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盟民间艺人二后生传奇而可怜的一生【上】

〓 第 1687 期  〓
文|一笼莜面

【题记】留在文字里的,不应该仅仅就是那些所谓“高大上”人物的名字,也应该给“草民百姓”留个缝隙。

01

10月29日,很多微信朋友圈出现了商都民间艺人二后生突然去世的消息。

晚上,一个亲戚,他大约对二后生非常熟悉,与我闲坐聊天,话题一下就切入到二后生的去世,我很好奇,因为凭着他的身份,不应该如此关注二后生,可人家确确实实是二后生的忠实粉丝,他现场打开手机,让我看了一些二后生的演唱视频,还说二后生死于突发脑溢血,死因是生气所致,等等,不一而足。人都有探奇心理,如此多的人谈论二后生,关注二后生,也引发了我的兴趣,尽管我也早在近三十年前就知道这个人,但到现在也仅仅就是个知道而已。

不记得具体是哪一年了,反正是我刚刚参加工作的那一两年吧?有一天下课回办公室,一位老教师正在给办公室没课的老师们讲“二后生挖眼睛”的故事,我没有听到故事的开头,只大体听清了基本内容,说商都有个年轻人叫二后生,因为领走了人家有了丈夫的一个女人,被女人丈夫的弟兄们合伙把眼睛挖了,我当时以为这是一个很久远的故事,另外,那个时候在农村因为女人而发生的那些奇离古怪的事情很多,也就不以为意了。

这是“老事旧人”备用号,望亲们按二维码关注,避免那一天走失

后来,尤其近几年,经常听人们提到二后生的大名,甚至有人劝我说,病床时间难熬,不妨看看二后生唱的视频乐呵乐呵,好打发时间,但我因为一来自小就不爱听那些所谓的“讨吃调”,二来每天胡乱涂鸦,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时间,所以对二后生的印象几乎还是个名字而已。

现在网络上居然因为一个人们口中“讨吃日”的突然去世,而引发海量的议论,正如老百姓常说的“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作为如我等般一介草民的二后生,在他身上到底有那些值得这么多人议论的东西,于是上网查阅……

咦,原来二后生既是民间的一个传奇人物,更是中国底层最可怜老百姓的一个缩影。

02

二后生,本名赵金玉,1963年出生于内蒙乌盟商都县大拉子公社土城村。

他从小就是个苦命人。

二后生母亲天生基本就是个瞎子,大概和遗传有关吧?他的大哥也几乎是个半瞎子,眼睛看不出几米远。二后生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跟着母亲改嫁到姓赵的继父家,母亲又给他生了个弟弟,可弟弟的眼睛也不是很亮堂,看东西模模糊糊,而继父也天生患有农村人常说的“软软病”,不能多干体力活儿。一家五口人,除了二后生,四个残疾人。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家庭,生活可想有多么艰难!吃不开饭,揭不开锅都很正常。

不要奢谈什么教育,不要说给孩子美美地起一个有文化气息的名字,装点一下人生,因为父辈就基本都是文盲,没那个文化,也认为没必要如此,名字嘛,就是个代号而已,能把自家的孩子区分清楚就足够了,因为活下来才最重要。所以那个年代农村出生的孩子,名字大多都土得掉渣,或俗得不能再俗。家里男孩多的干脆就从大后生、二后生、三后生等挨着往下排,家里女孩多的就女子、二女子,三女子等往下叫,这样给孩子们起乳名的农村人家,何止是三家五家,多了去了。

那个年代,农村家庭是凭借劳动挣工分分粮吃饭的,即使全家好几个壮劳力,有时也难吃饱饭,何况二后生父母残疾,无法劳动,孩子们又小又残疾呢?所以为了活命,二后生的哥哥大后生九岁就开始外出讨吃要饭。二后生九岁开始给队里当羊伴子,可哪能挣几个工分?全家人仍然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状态,于是,在二后生十三岁的时候,也跟着大哥开始外出讨吃要饭。

