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画作修复影像记录
WEIBO:森雅艺术馆
喜马拉雅:森雅艺术馆
今日头条:森雅艺术馆
INSTAGRAM:senya_gallery
www.triceratops-design.com
常玉(1901年10月14日-1966年8月12日),著名法國華裔畫家,本名常幼書。畫風中西融合,常被稱為「東方馬諦斯」、「中國的蒙迪里安尼」。
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曾分別於1978、1984、1990年共舉辦三次他的回顧展,2001年常玉百歲冥誕時,歷史博物館又展出常玉百歲紀念大展,2004年6月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常玉回顧展,展出60餘件作品。足見其作為海外華人藝術家在中國畫壇的重要性。主要收藏機構有: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52幅,包含被列為中華民國重要古物的《菊》與《四裸女》)、中國美術館等。
目前被視為海內外公立機構中常玉收藏最重要之一的史博館常玉畫作,共有52件,此批常玉畫作因早期入藏狀況與存放條件不理想,狀況待修復者甚多,惜史博館囿於經費與預算限制,始終未能對常玉的畫作進行全面的修復。2017年適逢常玉辭世50週年,史博館依博物館法第13條及第14條修護珍貴文物之宗旨,申請文化部補助,於2016年進行49件油畫畫作之科學檢測、修復、框裱作業。
常玉的作品反映了他對傳統與現代,東方和西方藝術傳統之間聯繫的不懈追求,常玉是巴黎畫派的活躍人物。在探索常玉與巴黎畫派之間的聯繫之前,我們必須了解巴黎畫派的含義以及它的產生背景。在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痛苦記憶導致了廣泛的轉變在哲學和對生存的態度上:人們迫切希望享受當下的快樂,而不關心未來。在歐洲,1920年代被稱為咆哮的20年代(Les Annees Folle)。擺脫了社會法規的束縛,新的奢侈的趨勢,生活方式和時尚應運而生;迷你裙變得流行,裝飾藝術市場蓬勃發展,對異國東方文化的興趣增強,尤其是對東方文化的熱愛在巴黎人的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它;珠寶和手錶上鑲嵌著東方的玉器和寶石;巴黎人吸引了中國的瓷器和明式家具;所有這些都證明了東西方交流的空前頻繁。巴黎蓬勃發展為國際藝術中心,各民族的藝術家紛紛湧向巴黎,沉浸在令人振奮的自由和開放的環境中。巴黎的養育環境幫助藝術家從各自的背景中發現了個人主義的聲音,被稱為「巴黎畫派」。因此,巴黎畫派不是指藝術運動或機構,而是描述了各種風格的國際想像。
1920年,常玉在法國由政府贊助的「勤工儉學」計劃,常玉在巴黎的魅力下進入巴黎蒙帕納斯藝術區度過了四十年之久,在1920年代後期,法國學者和收藏家亨利·皮埃爾·羅氏(Henri-Pierre Roche)開始對常玉的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購買了許多藝術家的作品作為他的個人收藏。當時,羅氏是巴黎新興藝術界的重要人物。1906年,羅氏將25歲的畢卡索介紹給猶太人,居住在巴黎的美國斯坦一家人,斯坦一家人隨後收集了藝術家的藍色時期和立體主義時期的重要作品,並在此重要時期成為畢卡索的重要贊助人,並因此獲得了成功;而羅氏則收藏了主要野獸派的許多作品。他和立體派畫家經常說他對常玉的傑出創意天賦表示欽佩。在他的家中,常玉的畫與馬蒂斯的作品並排懸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