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带你走黄河》---18【孙家沟】
一早从碛口沿湫水向东北方向出发,这是当年码头货物转陆路运输的三个方向之一。车行二十八公里到三交镇,折返向东盘山而上,山路崎岖,黄土弥漫。约五公里后,穿行于一片浓密的枣树林。树上红绿相间,逆光下绿色的叶子凝翠欲滴,红色的枣子玲珑剔透。由于果实累累,树枝垂低,只需打开车窗便可取食。
枣林越来越密,路越来越窄,正在疑惑何处是人家时,忽闻水声潺潺。寻声而去,一条溪水涓涓流淌,清澈透明,抬头向远,见溪水两岸豁然开朗,房屋密集于沟侧南北山坡上,炊烟缭绕于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沟内柳树浓密,绿意盎然,溪水流过村子中心处坠下三米多高的深潭,形成白色的瀑布。潭下积水成渊,浓浓的绿色中倒影出黛色屋脊,花衣少女穿梭其中,恍若隔世仙境。
溪水溢出继续流淌,不远处有青石板宽阔平整。一些乡人借着溪水清洗衣裳,岸上鸡鸣犬吠,孩童奔走嘻戏。一些老人依了墙根做着针线活,坡上坡下邻里打趣笑谈,完整构成一幅桃花源记。
沿石梯进村,乡人笑问客来何处,儿童绕膝仰面相随,心情更是喜悦如归。村内有王恩润院、十连窑院、厅院、花园院、王长生院、芝麻坪院约二十处。一路走过,各院虽有大同之处,却有各具特色。留下影响最深的是王恩润院和十连窑院。
王恩润院坐北朝南,并列院子有3个,中间院子的正房有7孔窑,两侧院子的正房为5孔窑,厢房分别在东西两侧,均为3孔窑。左右各有一个跨院。主院正房均带前廊,厢房部分带前廊。主院前还有前院,大门在东南角,朝东偏南,这也符合当地的院门都是偏向的风俗。
前院北墙上有6个圆环状拴马扣,造型浑厚饱满。西侧院子二层有小楼三座,分别位于西侧院子二楼两排厢房的南端,这是小姐们住的“绣楼”。同时此处楼面也不与其他部分的楼房地面相通。如此设计,主要是为了将家丁和家眷们的活动空间划分开。没有楼房的正房和厢房屋顶上都铺上地砖,作为晒场。
院内共存匾额3块:中间院院门匾额正面书“严中蹈和”,背面书“修竹吾庐”;东侧院院门匾额正面书“忠厚传家”,背面书“勤能补拙”;东侧院内东厢房二楼内藏有匾额一块,上书“慈惠流光”。
十连窑院,因为正房共有10孔窑洞之多而得名。坐西朝东,由上往下数是第二层窑洞,有内外两道院门,外院门匾书“源远流长”,内院门上匾额书“树德居”。十连窑正房的北5孔窑前只有窄窄的一道走廊,南5孔窑之前则是较为宽阔的庭院。
时间到九点多,乡人大多开始早饭。行走乡村,吃百家饭是必修的功课。吃饭之余总有乡人不断端着大碗前来探访,我也在他们的言语中对孙家沟有了大致的了解。
明末清初最早到此地谋生的孙、王二人中,孙姓年长,加之当地有黄土高原十分稀少的泉沟,因此叫做孙家沟村。二人依托三交镇商道经营致富,于上世纪初大兴土木,留下了庞大的建筑群。
村子远离喧嚣,加之交通不便,乡人们倒也安得自在,守着这世外桃源,安逸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本分生活。沟内泉水一年四季流淌不枯、不冻,如乡人们知足常乐的心态,共同营造了这样的一处理想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