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鸿沟在拉大着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读《我们的孩子》

《我们的孩子》,[美]罗伯特·帕特南著,田雷,宋昕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文中引文皆引自本书。

作者:高志奇,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

我们的孩子已经不是我们的孩子,甚至他也不是某个家庭或某人的孩子;同时,我的孩子依然是我的孩子,他的个体所有性比之前不知又强化了多少倍。这反映的是两种社会。第一种社会是美国人所处的20世纪50年代。在那个时候,一个孩子不只是某个家庭的孩子,而且是所有人的孩子,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受到大家的关心和关注,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是美国梦。然而现在早已时过境迁,今天的美国梦已经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实现。阶层差异所导致的机会鸿沟拉大了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孩子之间的距离,且这个鸿沟越来越大。第二种社会中国可以说是典型代表。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的社会,孩子首先是某个家庭某人的孩子,然后才是社会的孩子。中国孩子受家庭的影响和干预会持续很长时间,只要父母在,尤其是父母有能力干预时,几乎一直都在干预着孩子的生活。中国经历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绩,中国人民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继续前行。然而,中国的贫富分化也在凸显,这种贫富差距,不能完全拿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去衡量,因为高学历不等于高收入。另外,我们没有像美国那样绝对的底层群体,他们的社会环境甚至连基本的安全都保证不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这种由于财富所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在中国也越来越严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每个孩子的父母都不想让自己孩子输在起点上,他们会竭尽所能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可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要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个时候就拼的是父母所拥有的财富和能力。也许这是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必然会出现的现象,而中国的情况也更特殊。

在我上学的时候,父母能做得就是保证能让你让学就不错了,他们没有其它想法,更不会想到去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我们那时候上学先是在村里的学校上学,然后到镇上,再到县上,考上大学的,则有机会去城市读书,否则县城就是受教育的终点。与父母相比,我实现了向上流动,毕竟我读了大学,现在还在高校任教,可是横向相比,我认为我生活在城市的底层,就是在学校里,也是生活在学校的底层。《我们的孩子》在划分社会阶层时完全是按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受过四年制大学教育以上的就被划为中上层,高中及以下教育被划为最底层。这样的划分显然在中国是不成立的。中国目前不知有多少人,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但是却拥有不少财富。别的不说,在城市扩张过程中,给拆迁户的赔偿款就让那些生活在拥有地理优势的人都不用去奋斗了,即便坐享其成,其他人,比如说我就追赶不上。我与我的父母拉开了距离,因为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可能没有现在这么大,使得我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但是到了我的孩子,虽然他比我起点高,但是他能取得多大成就,他能否赶上,甚至超越我。这是一个未知的答案,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讲,很不乐观,因为我没有提供给孩子当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综合各种主客观因素,我选择了我自己根本就看不上的幼儿园让孩子去上学,在我看来,上幼儿园就是把孩子照看好就行了。但是当我读了《我们的孩子》后,我发现我错了,可是我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这已经凸显出财富的差异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现在家庭条件整体都好了,父母都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这种额外的教育活动在学校几乎是没有的,只能选择课外。此外,重视学习成绩的,课后也有补习班。这不仅是要报班的问题,更涉及到金钱的问题,没有钱的家庭就需要拼命挣钱,这样才能为孩子报班,可是挣钱的时间却影响了陪孩子去兴趣班或辅导班,不陪孩子,怎么让他去学习,难道让他一个人去吗?毕竟他还太小。美国和中国在很多方面完全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现在越来越相似。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差距不是在学校,而是在校外,在进学校前他们的差距已经很明显了。或许有人会说,富家子弟也有不争气的,穷家庭孩子也有考上名校的,但是请注意的是比例,富家子弟考上名校的比例越来越高,穷家庭孩子考上名校的比例越来越低。现在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父母千方百计都要把孩子送到名校去读书,哪怕这个孩子确实很糟糕,最终还是没有考上他们所向往的学校。送到名校考上好大学的几率无疑大了很多,如果在糟糕的学校,那注定肯定是没机会了。换句话说,送到名校,还有机会,相反,则无任何可能。只要有可能就,父母就得搏一把,这是理所当然的。

我的父母经常会说我,吹拉弹唱样样不会,我也对我这样子有点恼火,可是这还真不能怪我,因为我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即我从没有机会接触这些额外的受教育活动。这样额外的受教育活动,需要金钱去完成,不是你想就会有的。一个明眼的事实是,富裕家庭的孩子不仅容易考上名校,他们也更多才多艺,而穷家庭的个别孩子,即便可以考上名校,也就是学习成绩好,基本没有其它才艺。这种差距将在以后的择业、工作、恋爱、甚至成家立业等上,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总是梦想着灰姑娘会遇到王子,总是希望牛郎能娶到织女,但现实的情况是他们根本没有交集,他们连遇到的机会都没有,谈何其它。今天,我终于明白了,那些通过嫁或娶改变命运的可能性是多么的低,这也让我心里也有一丝慰藉,不用再为没有得到曾经所认为的幸福而心生悔意。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底层家庭的孩子,他们其实过着很幸福的生活,至少他们不用考虑周围环境的安全问题,不用考虑父母离婚带给他们的恶果,也不用考虑过于严重的经济负担,只要能读到大学,父母还是有能力将他们送进校门。可悲的是,现在的孩子却没有了斗志,就连农村的孩子都娇生惯养。他们既没有对土地的热爱情节,也不爱劳动,更不爱学习。不知道他们到底喜欢什么,他们已经在逐渐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之一,而留守儿童的出现在加剧着这一趋势。

