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抹杀可能,去创造生机,让石雕回归创作本身|凤山雅集第七季

几次国内巡展后,潘惊石把凤山雅集师生展搬回了自己的工作室。

工作室隐在半山上,有一段长达300米的长坡,道路两侧是各类植株。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穿过树叶,在铺满落叶的土地上留下一束金色的光。

凤山雅集工作室位于福州软件园的半山

开幕那天,当我从凤山雅集中出来,沿着坡道往下走,看见这束光慢慢后移、变淡,但我的脑中想的并不是这道光,而是已经滋生了好几天的一个问题:

凤山雅集这个由个人发起的师生展,为什么会在石雕圈甚至工艺圈带来这么大的反响?

展开剩余93%

从“潘家军”到凤山雅集

杨大鹏今年特地从石家庄飞到福州来,这是他第一次正式参与凤山雅集师生展,也是他行拜师礼的大日子。但杨大鹏师从潘惊石并不是从今年开始。

2004年,当时还是24岁报社记者的杨大鹏在潘惊石自主发起的寿山石雕刻门户网站上同师父相遇。那时候石雕对他来说还是个“业余爱好”。15年后,当他说起师父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不藏私是一个为师者最大的美德。”

为什么不藏私?因为这个人的眼界不在这一丝一毫中。我们管这东西叫“格局”。

能让人与人之间始终惬意地牵连在一起的一定不是利益,而是“向心力”。潘惊石的个性恰恰就像一个发动机,他外向、敢于尝试、眼界宽且远,最重要的是他爱“折腾”。他的精力像是用不完,自己不断变化的同时又“拱”着大家往前走。就是这股向心力,让最初的只有几个人的“潘家军”成为今天超过200人的凤山雅集。

潘惊石(右一)和他的作品《石破天惊》

凤山雅集群像

而“拱着走”的这股劲儿也让凤山雅集的氛围相对其他团体更活跃更向上。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余卫平用“比、学、赶、帮”四个字精准捕捉了这种氛围。

我想,这种内部拧成一股绳的凝聚力,是凤山雅集之所以影响力大的最基础原因。

寿山石也能这么雕?

这些年围绕在潘惊石及凤山雅集上的名誉并不少。

他们被称为福建乃至全国工艺界最活跃的团体之一,每年的凤山雅集势必引起一大波人关注。今年的凤山雅集亦不例外。

从开办前一两个月就开始有人不断打听,开幕当天,工作室外面那条平时干干净净的半山长坡上停满了几十部汽车。他们邀请了老前辈来点评自己的作品,也邀请业内外的朋友前来碰撞交流。30多位参展者,80余件作品,内容涵盖翡翠白玉、寿山石石雕。

凤山雅集师生展开幕掠影

圈外的人到凤山雅集观展时常常感慨:“寿山石也能这么雕?”他们看巧色的活灵活现,草虫的自然生闲趣。

业内的人到凤山雅集也得问一句“石雕还能这么玩?”他们惊叹每个人不同以往的表达:将报纸的字拓在石雕的小舟上,又有一只碧色青蛙停靠其上;文房印纽搭配两品菖蒲蕨类,文气顿生;一个仰头的石人,几只飞翔的鸽子,取名《我心飞扬》,仔细一看,心脏空了。

部分参展作品

虽然定居福州,但我对寿山石真是了解不多。甚至于“小件石雕工艺还得看福州”这种业内常识都是得知于来自青田的梅昌强。在他想接触印纽文化的时候,他遇见了潘惊石,成为凤山雅集的一员。

像他这样从业后抱着学习石雕技法的跨行业人士并不少,凤山雅集就像一个漩涡,吸引大家进来互相切磋。而凤山雅集师生展,就像一个开放式的大型交流会,按杨大鹏的说法,“到这来,就得擦亮眼睛盯着看。”

这真是学习的地方,不同创作逻辑和思维导向的碰撞往往能带来茅塞顿开。

撇开“大师”之名

凤山雅集开创至今已经九年,从前的小伙子们许多到如今也被人尊称一声“大师”。但无论是从前的“潘家军”,还是后来的“凤山雅集”,这一波人走到哪里都有牵绊,哪里有事呼唤一声,师兄弟一人帮一把手就把事情给解决了。

二十八年后,他们选择在当年出发的地方办这次师生展。虽然地方早就不同,也再也不会发生“养来观察的眼镜蛇跑丢最后在床铺底下发现”的事,但工作室仍然有他们熟悉的工具,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觉得很心安。

凤山雅集工作室及展览现场

师父每年都挤出时间来创作,徒弟们自然也不愿落下,紧赶慢赶出一些新的东西。然后在这里相互交流,重新消化,回到自己的位置后归零再出发。这种不断重整的创作方式让他们更多地“活在当下”。

但闷头前行的同时,却也要不断提醒自己从艺的“初心”。

无论是工艺师也好,艺术家也好,名头响亮是其次,手上的活和内心世界的丰盈才是生存之本。回归本源,从“艺”出发,这是这次凤山雅集师生展的出发点,也是出走三十载后他们对自己的告诫。

2019凤山雅集师生及嘉宾留影

“不忘初心”四个字并非矫情,在创作的道路一头扎进去最后在喧嚣中迷失的不知凡几。在摸爬滚打后,时时惦记“初心”,或许能让创作变得更自我。

艺术创作,首先觉醒的就应该是“自我”。

我想起第一回见凤山雅集骨干成员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喝茶,因为一时嘴快冒昧问了一句,“你觉得你们是'工’还是'艺’?”已经入门27年的师姐林爱平从师弟林建辉身侧探出头来,“肯定是先'工’后'艺’啦!”

是工还是艺,评定作品的归属范畴是很多余的事,在这个时代,更多去包容从“工”到“艺”的过程不是更好吗?

在夕阳中下山,当那束光快要消失时,我想起了王晓戈(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的那句话,“我们由此看到了当代工艺与当代艺术融合的可能。”

不要抹杀任何“可能”,去创造更多生机。

或许,这就是凤山雅集最大的意义。

文字|郑三观

摄影|程世达

部分图片由凤山雅集提供

统筹|刘兰辉、程 香

-END-

凤山雅集第七季

参展人员名单

潘惊石

姚仲炬 林国俤 陈为新 

孙清 陈强 郑良东 林树岳 

许肇莺 梅昌强 林建辉 林赞扬 林辉 

黄健 李香邮 吴家峰 

王颖 王静 李斌 徐潘银 张端勤

林伟涛 林俊杰 林书丞 

欧彦恩 叶锦齐 林荣晃 杨大鹏 许为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