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止”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原则、有底线,适可而止

01.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俗语是从孟子的原话演变过来的。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说:“人要知道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可以做,才能有所作为”。

的确,人生在世,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必须做,而有些事情却绝对不能做。当事情触碰到了底线,超越了界限,违背了原则,逾越了规矩,那就是绝对不能做。绝对不能做的就是“不为”,就是“止”,这是理智的人生态度。

明朝理学家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做人要讲规矩,多行不义必自毙,多行善事有好报心存敬畏,就不会为所欲为,不会道听途说,懂得凡事适可而止,懂得如何取舍。心中没有敬畏,肆无顾忌地夺取利益,是亵渎了生命,是要得到“天意”的惩罚。后人据此,总结出“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02.孔子曰:“君子有三畏”

所谓“敬畏”,是人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敬”为尊敬,“畏”为畏惧,合在一起是“既尊敬又畏惧”。“尊敬”这两个字是后天修为,“畏惧”这两字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走得远,走得稳。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知道敬畏,懂得敬畏,是君子的处世之道;唯我独尊,不可一世,是小人的狂妄言行。

生活在人世间,总会有一些人和事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比如对父母的孝敬,对亲人的关心,对爱人的忠诚,对小孩的爱护,对朋友的真诚,对陌生人的善念。遵从规律,敬畏自然,才能活出一个人的本性真我,才能活出一个人的风范和姿态。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就是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适可而止。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律,敬畏道德,敬畏一切应该敬畏的东西。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敬畏是自我约束和修身养性的良方。

03.“止”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原则、有底线,懂得适可而止

“心存敬畏”不仅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价值取向,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以一颗敬畏之心来面对我们的生活和栖身的世界,坚持做人的原则,守住做人的底线。

我们无法做到让每一个人都满意,让每一件事情都完美无缺,让每一个目标都圆满实现。我们经常要面对的是那些不完美,这就需要一种淡泊的心态,需要一种懂得掌握分寸、适可而止的智慧。

古人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虽然我们不必消极处世,要积极面对和争取。但也要有原则、有底线,要在自己的能力和掌控范围内去争取。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行与止、进与退,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可谓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助朱元璋登基,在大封功臣之际,告老还乡。刘伯温不居功自傲,懂得“止”与“退”,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保住了尊严与地位。

张良辅佐刘邦,反秦扶汉,功莫大焉,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但他能置功名于身外,功成身退,明哲保身,赢得生前身后名,成为后人所乐道的谋略家。

反观韩信,他辅佐刘邦,功不可谓不大。但他不知谦让,一味伐功逞能,有功高震主之嫌,最终落得一个“夷灭宗族”的下场。如此可见,君子不可不知“止”啊!

04.要做得“行有所止”,就要懂得“放下”

人生像是一场任重而道远的旅行,遇到的事情,遭受的困难、挫折,就像背负的行囊。聪明人懂得精简,不时地将不需要的东西清除出去,轻装上阵;而愚笨的人却任何一点东西都要背上,结果越背越多,重不堪负。

懂得“放下”,可以让自己变得轻松,也能使我们能更好地经营自己。人生不满百,这个世界赐予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若遇到一点不开心、不如意不愿意“放下”,老想向谁讨还“债务”,你的时间和精力就会浪费在无谓的生气上。相反,对遭受的那点挫折、不公,想开了、放下了,你就可以有精神去爬更高的山,走更远的路。

“放下”无需满腹经纶,也不必跳崖蹈海,它需要的只是一种姿态:站在某个高高的心灵峰顶上,纵目四望。一个人应当既能看到过去,也能眺望未来既能感受到眼前的苟且,也能预见诗和远方;既能忍下眼前的不公,也能抓住新的机遇,绽放出新的光芒。

05.要做到“行有所止”,就要“难得糊涂”

世人都知道“难得糊涂”,却不知道郑板桥对“难得糊涂”有特定的解释和内涵。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传世名言。在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当是郑板桥对“难得糊涂”的解释了。

从这一行款跋的解释来看,郑板桥内心的“糊涂”,是“放一着”,是“退一步”,是放下和退让,是不斤斤计较,不求事事有报,表现的是包容、大度的胸怀。

在得失和利益面前,如果一个人老是斤斤计较,老是对自己的境遇这也不满那也不平,估计一辈子都会活得磕磕绊绊。世间的聪明人多,“糊涂”的人少,与聪明比起来,“糊涂”更难。因为聪明仅仅停留在智力和智商上,而“糊涂”却升华到了一种智慧和胸怀。

06.当止则止,过往不悔,这是一种人生大彻大悟的智慧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根本就不是比赛,你和谁都不需要比。如果一定要找到对手,那就是死亡,但结局已经注定,所以这不是比赛。承认在某些问题上的无能为力,反而可以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真正可以取得成效的领域中。

《大学》中有一句经典之语:“知耻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很多事情就是一线之隔,行与止,进与退,舍与得也是这样。当止则止,过往不悔,这是一种人生大彻大悟的智慧,也是一种对人对己的责任。

(0)

相关推荐

  • 守规矩应做到到“四要”

    规矩,是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用来比喻标准和法度,规即圆规,矩即划直角或方形的三角尺.规矩,是做人的分寸感,是做人的底线,也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志.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人处处有规矩,事事须把握分 ...

  • 《菜根谭》:对规则心存敬畏,避免自身流于世俗

    一. 人要带着敬畏心去生活,敬畏天道,敬畏因果,敬畏心中谨守的那一份原则. 因为人生的一部分灾难和痛苦,都是源自于自身的毫无原则.随波逐流. 当一个人内心没有主宰,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时,也就 ...

  • 人生路上五句话(终身受益)人生处处皆学问...

    人生路上五句话(终身受益)人生处处皆学问,我们谈人生,讲经历,丰富自我的认知.   亚里士多德说:"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人生经历无可尽,优秀的人生就是在边学边问 ...

  • 曾国藩: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作者 | 王木木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曾国藩一生颇为传奇,农村出身,十年七迁,连升十级. 毛泽东曾评价他:"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但相比他的功绩 ...

  • 心存敬畏 行有所止

    最近读到曾国藩的一句话有所感悟,曾公云: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我有三个感悟,想耽误各位一点时间与XIANGMU上的同事分享. 一.保持对行业的敬畏 我们从事的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

  • 曾国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导读 敬畏,让人慎独,拥有同理心.这篇关于曾国藩处世哲学的分析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 ...

  • 郑州一中名师点评一模作文并作范文《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一模作文重现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泓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在他的遗体装龛时,要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

  •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所谓敬畏,其实就是人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敬"为尊敬;"畏"为畏惧,合在一起是"既尊敬又畏惧"." ...

  •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经典)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每个人都要心存敬畏.敬畏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对待每一件事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做人. 敬畏,是一 ...

  • 李展飞——《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_ _ _ 最近大多数人都躲在了家里,外面的世界仿佛一下安静了下来.据说安静下来的时候,人容易进入深度思考. 所以网上开始有人呼吁全体国人进入深度思考模式.那么,我们思考什么呢? 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要 ...

  • 心存敬畏才会行有所止

    我们的人生常会有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的境况,还会有些不测风云,我们常怨天命薄,运数差,究其根本原因其实是我们缺少了敬畏之心. 当我们不敬畏自然时,自然就奉还给我们瘟疫,灾害.所以我们要敬畏自然万物,我们 ...

  • 心存敬畏心,做人有分寸的星座,很有情商,做事懂得点到即止

    <菜根谭>中说: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不管是谁,倘若不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所畏惧,对天地万物失去了基本的敬畏之心,不知道凡事都有个度,也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