本书作者Robert D.Putnam

“所有的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体面的人生机遇”(P1)。这是生活在美国的孩子可以实现美国梦的前提,可是这个前提今天在美国早已不复存在。贫富阶层的居住隔离,使底层家庭的孩子没有向上流动的平等机会,而中上阶层的孩子几乎不知晓底层孩子的生活状况,他们以为一切都是这样,和他们的生活并无区别。《我们的孩子》将要讨论的就是所有孩子的人生机遇为何会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它为何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又应如何行动起来,改变我们社会被诅咒的命运——这就是本书将要讨论的问题”(P1)。在《我们的孩子》中,不难发现,一个孩子的成长,其家庭有多么的重要。可以说,成功的孩子,几乎都生活在完整有爱的家庭中,而且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特别重视。那些曾经有平等人生机遇的孩子,即便是家庭不富裕,但却完整,而且有爱。不难理解,他们人生的第一堂课是成功的,为他们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不仅他们有完整的家庭,还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周围人待其如自己孩子,他们在无形中关爱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使他们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功的社会人。这样的情形在美国底层社会再也看不到了。再看看中国现在的家庭,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大部分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导致对孩子的宠爱前所未有。应该说,宠爱归宠爱,教育归教育,可是大部分家庭将此混为一谈,把宠爱当教育,使得独生子女有了特有的问题。二胎政策放开后,很多家庭都选择再生一个,可是带孩子的问题却异常严重。中国的家庭虽然从形式上看,大部分是完整的,可是很多家庭不是缺乏父爱,就是缺乏母爱,甚至父母之爱都缺乏,隔代教育的情况并不少见就是明证。今天中国家庭教育的失败或无力,其负面效应已经显现。孩子没有进去精神,仅有的进取精神就是被父母逼迫好好学习书本知识,以考上大学。我们好好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到大学就可以玩了。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基础教育为大学教育了一批失控的孩子。当大学毕不了业时,他们没有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威胁老师和学校,在这方面,不少家长和孩子一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教育是一笔投资,而且是一笔不菲的投资。要让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比拼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除非这个孩子太优秀,否则只能望名校而兴叹。为了实现入学平等,实行分片区,就近入学的原则,可是当自己所属的片区是糟糕的学校和低下的教学质量时,又有谁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这样的学校上学呢?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父母了。我的孩子还小,尚未到上小学的年龄,看到身边的同事为读小学而费劲脑汁时,不由让我害怕。当我的孩子到了读小学的年龄时,我能否为他创造上好学校的机会,这真值得怀疑。现在读教育质量高的小学,就有可能读教育质量高的中学,然后才有可能读名牌大学,最后才有可能找到好工作。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事实也的确是这样。我曾经读的高中确实不敢恭维,我能在那样的环境里熬出来走到今天,现在让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上课时吵闹打闹的现象是屡见不鲜,老师也不管,也管不了。试想一下在那样的环境,又能有几个学生最终考上大学呢?好的环境太重要了,尤其在今天竞争越发激烈的社会里,更是特别特别重要。“今天上层阶级孩子享受着更多的特权,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今天的穷孩子身处当年的工人阶级子弟想都想不到的恶劣境地”(P33)。这种情况不适于中国,但不等于没有相似性。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在我曾经遇到过一次挫折时,我的一位老师就告诉我,“农村孩子靠什么,不就得靠勤奋努力吗?如果没有这种勤奋努力的精神,那你还有什么”。这是一种安慰我的话,意思是让我要能够挺住,勇敢的买过这道坎。今天在思考这句话,不就很明显可以看出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差异了吗?“你有的别人都有,你没有的别人也有”。各种因为父母所拥有的资源和弱关系,一直在改变着富孩子的命运,也直接影响着穷孩子的未来。可是穷孩子却感受不到。这昭示着今天中国家庭教育的可悲和失败。我们主要拿成绩衡量学生,忘记了教他们怎么做人。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点上,父母拼命为孩子打造一切,但是有多少孩子输到了中点上,他们甚至连终点都不曾看到过,因为他们没有走到终点,又怎么会明白终点的喜悦和带来的成就感。