在我的记忆中,在乌盟地区讨吃要饭的方式不外乎有这么几种,一种是直接趴到人们家玻璃上,很有礼貌地喊:婶子(或大娘、大姐灯,全看家里女主人的年纪而定)帮助帮助哇,给点面吧;一种是不要面,到吃饭时间就一家一家地跑,每家吃上几口,再赶往另一家;还有一种就是手拿竹板,一进人们家大门,就一边打竹板,一边唱了起来,唱的都是那种吉祥如意的好话,这样的要饭人往往能得到人们的好感,所以给的也相对多一点。可这类讨吃子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它既需要有好的嗓子和口才,还需要记忆力好,会把四面八方听到的一些东西融会贯通编排到一块。二后生很显然属于最后一种人。可见二后生尽管出生微寒,但绝对属于那种聪明伶俐、能说会道,还很有头脑的人,只不过最初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走上讨吃这条道罢了。

为什么我说不得不?因为很久以来,在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潜意识里都根深蒂固地认为,讨吃要饭绝对是最底层可怜人无可奈何的一种生存方式,所以只有那种因残疾无法劳作而被迫走上此路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同情,而对于那些身体健康,却又好吃懒做者走上此路是要被人鄙视、笑话的,二后生由于家庭太过贫寒,于少年之时走上这路显然属于不得已而为之。而至于现在这个“笑贫不笑娼”之风气渐浓且烈的社会,只要能挣了钱,干什么勾当都无所谓,于是专家不研究其专业范围内的事情,在网络上信口雌黄,许多容貌俊美的姑娘涌入过去不入流的鼓匠行当,很多人在什么抖音、快手上耍丑卖愣等行为,这就另当别论了。

在当初,能勉强填饱肚子,绝对是二后生等乞讨者的初心。但干这个事情的时间长了,也肯定能磨练出一些生存的本领,且从实践中得出经验,觉得干这一行比当一个实实在在的庄户人“大有前途”,我觉得这也是他们这些身体健康者在成年之后,决心留在这个行当的主要原因。

尤其到了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社会各方面政策都有所松动,人们不但开始吃饱肚子,有的人甚至有了点闲钱,农村和小城镇办个红白事宴,总想办得有点起色,有个响动,红火热闹一番,于是像二后生这样以唱讨吃调而闻名的民间艺人的舞台也就越来越大。二后生凭借自己在这方面的优势,在乌盟众多行乞者中脱颖而出。开始跟“鼓匠班”卖唱,在周边一带接些活儿,从这个村到那个村,来来往往,忙得也是不亦乐乎。又过了几年,已经长大成人的二后生,就利用自己积攒起来的小名气,组织了一班人马流浪讨吃,且自己做起了团长,这种生活虽然看似不体面,但不像村里许许多多种地的农民,一年四季又辛苦又劳累,有时还没有多少收成,而他们至少能轻松地吃饱穿暖,至于脸面,对于他们已经不重要了。

他们这些人基本不识字,所以也没文化,当然更没有受过正规的说唱训练。所唱内容都唱词多以从四面八方道听途说来的东西为主,然后自己编排起来,多用乌盟方言即兴说唱,不用说里面多有粗俗不堪的东西,不过这也是其能有群众基础的主要原因。至于他们的装备,也很简单,就是每人两副带几根彩绸的竹板而已,带着这些简陋至极的东西,到处跑活儿,赶红白事宴的场子,为喜事“念喜”,为白事“哭丧”。

