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不动:你连自己都不相信,如何让别人相信你
1493年,21岁的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会试,名落孙山。他的朋友们都心急火燎地来安慰他,却发现他面色如常,毫无落第的悲伤。王阳明看到众人都很紧张,就笑着对他们说,我落第,没有中举,你们却动心。
朋友们大为尴尬。
三年后,王阳明在会试中二度落榜,朋友们发了羊癫疯似的跑来安慰他。这一次,他们势在必得,非要看到王阳明痛哭流涕。为了计划顺利,他们还特意找了几个落第的朋友,悲伤嚎啕,烘托气氛,勾引出王阳明的伤心来。
但这一次,他们又大失所望。王阳明不动声色地看着啜泣的落第举子,平静地说道:“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你们是把没有中举当成是耻辱,而我却把没有中举而动心当成耻辱。没有中举不可耻,大不了下次再考;没有中举却动了心,这就是大耻辱,绝不可取。
简洁而言就是,落第无所谓,动心才有所谓。这就叫此心不动,它是阳明心学的终极境界,也是能让你完美的致良知的巨大保障。
关于王阳明的此心不动,还有个故事。
1517年,王阳明到江西去剿匪,送行的一位朋友对人说,王阳明此番前去,必然立功。有人就问,你为什么这样说。
这个朋友回答,我触之不动。
历史记载就到此,所以也没有给我们清晰的解释,什么叫触之不动,凭什么触之不动,就能立下战功。
所谓触之不动,就是你用各种利益去引诱对方,用各种危害去恐吓对方,都无动于衷。这种人,就是触之不动的人。
人一旦达到这种不为名利、富贵、美色所动心的境界,就成了圣人,圣人无所不能。
为什么达到这种境界后,就无所不能了呢?用王阳明那个朋友的话来说,他是如何判定王阳明触之不动,就能立下功劳呢?
原因很简单,人生在世,所面对的一切归根结底只有四个字:利害毁誉。许多人在这四个字面前,是俯首称臣的。你一旦对这四个字俯首称臣,那这四个字就会牵制你,命令你,你就被动了。一旦有人用这四个字去威逼利诱你,你必然会动心。一旦动心,你就会被这些东西牵着走,做任何事时,你都会被它们所左右,而不是你的初心。
王阳明去江西剿匪,纯粹的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他的初心。利害毁誉,他都不在乎。他能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剿匪上,至于剿匪的成败、剿匪后的功勋,他都没有考虑。
人只有能坚持初心,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上做成一件大事。
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发动叛乱。王阳明以弱小之军,仅用了四十七天就摧毁了朱宸濠的二十万大军。
庆功宴上,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有术否?”
王阳明回答:“用兵能有什么术?只是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罢了。”
一弟子沾沾自喜道:“那我也能用兵。”
王阳明看向他,此人脸上充盈着自信的光说道,“只要临战时让此心不动,不就如您一样谈笑间击败敌人了。”
王阳明笑问:“你怎样让自己的心不动?”
“我用心控制它啊。”
“你的心全力控制你不动,那你运筹帷幄用什么?”
该弟子闭上了嘴巴。
王阳明所谓的此心不动,其实就是此心不要被动。一旦建立初心,就不要被初心之外的任何物所干扰。如何才能做到此心不被动,就是平时要养成对声色货利的淡然处之感,不可太热衷于名利,不能太斤斤计较于得失,你只有不在乎一些物,才能轻而易举的得到这些物。
此心不要被动,就是要有高度自信,相信自己,或者说,只在自己心上用功。
有人问王阳明:“孔子那样的圣人,怎么也会受到别人的毁谤,而且还那么多?”
孔子受人毁谤的确很多,时人对他泼了太多冷水和脏水,最有名的脏水就是“丧家犬”。按一般的见解,如孔子这样的圣人应该是万民敬仰,天下俯首的,为他歌功颂德还来不及,怎么会毁谤他呢。
王阳明解释道:“毁谤是从外面来的,圣人也避免不了。”
弟子大惑:“您不是说心外无事吗?毁谤就是一事,怎么是从外面来的?”
王阳明正色道:“我说心外无事,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别去当庸人,没有说别人不是庸人。管好你自己的心和嘴,你怎能管住别人的心和嘴?”
王阳明缓和了语气接着说道:“人只应注重自身修养,若自己的的确确是一个圣贤,纵然世人都毁谤他,也不能说倒他。这就如同浮云遮日,如何能损毁太阳的光芒?如果自己是个外貌恭敬庄重,内心而空虚无德的人,纵然无人说他坏话,他隐藏的恶也会在不久的将来暴露。因此,孟子说:‘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来自外界,岂能躲避?只要能加强自身修养,把自己的心锻造的强大,外来的毁誉能把我怎样?”
中国有句民谚说,吐沫星子淹死人。但淹死的都是内心脆弱的人。
王阳明说,人若能实实在在地用功,不论别人如何诽谤和侮辱,依然会处处受益,处处都能培养道理。若不用功,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就如魔鬼,最终你会被它击垮。
如何用功?诀窍就是两个字:自信。
王阳明在平定朱宸濠叛乱后,皇帝朱厚照御驾来南方。他身边一群小人以妖言蛊惑朱厚照,殚精竭虑的寻找王阳明的麻烦。当时有很多人劝王阳明,赶紧想办法去找皇上,向他吐露您的真心。王阳明一本正经的说:“君子不求天下人相信自己,自己相信自己而已。我现在相信自己还没有时间,哪里还有心思去让别人相信我?”