家庭、父母、学校、邻里、社区等都在改变着每一个孩子,家庭是先赋性的,几乎难以改变,但是学校教育总是可能被改变的,现在的父母拼命让孩子上好学校,就是在试图打破教育隔离,不过这不仅需要金钱铺路,还需要一定的关系,无疑有钱人更容易找到这样的关系。贫富阶层的居住隔离现在也在逐渐出现,有些房地产开发商就在打造高档小区,不仅居住的地方高档,而且有所谓优质的教育资源。当富孩子住在高档小区,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那么穷孩子只能处于另有一个极端。“20世纪的前半叶,随着贫富两极分化的鸿沟逐渐收缩,我们见证了越来越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跳出阶级圈子寻求真爱,但是当经济和教育的鸿沟在近数十年内一再扩张,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跨越阶级界线来组建家庭”(P46)。可见,想找到一个白富美或高富帅将会变得越来越难。美国曾经开始的分化,在我们的社会里也有了苗头,贫富差距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也在慢慢凸显。与美国最大的不同是,美国还有种族歧视,而我们是没有的。然而今天,美国同一种族内部的差异在扩大,即有色人种的富裕阶层已与白人的富裕阶层无异,同时底层的白人与底层的有色人也基本一样。所以,财富已经成为决定孩子命运最关键的因素。

在美国,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是成正比的。《我们的孩子》就是以受教育程度进行阶层划分的,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我们的社会。当然,这与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不高有直接关系。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与学生素养整体下降成正相关,学生素养整体下降,教育质量就不可能不下滑,再加上学校的管理不严格,遇到问题学生不能及时解决,以至于存在宽容,甚至纵容了这些学生的行为,最终为其他学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教师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高危职业,血淋淋的事实,让老师都惧怕学生,更谈何教育他们。我身边就发生过学生挑衅老师的事情,可是又怎么样呢?最后让老师忍忍算了。曾经有人写过一篇文章,准确的文章题目我忘了,大概的意思是“跪着的老师如何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这样一种状态,谈何提高等教育的质量。日前,教育部在四川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强调,对高校生要合理‘增负’,提升高校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从理论上讲,早该这样了,可实际操作呢?当严管学生出现问题如何解决呢?现实的很多情况是,学校只要求老师,出现问题,也是重管老师,轻管学生。假如这种情况不改变,教育质量还是难以保证。“我们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呢?如何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新时代有用的人才,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恐怕还需要做太多太多工作。

阅读《我们的孩子》,可以看出,美国女人对家庭和孩子的付出确实巨大,为了孩子,她们辞去工作,甘做家庭主妇,这彰显出她们为家庭的责任,证明她们的母爱太伟大。这并不是说为了孩子,让中国的妇女都辞去工作,在家做家庭主妇,而是说对待孩子的教育,父母都要上心,尤其对那些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的父母来讲,更需要这种精神。“先要有双手所劳,然后才能有所得”(P59)。我们也需要这样的教育理念,父母的不一定是孩子的,孩子需要自己付出,而不是坐享其成。在美国,那些富孩子一般都能从容面对未来,不是因为他们能力强,而是因为父母已经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父母早已为孩子铺好了路。在中国,情况几乎是一样的。“大约1965年到1980年,美国人的家庭生活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转型”(P70)。今天,我们的家庭也在经历着类似的转型。从直观的感觉来看,有钱人的婚姻好像不稳定,他们更容易见异思迁,而且他们有充足的物质条件去做这样的事情。然而实际情况是相反的。其实,上层阶级的婚姻更加稳定,像今天中国婚姻最不稳定的地方其实是偏远落后的农村,农村大龄青年越来越多,他们要么结不了婚,要么结婚后没有多久就面临离婚,或者妻子远走他乡。在我调查留守儿童的情况时,就遇到很多这种情况,因为地方太穷太落后,女人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也不希望自己一辈子就这样,更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像她们这样,她们明白,一旦在这里永久住下去,想再走出去会难上加难。因此,不仅要做好扶贫工作,还要做好缩小机会鸿沟的工作,使教育资源可以合理流动,尤其要使优质教育资源不能被个别学校垄断。

《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太多的启示和感悟,虽然它讲述的是美国社会,但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基本是相同的。家庭结构、父母、学校条件、邻里社区以及周围指点孩子的高人,它们都是紧密相关的。只要生活在好环境里,这些因素就都是积极的,会指引帮助孩子成长;相反,生活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这些条件几乎不存在,有的也只会是负面的因素,它们无助于孩子的成长,只会让孩子们脱离正常发展的轨道,成为被遗弃的孩子。教育是缩小机会鸿沟最有效的途径,需要大力投入,以兴办教育,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不能让某几个学校总是享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优质的师资,如此,父母们才没有必要费劲脑汁将孩子送进所谓的好学校去读书。同时需要兴办公共教育,比如兴趣活动班和特长班,让没有钱的孩子也能有机会去读兴趣班并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把兴趣班或特长班变成一部分人敛财的工具,更让无钱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习。中国当下出现的辅导培训机构,实际上就是在做扩大教育机会鸿沟的事情。有些家长虽然也给孩子报了班,但是明显感到经济吃力。可以肯定的是,额外教育活动是一种软实力,也是孩子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需要重视起来。额外教育活动完全可以在学校开展,由政府来买单。现在美国已经重新视起额外教育活动,而我们也需要加快这方面的工作。教育兴是国家兴的保障,我们要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但至少不能让他们的勤奋成为一种浪费。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教育,不能先入为见提前对学生进行分级,一个人的成长要分为好几个阶段,不能提前否定,也不能提前肯定,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每一个阶段的服务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