在这里我补插几句,那就是现在很多人把过去的“讨吃调”叫“门楼调”了,为什么?我好像看过有人作的介绍,意思是,一直以来,在内蒙古中西部,以至山西北部、河北西部等地区,讨吃要饭的人所唱的曲调,也就是那个很简单的样子,统称其为讨吃调,据说是后来因二后生等人名声大噪,这种讨吃调也跟着出了名,引起专家们的注意,有专家觉得这名字未免有点太低俗了,于是给换了个很雅的名字,曰“门楼调”。我觉得一些专家确实是专家,还是有点水平的,同样是三个字,意思也没有变化,一下就把这种数百年来不入流的,民间底层人才唱的小调提升了一个层次,听起来就觉得高大起来。为什么说意思没变呢?因为在过去,乞丐们到人们家讨吃要饭,多站在人家的门口,过去富裕一点的人家,门口一般都有门楼,所以说称作“门楼调”也非常合适,只不过起名的角度一变,跟着境界似乎就大不相同,这大概也是现在专家们喜欢在文字上做文章的一大原因吧?

闲话休提,咱们再接着说二后生。

03

话说到了1990年,有一次,二后生等人在商都县的一个村子演出,因这次演出,使其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因就是遇到了民间传说中的三女子。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是乌盟人最艰难的几年,好多乌盟人逃离村子基本都是在那段时间。本来乌盟地区就土地贫瘠,还十年九旱,而那几年偏偏农业税又十分繁重,农村人因交不起农业税被乡里拿走家里赖以生存的那点东西的人家不在少数,好多人拿着家里的那一点点素油跑到山西换玉米,拿上几斤鸡蛋跑了呼市、包头等城市换旧衣服、白面等,都发生在那段时间里。既然呆在村里没有希望,于是就有些人开始想办法了。

据说三女子长得还算不错,已经成家,男人比她大九岁,务农为生,还有个两岁的孩子。用二后生的话说三女子男人是个没本事的人,所以家里的日子过得很是凄惶,不用说三女子过得也不幸福。

二后生当时二十七岁,身材修长,面容也算俊朗,尤其“讨吃调”唱得好。这在村里一般人家也早成家了,估计小孩也能打酱油了,可二后生却实实在在还是单身一人,且正“坚定不移”地迈向光棍的行列。

那个时候,因为农村太过贫穷,女孩们一旦不读书了,十七八岁,至多二十左右的时候就找了婆家,有了婆家后,至少每年可穿两身新衣服,一是剪了羊毛的时候,给一身换夏季衣服的钱,一是秋收后给一身换冬季衣服的钱,此外,过时过节,诸如中秋节、春节等,女婿也会拿着“厚礼”登门,给准岳父家送烟、送酒、送月饼、送水果,甚至送羊腿等,所以那个时候谁家女儿多,就成了村里人羡慕的人家。还有,就是当时农村女子找对象,很多时候后生的自身条件不占主要方面,家底的富裕、厚实才是最主要的。这样,像二后生这样太穷人家的孩子,尽管用村里人的话讲是“人有人,个有个”(意思相貌漂亮,身材魁梧),可就因为家里寒酸,二十七岁了,还娶不上媳妇也就在所难免了。村里后生在这个年龄还成不了家,用庄户人的话讲,就是早“张了把”(超了年龄)了,一身光棍的基础基本砸扎实了。

可令二后生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在这个村里的演出,让他第一次邂逅了“桃花运”。【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农村看电影的那些年轻男女们

    本文作者:师建军 在我记忆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电影业的普及,给落后的农村庄户人带来了精神和文化享受,改变了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传统劳作观念.庄户人不再是只能听听收音机里的新闻广播,听听单天芳. ...

  • 艺人二后生

    本文作者:黄金亮 二后生,乡鄙粗人也.本姓赵,双目失明,常以一副墨镜遮面.然其人身形魁梧,面黑体瘦,鼻阔口方,善说唱"门楼调".每遇登台,双手自打竹板,板上系彩绸数条,飘带飞舞,曲 ...

  • 又到过年时,在农村,这样的女人最讨人厌烦

    支起耳朵听八卦,张开嘴巴说闲话. 黑嫂总结出了这样一类人,农村这种人特别多,大多是女人,以三十五以上到五十五以下居多. 这些人都有同样的一种特点,那就是自我感觉不错,感觉自己生活不错,家庭不错,儿子不 ...

