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我的微信里藏着江湖/千星泽(编辑亚静)
我的微信里藏着江湖
文/千星泽
近年来微信大行其道,每一个手握智能手机的人几乎都会使用微信。比如我,早上睁开眼还没起床先向亲朋好友问个早安,起来后坐在马桶上点开微友们发的一些开心搞笑的小段子、小视频啥的,酣畅的释放一下“压力”。早餐时再迅速的浏览昨天晚上朋友圈的内容,边下拉边选择性的点赞。 当然了,老眼昏花也有点错的时候,比如遇到人家祭奠父母或者小孩儿有病抱着打针等,赞了后发觉不对又急忙删除,心里很是过意不去。
这两年离岗在家虽说优哉游哉,但不免偶尔憋闷,又不好意思“骚扰”正在工作的朋友,让人家陪我聊天。这时,微信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原来好些个在电话通讯录上蛰伏多年的名单逐渐活跃起来,在互加好友后便似老友般延续着“友谊”。有多年没有见面的幼儿园的光腚发小、小学同学、搬家前的老邻居,还有二十多年前女儿小学时认识的家长、十多年前住院时互相交流病情的病友等等。虽然很久没有了交集,但大家为了“解闷”这个共同的目标,时不常露个脸。像多年未见的亲人般打着招呼,在微信晒着普通人的小日子,交流着琐碎的生活感悟,日子又像打通了堵塞日久的管道一样变得顺畅起来。这极大的丰富了我的宅家生活,客观上防止了大脑的锈蚀,避免了老年痴呆症的生成。
我发现微信功能太强大了,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打开它,无论你接受还是不接受,都会跳出各种照片、视频以及心情写照,有阳光的、半死不活颓废的,还有打了鸡血般兴奋的。接着就是既有哲理又是废话的心灵鸡汤让你喝个饱,再有就是养生的、卖货…… 大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明着在这个世界的存在。它还有点赞功能。微友发了朋友圈,有人点赞,我也需要附和。冒个泡,意味着我对他的关注,表明友情依然还在。反之,如果我在朋友圈发表了一篇小文章或一组活动的照片也希望他们给我回个赞以示我的人缘不至于“门可罗雀”。
一个人的朋友圈透露着他的生活状态,这个“圈”字是一个很形象的词汇,圈中的成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减。而圈里人在某个人生阶段与你也有着或丝或缕的联系。
再就是微信群,至今我还保留着九个微信群。有十几个群经过滤、筛选已退出了。除了家族群是由我拉杆子当的群主,“领导”着几个年迈的哥哥、姐姐,在其他群都是偶尔露一下脸,刷一下存在感就悄没声的小喽啰。留下的几个群都是对自己有实用性或能够在精神上有所获益的“小团体”,其成员也是“物以类聚”。有多年志同道合的老朋友组成的快乐群、同事的工作群以及一个窗户共享了学生时代明媚阳光的同学群,还有就是个人爱好兴趣群。最近因为新冠疫情又加入了由社区网格员组织的楼栋群。在群里每天能够收阅大量的信息,及时了解地球上发生的大事,还有人类为了去其他星球串门儿所做的我等笨脑瓜们无法想象的壮举。倾听着高人对形势的分析,学习着生活中的种种诀窍,受益实在匪浅。
俗话说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江湖,既然“群”或者“朋友圈”是由几人或多人组成的,那么在这里你就要守江湖的规矩,就要在这个“小型社区”里,像在现实社会中一样真诚待人,推己及人。要知道每个人在江湖中的地位不同,发挥的作用不同。同样,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也不同。所以要明白有个叫“江湖门道”的东西。也许“群”或者“朋友圈”中的多数人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但毕竟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与你有过共鸣,并为你付出过。所以还是要感恩人家陪伴你一程。
如今,有些微信好友久不联系了,感觉到了疏远、淡漠。想要了解他们的近况,“朋友圈三天可见”像是一堵墙隔绝了所有的信息,这不能全怪他们,因为自己也不是无辜的。每天看到他们在“微信运动”中走着正常的步数,就知道安好。可以猜想,此刻他们在做些什么。每天临睡前给那些走过了一万步的朋友们点个鼓励的小红心,同时也看着有多少人在默默的关注着我。
看不见的微信江湖里,每天都有人进进出出,别样的人生戏剧也在上演着,在其中我们都是主角。
2021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