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来这部大片(等了14年)

春节档硝烟渐散,几家欢喜几家愁。

对于电影市场而言,则需要注入新血来扭转渐渐下行的票房趋势。

既然要扛起票房大旗,必须是大有来头。

“电影之神”詹姆斯·卡梅隆编剧、监制,昆汀好基友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执导,世界顶级特效公司维塔数码制作。

这来头,大不大?

没错,《阿丽塔:战斗天使》

改编自日漫《铳梦》(那个字读chòng ),讲述一个半人半机械的女孩阿丽塔,在钢铁城中寻找自我、不断战斗的成长故事。

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孩,成长为一个战士;第一次品尝到爱情,并为爱情流下眼泪;从被轻视,到战胜邪恶。

换句话说,这就是少女版《神奇女侠》的故事。

很多人关注《阿丽塔》,只为了一个名字——詹姆斯·卡梅隆

尤其在得知卡梅隆和《阿丽塔》的故事后,对电影有了更多的期待。

为什么?

因为如果不是一念之差,2009年上映的电影,将不是《阿凡达》,而是《阿丽塔》。

自从2001年拍完《末世黑天使》第二季后,卡梅隆便开始不务正业满世界晃悠,主要是往海底去,还拍了好几部纪录片。

一个全球电影票房冠军导演,老不拍电影也不是个事,但卡梅隆有自己的追求。

2005年,彼时他的手里有两个项目,一个是他原创剧本《阿凡达》,一个是吉尔莫·德尔·托罗安利给他的日漫《铳梦》。

思前想后,卡梅隆还是决定先在《阿凡达》上迈出第一步。

不是卡梅隆偏爱,而是他觉得,比起《铳梦》,《阿凡达》相对来说更容易实现。

真是这样吗?

看过的朋友,或许很难判断《阿丽塔》与《阿凡达》特效优劣,甚至在史诗感上,《阿丽塔》还要略逊一筹。

难在哪里?

答案就是——阿丽塔

一个CG特效人物,怎么就难到了连卡梅隆都搞不定的程度。

说起来,这事还得感谢卡梅隆。

为实现潘多拉、纳美人的特效,卡梅隆也曾备受煎熬。

起初制作的测试片段,CG人物表情呆滞,让人看了头皮发麻。

他们遇到了“恐怖谷理论”难题。

一个虚拟动画角色越像人类,任何细微的差别就会越发凸显,观众也无法忽略,从而引起不适感。

《阿凡达》悬崖勒马,但还是有《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极地特快》以身试毒,惨烈收场。

人类面部的细微表情,成了CG真人角色的难以逾越的障碍。

但卡梅隆,毕竟是卡梅隆。

与维塔数码合作,正是看中了他们曾制作出咕噜、金刚等逼真的CG角色。

即使有了特效保障,卡梅隆对后期制作人物面部表情仍不满足。为了捕捉演员真实面部动作,卡梅隆制作出表情捕捉头盔。

在实际拍摄中运用表情捕捉技术,正是电影特效的一大转折点。

《阿凡达》《猩球崛起》《头号玩家》,都借助表情捕捉技术避开了雷区。

《阿丽塔》相比这些电影,更难的地方在于,阿丽塔是一个类人类角色。

既然是类人类角色,干脆真人演得了,干嘛还要难上加难做成CG脸?

这份执念,来自卡梅隆对漫画中阿丽塔大眼睛的痴迷。

从画概念图开始,卡梅隆就把大眼睛这一人物特色保留了下来。更贴近原著漫画,是卡梅隆的标准,只不过苦了特效人员。

如何让漫画感和真实感同时出现在一张脸上,成了最难攻克的难题。

答案,其实就在问题里——如何把CG特效和演员表演紧密结合起来。(特效再真也真不过真人表演)

维塔试过仅仅把演员的眼睛放大,但效果太诡异,还得不断调整,索性就来张全CG脸。

对饰演阿丽塔的罗莎·萨拉查面部进行数据采集,捕捉她嘴唇和嘴巴内部的肌肉运动。真人表演和CG制作的成片几乎百分之百重合,演员的表演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维塔还在阿丽塔身上使用了最新的皮肤模拟技术,制作出了阿丽塔皮肤上所有的毛发,包括13.2万根头发、50万个毛孔里的每一根桃色绒毛。

