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前,李白写了一首充满童趣的诗,读完第一句就爱了
作者:平儿。我不是《红楼梦》里的平儿,我是聊历史的平儿。个人公众号:平儿聊历史。
李白被称为"诗仙",而他有一首诗也是"仙气飘飘",其中的月宫仙境、月兔捣药、蟾蜍蚀影、后羿射日,无不令人觉得神秘瑰丽。
尽管这首诗乍一读充满童趣,实则是李白在老年时写就的,作于安史之乱之前。表面上是在写月亮,实际上则是在借月食影射大唐王朝的衰落。
古朗月行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年纪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于是将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用的镜子,飞在夜空的天边。
这两句是本诗中流传最广的,甚至被节选为单独的篇章,作为幼儿诗词读本。原因在于其浅显易懂、信手拈来,却又朗朗上口、生动形象。将儿童对于月亮的好奇心描绘得栩栩如生,在不谙世事的稚童眼里,月亮就等于仙境,那里有人世间不存在的极致美好。
读完这一句我就爱了,仿佛自己也童心未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月亮里的仙人垂着双脚,月亮里的桂树长得多么圆啊;月亮里的白兔捣成的仙药,我想问一句是给谁吃的。
"仙人垂两足",目前有一种说法是,月亮出现的时候,先看到里面仙人的两足,然后才能看到仙人的全身,但是我隐隐觉得是描述仙人与凡人的不同,仙人行路是飘着的,脚不沾地,而凡人则需要用双脚走路。
"白兔捣药"是一个流传很广的神话传说,而且多种多样,有说是嫦娥的宠物,有说是嫦娥变的,有说是后羿变的,但是,本诗中应该只是一个单纯的仙兔。仙界的兔子能够捣制长生不老药,跟凡间普通的憨憨兔形成对比。
哆啦A梦2019剧场版《大雄的月球探险记》讲的就是月兔拯救宇宙的故事,应该也是根据这种神话传说而来。(这部电影我看过,还可以,不烧脑,适合休闲娱乐、下饭的时候看。)
本诗的前半部分塑造了一个神秘瑰丽的仙界,到了诗的后半部分,就开始转向残酷的现实世界了。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蟾蜍吞噬了圆月之影,月亮因此残缺不全,夜空也不如先前明亮;曾经,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都清泰平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月亮沉沦迷惑后,就不值得观看了,令人想要离开;就算心怀忧伤又能怎么办呢?一想到这里我就伤痛得肝肠寸断。
这首诗,前后半部分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甚至对立。
清朝嘉庆二十四年状元陈沆,在其作品《诗比兴笺》中就说李白的这首诗:"忧禄山将叛时作。月,后象;日,君象。禄山之祸,兆于女宠。故言蟾蜍蚀月明,以喻宫闱之蛊惑。九乌无羿射,以见太阳之倾危。而究归诸阴精沦惑,则以明皇本英明之辟,若非沉溺色荒,何以安危乐亡而不悟耶!危急之际,忧愤之词。"
其中部分内容说得还是蛮有道理的。
但是把安史之乱怪到杨玉环身上,也是有点不公平的,李白应该不会这般狠心对待他用"云想衣裳花想容"赞美过的女子吧。个人觉得,那个"蟾蜍",也就是癞蛤蟆,用来比喻安禄山更好。
你觉得呢?
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果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