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历史常识被考古发现推翻了呢?
历史是一个不断延伸的过程,“现在”正不断的成为历史,“过去”则不断的被确认。这就意味着历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几乎每一天都会有新的发现,每一个新的发现都可能对以往确信的结论造成冲击,最终予以修订,又或者成为新的佐证。
譬如说,我们大部分世界史教材都会将古西亚文明放在古埃及文明之前,因为从文明起源的角度来看,古西亚文明应当略早于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颇具神秘色彩
不过,就在疫情期间,埃及的学者们被迫减少外出考察的活动,被憋在家中的他们只好去整理旧物。结果这一整理,居然整理出了一个重大的阶段成果,有力地推进了埃及早期文字的破译进程。一旦这项工作完成,则古埃及文字可能会超过苏美尔文字,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总之,随着考古进程的推进和历史研究的深入,有很多曾经被深信不疑的常识,都被推翻了。
一、 清华简与烽火戏诸侯
在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有一个十分著名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知名度极高,几乎所有国人都有所耳闻,这就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史记·周本纪》”
这个故事被誉为中国版的“狼来了”,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多次点燃代表“寇至”的烽火,召集诸侯军队,诸侯火急火燎的带着兵马赶来,却发现是一场闹剧,褒姒看着团团乱转的兵马不由得展颜一笑。最终的结局是,有一天犬戎真的来了,然而,这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后,却没有任何一位诸侯赶来支援了。
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却引起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个故事透露着一股“小说家之言”的味道。周幽王无论如何昏聩,也不至于拿军国大事开玩笑。但各家学者始终苦于没有证据,因此只能表示质疑,但却不能“实锤”。
转机出现在2006年。彼时香港有文物商在兜售竹简,并提供了八支样简,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李学勤认为,这批竹简看起来极有可能是真简。
为了确定这批简的真假,李学勤和李均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与张光裕(香港中文大学古文字学家)专程赶赴香港进行了调查,初步的鉴定结果为真。健坤投资集团董事长赵伟国(清华校友)果断出手,将之买下并捐赠给清华大学。
正是对这批竹简的研究,推翻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清华简·系年》”
根据清华简的记载,周幽王的妻子来源于西申(诸侯国),生的孩子就是后来的周平王。但幽王又娶了褒人的女儿褒姒,生了伯盘。显然周幽王更喜欢自己的小儿子,于是赶走了周平王。周平王一路奔逃回娘家西申。周幽王随即起兵攻打西申,但这个时候西戎压服曾人,联手进犯西周,一举攻灭了幽王。
在这个地方,《史记》和《清华简》的记载又出现了不同之处。
《史记·周本纪》的记载是“(幽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在《史记》中,申侯联合犬戎攻幽王,而《系年》中则只有曾人联合西戎攻幽王。
在西周灭亡之后,很多诸侯推举当初被赶走的周平王做周王,周平王认为西周都城已经并不安全,于是东迁,标志着东周建立。
不过《系年》中这里还有一个不同的记载:“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这话是说,在灭亡之后,有部分诸侯推立了周幽王的弟弟继位,也就是“携惠王”。《竹书纪年》里也有相同的记载“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
可见此事大概是真的,当时应该出现了两王并立的局面,周平王在东,携王在西。最终周平王攻灭了自己的叔叔,名义上完成统一。
目前,“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已经被移出了历史教科书,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则进行模糊处理,期待未来史学界对此有所定论。才能放入教科书中。
另外,《清华简》本身的真伪,遭遇了一定的质疑。
质疑清华简的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在学术研究中致力于为伪古文翻案的学者,在清华简面前,他们辛辛苦苦写出的论文专著变成了废纸,用诗经的话来说,“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然而,这类学者对于清华简的态度往往并不偏激,大多只是发发牢骚。绝大部分古文字学者,即使派系不同,即使观点不同,也很少明确地站出来反对清华简。毫不客气地说,对清华简绝大部分的质疑动机往往并不单纯,很多“民间学者”的目的仅仅是博人眼球而已。
浙大也有简书,为什么大家很少研究浙大简书呢?其实是因为浙大简书现在尚且不能“自证清白”,因此学者的研究也就少得多。而研究清华简的学者则几乎可以说是“车载斗量”。
对于学者来说,研究对象是很重要的,辛劳数月甚至一年半载,结果是为假材料发了声,虽然够不上遗臭万年,但也会在圈子里为人耻笑。最重要的,清华简解决了古文字和古代文献研究中很多没有解决的重大问题。借助清华简,甚至认出了许多过去不认识的古文字。
如果这是造假的,那不就意味着造假者掌握着超越学界十年的功力吗,虽然这种自称超越学界的“民间学者”在网上并不少。
二、竹书纪年与先秦传说
前面提到过一本书叫做《竹书纪年》,这本书是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本身是春秋时期的官修史书。
这本书在某些领域可谓是大名鼎鼎,众多“民间史学家”都宣称自己通过研究《竹书纪年》掌握了重大机密,其结果可以颠覆一切考古研究,此类“学者”广泛出现于某音等处。
《竹书纪年》本身内容确实具有颠覆性,碍于篇幅所限,就不为各位一一列举原文了。总之,在《竹书纪年》中,后羿虽然仍然是善射的神射手,但却并非是那个为民奔走,射落金乌的大英雄,而是趁夏王太康暴政夺权的诸侯,最终也被自己手下的权臣所杀。
此事被称为“太康失国”,随后夏王后人夺回政权,被称为“少康中兴”,而后羿夺权一事,则被称为“羿浞之乱”,那个在后羿夺权之后杀害后羿上位的权臣叫做“寒浞”。
客观来说,寒浞作为君王干的还不错,在他手上,国家经济得到复复,结束了自太康失国以来中原北方地区分裂的局面。此人不见于史书中的原因,似乎是因为夺权上台,因此被儒家学者有意剔除。
在《竹书纪年》中,没有“禅让”,只有“政变”,“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大概意思是,尧想将部落交给儿子丹朱,于是作为权臣的舜发动政变将尧囚禁致死,并将丹朱流放。同样,在《竹书纪年》里,舜也没有禅让给禹,而是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成为权臣,于是放逐了舜继位。
这个观点倒也并非一家之言,《韩非子·说疑》就有“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的说法。
另外,在《竹书纪年》里,商朝那个因为太子胡作非为而将太子放逐,在太子幡然悔悟后交还政权的圣人丞相伊尹的故事则是这样的。
“殷仲壬即位,居亳,其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乃放太甲於桐,而自立也。伊尹即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大概意思是伊尹放逐太子继位,但太子也不是吃素的,暗中潜回,并杀了伊尹,重新上台。
总之,史学的鉴辩之路非常漫长而困难,作为并非史学研究一线的局外人,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些崭新的考古成果。而不是看到成果和自己的观念不同,立刻大为火光,随即抄起键盘,化身“键盘维也纳”。同样的,也不能对众多“奇说怪说”全盘接受,混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