前后拍了2000多次的吃橘子特写,原作者木城幸人都被这个特效的细腻传神征服。

最关键的,是眼睛

很多人都觉得预告片里阿丽塔的眼睛太大了,特效人员反馈给罗德里格兹和卡梅隆,后者依然坚持把眼睛做大。

光是阿丽塔的瞳孔里就含有830万个多边形,而《指环王》中的咕噜眼睛不过15万个多边形。维塔的算法还会根据阿丽塔情绪变化和光源不同,让瞳孔线条产生不同的变化。

综合起来,你就能看到一个表情丰富且细腻,眼神灵动有光的CG人物形象。也可以说,有了灵魂。

《阿丽塔》制片人乔恩·兰道说:大家可能在预告片里会特别留意到她的眼睛,但当你看电影时,你不会注意到。

费了这么大的功夫,就是为了让观众感觉不到特效的存在?

也就是说,用复杂昂贵的特效,呈现出来的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人类形象?

这是卡梅隆的突破,也是电影特效的突破。

卡梅隆用《阿凡达》实现幻想,用《阿丽塔》重塑现实,幻想没有边界,现实则处处是规则。在电影制作层面,遵守规则比实现幻想要付出更多。就像攀过一座山峰,继续攀登下一个更高的山峰,这是一个进阶过程。

这就是《阿丽塔》的意义。

除了卡梅隆,似乎都没多少人注意到另一个名字,《阿丽塔》的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这位导演,之前几乎只拍B级片。

别看圈子小,名气特别大。

《罪恶之城》《恐怖星球》《杀人三步曲》《杀出个黎明》......

他是昆汀的好基友,一手捧红拉丁情人安东尼奥·班德拉斯,血浆、cult、恶趣味是他的醒目标志。

罗伯特同样把自己的特色带到了《阿丽塔》中。

预告中有一幕精彩镜头,阿丽塔腾空踢飞两个酒瓶,在前后两人脸上开了花。

酒吧冲突的打斗套路,罗伯特早已熟稔于心。以至于在画面呈现上,流畅而不失趣味。

导演也自卖自夸地安利了这段全片华彩酒吧戏。

对于血浆、残肢的“热爱”,也与原作者木城幸人的口味不谋而合。

一场机动铁球大战,让罗伯特彻底放飞自我。

被一群不怀好意的人包围的阿丽塔,战斗欲望被完全激发出来。

手抡铁球砸掉改造人脑袋,把机械手臂当做利刃,狠狠插在改造人的脑袋上。

这正是阿丽塔内心的战斗毁灭欲望与导演的暴力美学癖好重叠所引爆的银幕效果。

但可惜,电影亮点也仅止于画面呈现。

上面提到,《阿丽塔》改编自日漫《铳梦》。

当好莱坞遇上日漫神作,结果往往都不尽人意。

《七龙珠》真人版,没眼看;寡姐的《攻壳机动队》,丢掉了原作灵魂。

类似的情况越来越多,难免让人为《阿丽塔》捏一把汗。

一提改编,剧情总是绕不过去的坎,更别说《铳梦》是足以比肩《阿基拉》《攻壳机动队》的赛博朋克神作。

改造人与人类共存,破败混乱的钢铁城仰望着高高在上的空中城市撒冷。

电影一开场,克里斯托弗·沃尔茨饰演的依德医生在废铁堆里扒拉,找能用的改造人身体零件。

机缘巧合,他发现了只剩下头部和部分躯干的阿丽塔。

如果看电影前补过课,能发现这段戏几乎是神还原。

出自1993年动画版《铳梦》

此类致敬原作片段,片中还有很多。

对于本就是漫画粉的罗伯特和卡梅隆来说,如果不把打动他们的精彩场景复原出来,那电影也就失去了意义。

比如阿丽塔在战斗前把血抹在眼睛下面;仰拍空中城市撒冷;阿丽塔在连接钢铁城和撒冷的管道上极限救援。

视觉上做到了完美复刻,但感觉上少了点什么。

这种感觉,是本该累积下来的情感。

依德从垃圾堆里把阿丽塔捡回来,给她新的身体。他把阿丽塔当做女儿,他想保护她远离一切暴力肮脏。

在他眼中,阿丽塔应该是被他羽翼保护起来的天使。

但阿丽塔有着自己的天性,她渴望战斗,因为在战斗中,她能看到自己丢失的记忆。

如果她本就是战士,那她必须遵从自己的内心。

依德一开始反对阿丽塔为了享受战斗的乐趣,成为赏金猎人,也不愿为她装上用于战斗的“狂战士”身体。

之后因为阿丽塔遭遇危机,依德才帮她换上“狂战士”身体。

漫画中,依德之所以理解阿丽塔,因为阿丽塔是为了自己战斗,她享受猎杀猎物的乐趣,并从战斗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依德同样如此。

