宝的骨骼正常钙化。处暑已过,从炎炎夏日转为凉凉秋日,家长们在护理宝宝的时候,别忘了这些注意事项,让宝宝顺利入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