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化

牛勤于耕田,又能拉车,还可骑用,很有牺牲精神……牛与人类关系密切,牛文化源远流长。

A.神话、寓言

长江三峡之一的西陵峡,它的南面有座黄牛山。关于这座山有个传说,据说是有头神牛帮助大禹抵通三峡,后来,这牛就化身为黄牛山。

《牛郎织女》中的神话人物牛郎和织女是由牵牛、织女的星名衍化而来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庄子·养生主》有“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

B.历史故事

齐国名将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创造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据《史记·田单列传》记载:战国时期,燕将乐毅率兵伐齐,很快便席卷了齐国大地,只剩莒和即墨两座城没有被攻陷。后来齐用反间计,乐毅被解除兵权,前去赵国。田单守墨城,看到燕军放松警惕,便于城中聚积千余头牛,在它们身上披起画有五色龙形花纹的彩衣,在牛角绑上利刀,在牛尾上束起芦苇,浇以油脂,然后点着芦苇,牛怕烧便愤怒冲出城来,五千壮士紧随其后,城上士兵击鼓呐喊助威,所触皆死,锐不可当,燕军一败涂地。这一战役的获胜,真可说是“谋事在人,成事在牛”啊!

宁戚饭牛而歌,引起春秋霸主之一齐桓公的注意,因此受到重用的故事,一向以佳话流传,就连大诗人屈原也在《离骚》中歌而咏之:“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汉代王逸注曰:“宁戚,卫人;该,备也。宁戚修德不用。退而商贾,宿齐之东门外。桓公夜出,宁戚方饭(喂)牛,叩角而商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适至干。从昏放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后人常用此故事为贤才落魄或君臣遇合之典,如李白“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李咸用“谁听宁戚敲牛角,月落星稀一曲歌”;陆游“尚鄙朱公养鱼术,肯为宁戚饭牛歌”……

还有弦高以牛犒师、木牛流马等。

C.有关典故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有这样一则故事:晋人满奋,字武秋,官至尚书令。一次他在晋武帝身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实际上很严实,但看起来却像透风似的。见此情景,满奋面现难色。晋武帝笑着问他为什么犯难,满奋回答说:“臣好比吴地的牛,一看见月亮就喘起来了。”原来吴地(今江淮一带)的牛,多为水牛,最为怕热,太阳一晒它就发喘。久而久之,一旦看见月亮,便误以为是太阳,也喘息不停。对于这一典故,诗人们极感兴趣,时有吟咏。如李峤“在吴频喘月,奔楚屡惊风”,李白“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柳亚子“吠尧桀犬浑多事,喘月吴牛苦向天”等。

据新旧《唐书》记载:隋末李密年轻时,听说包恺在缑山,欲前往寻之。于是便骑牛外出,挂《汉书》于牛角,一面手握牛鞭,一面翻书阅读。恰巧被越国公杨素在路上看到了,催马紧随其后问道:“何处书生,如此好学?”李密认识杨素,乃下牛再拜,自报姓名。杨素问所读何书,李密回答说是《项羽传》。杨素与之交谈,很是惊叹。从此,李密“挂角读书”便流传开来,乃至与悬梁、刺骨、囊萤、映雪、负薪等被写进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妇孺皆知。

D.咏牛诗歌

咏牛诗歌美不胜收。《诗经》里就有“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诗句。北朝乐府《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五代诗人颜仁郁《农家》:“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宋代孔平仲《禾熟》:“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初了耕耘责,啮草坡头卧夕阳。”宋人雷震《村晚》:“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近人积水无鸥鹭,惟有归牛浮鼻过。”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这些诗句,都脍炙人口。

E.“牛”族词语

与牛相关的词语十分丰富:牛饮、牛步、牛酒、执牛耳、牛马走、牛脾气、吹牛皮、牛性子、牛刀小试、九牛一毛、鸡口牛后、牛鬼蛇神、牛头马面、九牛二虎、对牛弹琴、牛头不对马嘴、风马牛不相及、杀鸡焉用牛刀、初生牛犊不怕虎、泥牛入海杳无音讯、目无全牛、汗牛充栋、钻牛角尖、老黄牛精神、牛衣对泣……

在牛年,品味“牛”族成语别有一番滋味。

【庖丁解牛】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目无全牛】全牛: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枚。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清·李当珍《镜花缘》第九十回:“对牛弹琴,牛不入耳,骂得很好,咱们一总再算账!”

【多如牛毛】像牛身上的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北史·文苑列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老百姓痛恨官府催粮催捐,苛捐杂派多如牛毛,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

【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陈毅《感事书怀·七古·手莫伸》诗“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泥牛入海】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

【牛鬼蛇神】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唐·李贺《李贺集序》:“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牛鼎烹鸡】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牛刀小试】牛刀:宰牛的刀;小试:稍微用一下,初显身手。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略展才能。也比喻有能力的人刚开始工作就表现出才能。宋·苏轼《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诗:“读遍牙签三万轴,欲来小邑试牛刀。”

【九牛二虎之力】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这件事弄妥了,未曾涉讼。”

【杀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杀鸡焉用牛刀’?不劳温侯亲往,吾斩众诸侯首级,如探囊取物耳。”

【风马牛不相及】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郭沫若《百花齐放·杜鹃花》:“咱们彼此其实没有丝毫关联,望帝和杜鹃也风马牛不相及。”

【初生牛犊不怕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庄子·知北游》:“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出之犊,而无求其故。”现在也常用,如:他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世界超级巨星,不缩手缩脚,非常有斗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