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朝代越往后权臣干政越少,党争越多?

纵观中国二十四史,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从秦朝开始就有了宦官、权臣、外戚干政,唐朝的宦官甚至可以直接废立皇帝,这个现象到了宋朝以后就很少出现了,宋朝和明朝党争非常严重,宦官和外戚几乎不足为虑了。

而清朝,就出了个慈禧,权臣和宦官、外戚等等都没能登上历史舞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和历朝历代的体制有关,当然也跟各朝统治者总结上朝的教训有关,杜绝各种专权的发生,各朝的体制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众所周知,都建立的是封建制度。也就是封邦建国,非洲才有那么多诸侯国,导致春秋五国争霸,战国七雄纷争。

这个时候不是中央集权的,是天子和诸侯国分权,天子权利有限,而且在中央也不是天子一个人说了算还有相,比如周公召公共和!

到了秦朝采用的是郡县制,没有了诸侯国,权力是有皇帝和丞相分享,所以在秦始皇死后,才出现了赵高和李斯的联合,赵高也是权臣之一。

西汉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政务军事和监察,称为三公,三公之下,设有掌管国家军政和宫廷事务的九卿!

西汉的政治制度,其实已经把政务军事和监察分开了,而且还设置了专门帮助他们处理事务的九卿,但是这样的话,依然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尤其是太尉,因为他管理军事,很容易成为权臣!

比如霍光,王莽就是这样成为权臣的。

到了隋唐,这一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采用了三省六部制,实际上就是分三公的权。

三生就是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管理政务,六部是在尚书省下面的,也就是把权力划分的很细,相互牵制,但是在唐朝初期,依然出现了像李林甫这样的权力过大的宰相!

到了宋朝,为了进一步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实行了二府三司制,三省的长官不参与政治,二虎就是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负责政务,枢密院负责,三司则是盐铁,户部,度支。

这样相权就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当一个人无法成为权臣,但是它又有野心的时候,只能联合各个部门共同对外,这就有了结党!

这也是为什么宋朝之前容易出权臣,而宋朝之后的权臣比较少的原因。

此外,隋唐以后实行了科举制,打破了官僚世袭的体制,让大批寒门子弟也能参与到朝政里来,一改东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家族可以跟皇权抗争的情况!

这也使得一个家族的某个人成为权臣非常困难,每个人的力量都非常弱,只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另外一方,也就成了所谓的党争,党争在明朝末年非常的严重,反倒是到了清朝,由于清朝专治达到顶峰,反而党争少些,到了清朝末年,党争又起,军阀割据,清朝在摇摇晃晃中被起义者推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