所以依德才能明白阿丽塔的感受,并不再阻拦。但电影中,依德在这方面的呈现是缺失的,再看依德的表现,只不过是个溺爱女儿、并且毫无主动权与存在感的父亲罢了。

追寻自我,是阿丽塔完成人物弧光的关键。

除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三个疑问,阿丽塔还面对着“何而为人”的问题。

人类大脑与钢铁之躯,思想与身体,到底什么才是定义人的标准。

这本该对她之后行为产生阻力的困境,却在电影中被稀释。

最直观的,就是她和男主人公雨果的爱情。

雨果是未经改造的人类,阿丽塔是钢筋铁骨的改造人,物理层面上他们永远处在不平等的位置。

漫画中,阿丽塔对雨果倾心已久,但迟迟不敢表明心意。

因为她害怕自己用来战斗的身体,会伤害到雨果。直到雨果陷入生死危机,阿丽塔才做出选择。

她被雨果“只要还拥有梦想,就证明我还是我。如果放弃梦想,之前的我就全部变成了泡影。”的话打动,因为没人比她更能理解这句话;她为雨果不顾危险舍身保护自己而倾心;为了雨果,本是猎人的阿丽塔甚至甘愿变成逃犯。

这让他们的爱情,以及这份爱情的凋零,沉重而有力。

电影里,却只设置了一句台词作为雨果阿丽塔爱情的阻力。

阿丽塔问雨果:我并不是完整的人类,这会困扰你吗?

雨果答:你是我见过最有人性的人。

一秒穿越到琼瑶剧。

钢铁城的天空,被撒冷占据。在钢铁城人的心中,撒冷是高不可攀的存在。

在不同人心中,撒冷有着不同的化身。

在雨果的心中,撒冷是他毕生追逐的梦想。

梦想对他有多重要?

他对阿丽塔说:这是个残酷的世界,弱肉强食,要坚持梦想。

在本片,梦想再一次变成了口号。

钢铁城人永远不可能登上撒冷,飞行是违法行为。这是表现权利压迫的重要设定。

《铳梦》里,雨果的哥哥为了飞去撒冷,失去性命。

失去亲人的打击,天性被压迫,梦想破灭,反倒激起了雨果对抗平庸,对抗钢铁城的力量。

直到他得知,撒冷是一个真实的谎言,直接崩溃。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在电影中,看不到撒冷是雨果人生的全部价值所在。

他可以和朋友在街头玩机动铁球,可以和阿丽塔长相厮守,就是没有去撒冷的强大动力。

没有情感铺垫,人物的行为就没有说服力。

没有说服力,就没法让观众感到共鸣。

说到底,这是场景与情感的错位。

在漫画中,有了细节铺垫、感情积累,到达某一特定场景时,所有的感情都会释放出来。

电影可以复刻场景,问题出在了剧本上。

《阿丽塔》保留了部分视觉上的相似,但人物形象、感情色彩都被大大压缩,也就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女孩到战士,是阿丽塔的成长;从反对到支持,是依德和阿丽塔的和解;从甜蜜到伤感,是爱情的悲剧收尾;正义与邪恶对抗,爱德华·诺顿饰演的诺瓦成了所有阴谋的操控者。

电影充斥着二元对立,失去了原作探讨阶级压迫、身体与心灵等更深层次的思辨魅力。

卡梅隆喜欢《铳梦》,大概有这么一个原因。

加里,也就是电影中的阿丽塔,是个纯粹的女孩,也是好斗的战士,更是坚强的女人。

强大而富有魅力的女性,一直是卡梅隆镜头下最耀眼的存在。

这次之所以失效,问题还是出在剧情改编上。

《阿丽塔》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产物,特效比《阿凡达》更进一步,文本却是向商业妥协的结果。(原本三小时的剧本容量被削减成两小时)

这也再次说明,起码在现阶段,深邃厚重的科幻作品与商业大片,并不是黄金搭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