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愉悦叫读诗丨对着窗外璀璨的夜空,一再无声地悲鸣
雨线十四行(柳宗宣)
雨线垂直如帘珠,隐现江汉平原的
河流和田野。屋顶发生响应的轰鸣
姐姐头戴斗笠,跑向父母的屋檐
鬓发间的栀子花香,交融白亮雨线
夏日阵雨的箭镞射向杉树细密的枝干
避雨的少女停歇在县城的公交站牌
怀抱图书的少年,从新华书店奔向
农场中学凹字形的校舍。多年之后
他尾随着华北平原夜雨弹跳的脚踪
回归江南,那跳荡珠玉和往事的湖面
父亲从密集雨线走远,遗留他的背影
被山雨包围,你搜寻早年学生的声像
他从伊斯坦布尔,传递遥远的问候
迦太基庭院的雨,也下在黄麻坳
—— 原载《诗刊》2021年4月号上半月刊
01
推荐语
《雨线十四行》是柳宗宣“山居诗”系列中的一首,诗人离开大都市,归隐于大崎山黄麻坳。在诗中,雨线串联起人与事,四小节分别写了姐姐、少年、父亲、异国的学生。时过境迁,既有温暖,也有感伤,字句看似冷静,实则饱藏深情,让人联想到海子的诗句“雨是悲欢离合”。细察诗歌的肌理,会发现地点与场景的过渡与切换非常巧妙,几乎是在不动声色中完成的。江汉平原—县城—华北平原—江南—伊斯坦布尔—黄麻坳,每一个地点的转换也携带着时空的变迁,像电影中的蒙太奇。这首诗采用的是十四行诗的形式,以“限定的行距格局建构新诗的多重空间”,短短十四行非但不显单薄,反而能将南方、北方、平原、山地悉数纳入其中,并融汇了诗人丰富的经历、感受与体验。(推荐人:罗佐欧)
不会有更多(戴长伸)
不会有更多词语被我拥有
不会有更多涌上唇边的爱
配得上被我说出,也不会有更多
闪现在我生命中的人
需要被纪念。纪念不停腐烂
不会有更多留存。
不会有更多高傲的群山
等待我征服,不会有更多征服的欲望。
不会有更多美妙,值得驻足
不会有更多困兽
像我一样,貌似拥有无限自由
却陷于无处不在的束缚中
对着窗外璀璨的夜空,一再无声地
悲鸣,发出不会有更多的颤抖
—— 原载《青年作家》2021年第7期
02
推荐语
戴长伸的诗,音调低沉婉转,长于在抒情中表达对生命生活的哲思。这首诗一气贯穿,近于天成,其自然向下的写作调性,让内心和语言表达契合得非常紧密,同时在节奏的把控上做到了分寸有度。除此之外,该诗的成立和闪光之处,正是表达了我们当代生活的普遍困境,一种“水土不服”的窘迫与自省。而在这个维度上,这首诗也可以说是一个现代版的《枫桥夜泊》。(推荐人:吴小虫)
没有姓名的事物(陈雨潇)
是粮食
每天摄入,但不自知
那些习惯来访的情绪、反应
隐匿的翅膀,覆盖向风中摇动的城市
当睡眠铺上白布
冰山浮现,漂移、倒映
在古老的海面,结出宿命的雪
其中的奥秘,有谁洞悉?
重叠的面孔,闪烁在高楼序列整齐的窗户
在飞驰的金属海浪里,人群涌动
什么控制着我与时代,指向那些
没有姓名的事物
成为我的山,我的水
是身体中的虫鸣星耀
——原载《诗歌风赏》2021年第1辑
03
推荐语
这首诗,是对现实生活中饮食睡眠等常规活动的诗意化呈现,这些稀松平常的常态化生活习性,被诗人择用了诸多富有象征意味的喻象来暗示和点化,“隐匿的翅膀”“古老的海面”“宿命的雪”等,都富于可以感知和触摸的质感,而这些意象的意外聚会与神奇组合,将诗人重视日常、用心生活的精神情态有力地彰显出来。(推荐人:张德明)
朴素而精彩的理由(雷 文)
二十岁左右生活在水上
风把持着我的人生。三十岁膝下有子
已无暇顾及风景。四十三岁后
残缺的身体爱上了沉默
我还是来了,与一群灵魂相同的人
二十岁时的水,早已去到大海
山下的春天也成了人间旧事
光雾山的树,正集体散发着新绿
枝条与花朵摇出清香
给迟到多年的人,一个朴素而精彩的理由
而我在这不老的山上
已喊不回二十岁、三十岁、五十岁
甚至喊不回刚刚逝去的昨天
我只有一种幸运,待灯火熄灭
慢慢融进群山环绕的寂静
——原载《椰城》2021年8期
04
推荐语
这是一首关于人生意义追问的的小诗。在诗人笔下,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而是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每一个年龄段都会有特殊的感受和回应。在生命不同的时期,人们看待世界与人生的角度和立场都会有差异。所以,每一个结论都有充分的理由,每一个结论又都有被否定的前提。即使前后矛盾,也属正常。这就是成长的过程。正如诗人发现的,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取舍,会有不同的天地。昔日的春天已是人间旧事,但即使是迟到的人,也有“一个朴素而精彩的理由”。这就是人生,意义就在过程中。我们无法喊回昨天,但可以“慢慢融进群山环绕的寂静”。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自得与生命的认知?(推荐人:辛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