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汇瓦
据传,明永乐年间,张氏由云南北迁时,见墨水河清澈见底,盛产鱼虾,天桥处河水冲入石孔、石缝,水花四溅,墨河水与海潮在天桥处碰撞、交溶,别具情趣,满心喜欢,就在天桥之东、墨水河南岸定居下来,并据天桥阻使海水回流起村名汇流疃。清光绪年间,选用了村北“西城”两字加“汇”字,成为现村名。
500年前,南方一位风水先生路过西城汇村时,自高处把该村四周一望,断言村里能出108员大将。据历史记载,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西城汇村人就开始生产罐盆。因有得天独厚的黑粘土,加之村民灵巧的双手和精致的工艺,土窑烧制出的罐盆色泽光亮,敲打声音清脆、响亮,其泥盆盛稀饭不 洌,饭罩热馒头不湿皮。西城汇罐盆成为自明至建国以来农村广大民众家庭盛粮面食品的用具,久负盛名常用不衰,产品畅销黄河南北、长城内外,素有“西城萝卜旺疃瓜,西城汇的罐瓦碴”之誉。精明的西城汇人,不仅能制作罐盆,还能制作庙宇、祠堂建筑用的“龙头”、“狗子兽”、“神上神”等迷信装饰物品,当地建的庙宇、崂山上清宫等都用过此类产物。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西城汇村民开始生产砖、瓦,手工精细,成为当地土木建筑的重要材料。民国初年,改生产土瓦为生产“洋瓦”,分青红两色,产品畅销省内外。罐瓦盆生产,是西城汇村民祖辈流传的传家宝,成为村民赖以生存的“摇钱树”。建国以来,罐瓦盆生产逐步由个体生产转为集体生产。为摆脱砖瓦生产手工操作之劳苦,提高生产数量,1971年村机械厂自行研制成功“350”型轧瓦机,提高工效1倍以上。新型轧瓦机的研制成功,即使该村的瓦生产数量大增,也直接销往东北三省和华北各地,为村庄带来了滚滚财源。建国以来,该村继罐盆、砖瓦生产之传统,另辟工副业生产新路,于1956年成立修配组,1970年转为西城汇机械厂,先后研制成功轧瓦机、制砖机、球磨机、矿石粉碎机、举升机等多种机械产品,全国,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众多厂企慕名而来购买,为村庄每年带来10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这在当时青岛地区是屈指可数的村办集体企业。1956年10月1日,胶南县红石崖窑厂划归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其后又与胶南藏马益民窑厂合并,改名为青岛海西砖瓦厂,增加瓦轮机、旋床、高压锅炉、汽力机等设备,有职工323名。当年产砖1477.5万块,瓦277.7万页,实现产值70万元,成为青岛市砖瓦生产的骨干企业,所产的粘土瓦曾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即墨县拨款7万元,21户砖瓦手工业、小业主合股4万元,共同成立即墨县西城汇窑厂,主要设备有压瓦机3台、轮窑1座,有职工150名,主要产品为粘土砖、平瓦、脊瓦,1957年共生产砖32万块、瓦426万页,完成产值33.1万元,实现利润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