  • 二后生及他的《挖眼睛》

    王轶智 二后生死了.昨天是三十号,抖音中突然推送了不少二后生的信息,有他的唱段,有他生活的片断,有追思的段子.原来是他死了,应该死在二十九号. 二后生是二人台草根艺人,代表作就是<挖眼睛> ...

  • 在农村,有多少家庭存款15万,能拿出15万的算是有钱人吗?

    八九十年代,在农村衡量有钱人的标准是"万元户",现在看来,一个农村家庭,能拥有一万元存款,确实算不上是事儿,但在那个猪肉只有3元一斤的时代,村里的"万元户"绝对 ...

  • 东北边境一村屯人口流失75%,他们去了哪里?还会回来吗?

    冬去春来,东北农村又到了一年一度春耕的季节. 以往,虽然黑土地还没有完全融化,但这个季节已经进入了春耕前的准备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准备春耕的种子.化肥等物料. 然而,如今的东北农 ...

  • 俗语“燕子不进苦寒门”有道理吗?农村的燕子如何知道“寒门”?

    文/农夫也疯狂 9月份以后,天气逐渐凉爽了.马上就要到了白露节气了,在此节气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到了白露节气以后,鸿雁和燕子就要飞去南方过冬了 ...

  • 乌盟民间艺人二后生传奇而可怜的一生【中】

    〓 第 1689 期  〓 文|一笼莜面 [题记]留在文字里的,不应该仅仅就是那些所谓"高大上"人物的名字,也应该给"草民百姓"留个缝隙. 04 也许是二后生的 ...

  • 缅怀乌盟民间艺人二后生

    〓 第 1685 期  〓 文|东东  编辑|王成海 二后生出生于商都,父亲姓苏,上有哥哥苏禄,幼时丧父,母亲眼不明目,家庭穷苦,改嫁赵户,姓赵随了继父,取名金玉,给赵家顶门立户,家庭遭遇变故,哥哥手 ...

  • 一个乌盟人对商都民间艺人二后生的评说

    〓 第 1688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自从商都二后生病逝消息传出后,无论是快手.抖音,还是微信群里,一片哗然,或播二后生生前作品,或议论二后生人生经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之褒贬不 ...

  • 三言两语:说说民间艺人.汤可桥老师的艰辛岁月(之二)

    生活都是属于那些不畏艰险.不屈不饶.勇往直前的人们.当你走过了黑暗,黎明就在前头. 汤可桥老师在那极其艰难的岁月里,没有选择逃避.退却,在那极其黑暗和痛苦的岁月里没有惧怕. 是艺术,点燃了他一往无前的 ...

  • “泥人周”的传奇人生 ——访永州民间艺人周元其

    "泥人周"的传奇人生 --访永州民间艺人周元其 永州新闻网记者 杨中瑜 他二十岁前是周家大院的少爷,日子过得舒坦.之后的二十多年,历经了妻离子散等诸多艰辛与磨难.五十岁之后,他重新 ...

  • 乌盟民间草根艺人贺有

    〓 第 1402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六十年代出生的贺有,打小时侯就调皮贪玩,经常笼络一群同龄娃瞎扎腾,把家里替换下的锅碗瓢盆当道具,在自家窗根底敲敲打打,玩的样式五花八门,热闹非凡 ...

  • 民间医生二三事(高手在民间!治病需要灵感!)

    导读: 作者在基层业医已近四十年了,现退休赋闲在家,偶尔回忆起个别医事,作为闲话故事记录.文中的机构和人名均为化名虚构,病证和方剂则是真的,但每个人的病情都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请勿对号治疗. 痢疾 鲁 ...

  • 民间医生二三事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 导读: 作者在基层业医已近四十年了,现退休赋闲在家,偶尔回忆起个别医事,作为闲话故事记录.文中的机构和人名均为化名虚构,病证和方剂则是真的,但每个人的病情都有其特殊性和差异性,请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