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煤油灯,有一段摇曳的客家历史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梅县畬江中学读书。将要毕业的那年,我和村里几个同级的同学寄宿在畬坑圩一间小店铺的阁楼上。由于当时正值“大跃进”过后的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晚上点灯用的煤油都得凭证才能买到。那时圩镇上只有一个很小的火力发电厂,除公社、邮电、银行、医院、供销社等什么的几个单位安装有电灯外,其余极少数店铺也安装有一二个15瓦的电灯和几条大概也就200来米长的街道安装有一些每到送电时都有气无力地发出微黄光亮的路灯,即使这样,送电的时间也不过只有晚上的三四个小时。
记得是一个寒风刺骨的晚上,我们几个同学为了节省点煤油,便将电厂安装在我们租住的阁楼窗口旁15瓦的一盏路灯挪进了窗内,然后把窗门关上。就这样,我们几个同学便围住那盏电灯学习起来。
正当我们聚精会神学习的时候,突然一阵哐!哐!哐!竹竿撞击窗门的声音过后,从楼下传来电厂查电师傅的喊话:“谁人把路灯移进去私用的?赶快把窗门打开,将电灯移回原处去!”听这一喊,我们赶紧将窗门打开,并向师傅讲情:“我们是学生,定量供应的煤油都用完了。无法学习,借路灯学习一下,请师傅高抬贵手。”下面的师傅听完我们讲话,口气一下子缓和了许多说:“既然是这样,那你们也不能把窗门关的太严实,应该让窗门打开些,灯光才能透些出来。否则,街道上一丝光线都没有,行人会有意见的。”说完,那师傅也就自个儿离开了。从那以后,只要电厂送了电,我们就借用那15瓦的路灯学习至毕业。
四十多年过去,我们别了煤油灯,别了没有电灯的日子;莘莘学子再也不用象我们读书时那样需要借15瓦的路灯照明学习了。当夜幕降临漫步于畬坑圩镇,无论你走到哪条街,哪条巷,保准你有仿佛置身于灯的海洋,灯的世界的感觉--你看,畬江大桥上璀灿的灯火笑得多欢,火树银花倒映在河面上,粼光闪闪,宛如一条在水上舞动的巨龙。五光十色林立的招牌、广告灯饰,争妍斗艳色彩斑斓各出奇招,引人眼球。街道路灯通明透亮;文化公园里景致与灯光如水乳交融,悦目爽心。登上公园山顶,远眺畬江河对岸的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更是灯火辉煌如同白昼,照亮了半片夜空。再往畬江中学的方向望去,新建的一幢幢教学大楼和一座座的学生宿舍里透出的灯光如繁星灿烂,熠熠生辉……
每每与同辈们聊天,成了历史陈迹的煤油灯,却似不起眼的万能钥匙,总能为我们打开记忆的大门。
作者:林日泉,广东梅县人,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