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相信,岂能让别人相信你?
这就是“自信”,它需要你锻造自己的良知,只要良知光明,外界的怀疑、侮辱终有真相大白于天下之时。
王阳明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人到朋友家做客,他的仆人偷了朋友的一双鞋。回家后,他让仆人去买鞋,仆人就把偷来的鞋当作是买的给了他。他很高兴的穿到脚上,恰好朋友来访,一见他的鞋,暴跳如雷:“我早就怀疑是你偷的,想不到真是。”于是二人绝交。若干时日后,仆人承认了自己是偷窃者,真相大白。朋友知道后,慌忙跑来说,我竟然怀疑你,真是大罪。又问,你当时为何不解释?
该人回答,我没有偷你的鞋,这是自信。你误会我也并未伤我分毫,如今你来向我道歉,我也未得分毫。反而是你,先是发怒,现在又是愧疚,心真是忙乱的很啊。
王阳明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外界多么大的侮辱与毁谤,要有颗自信心。只要你没做,侮辱和毁谤伤不了你,而且既是无中生有,终会真相大白,水落石出。
我们常常对物欲动心外,还会对别人的评价动心。所以动心,是因为我们并不自信,就像一个空碗,需要外在的东西来填充,别人的评价就是这种填充物。王阳明说,有此心就有此理,你有一颗不自信的心,自然就会产生不自信的理。所以你的心在外物的干扰下不停的动,永不停息。
所谓“自信”不是被动的坚信自己“问心无愧”,而是要把遇到的坎坷、磨难当作正面的东西,要把它当成是砥砺人,磨练人的东西。而且你应该感谢它,荣誉是从正面磨砺你,诽谤和侮辱是从反面磨砺你。无论是那种磨砺,它都是你炼心的大好时机,都能让你达到此心不动的境界。
这样一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你都能有所得;无论荣誉还是侮辱,你都能把它当成一门学问。
由此可知,王阳明说的此心不动,是致良知到自然不动。
心之本体,原本不动。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
即是说,我们的心是命中注定不该动的,如果心不动,由于心即理,那理也不会动。我们的心主宰着理,所以有什么样的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有克敌制胜的心,就有克敌制胜的一番道理、技巧出来。
但由于习俗所染,我们的心常常躁动、骚动、欲动,要想恢复其本体,就要致良知。用孟子的说法就是“集义”:在现实生活中做符合道义的事。积累善行和善念,心胸坦荡,临事时自然能不动心。
平定朱宸濠后,皇帝朱厚照南巡。朱厚照身边的一群小人千方百计想搞掉王阳明。于是在朱厚照耳边诋毁王阳明,说他要谋反。
王阳明的弟子们也苦苦劝说,王阳明泰然不动,心无旁骛的和弟子们探讨心学。但弟子们都面有忧色,王阳明实在看不下去弟子们乌云的脸,就对他们说出心声:“你们为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第一,我早已交出兵权,说我谋反简直愚蠢之极,这就是自信。皇帝若不傻,他也会明白。第二,如果我此时上蹿下跳,到处打探消息,打点关系,岂不是正中了那些人的诡计,说我做贼心虚?我在此泰然自若,也是有深意在。”
这番道理深入众弟子的心,王阳明又急转直下道:“即使皇上听信谣言,真要惩治我,我也无法回避躲闪。雷要打,就随他打来,忧惧有什么用?你怕雷打来,就产生忧惧心,忧惧心一起,就会乱了方寸,到时雷不打来,你自己也吓破胆了。未发生的事,何必忧惧,事情要发生,你忧惧有何用?”
这就是阳明学的此心不动。此心不动并非是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抱定问心无愧的心来应对到来和即将到来的危险。危险和困境未来,没必要动心;危险和困境来了,动心又有什么意义?随遇而安罢了。
此心不动真的是永恒的吗?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去世后,王阳明哭的死去活来,恨不得和王华一同去了。有弟子说:“您这是人欲了,心动了。”
王阳明哀伤道:“这的确是人欲,但面对亲情,心不得不动,而且必须要动。”
弟子们大惑不解,忘记了老师正在哀伤欲绝中,急忙若渴的求知。
王阳明继续哀痛欲绝,但第二天,他恢复了本体。哀而不伤地说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什么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呢?它的解释是:所谓“机”就是合理地表露自己人欲,七情,的机会。理学家认为,七情是人欲,必须要祛除和压制。这样就形成一个问题: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与生俱来,不可能消失,所以许多感情倘若长久淤积在心后就会潜藏在潜意识中,当有外界的刺激击入潜意识中,它们就会被激活,如同病毒突变一样无限放大,我们就会失控,心理所当然地大动起来。
比如那些落第的举子。所以对落第动心,就是因为他们太把中举当回事,而碍于读书人的尊严,他们在平时又不敢太表露这种感情,积压在心,突然未中举,心上大动,立即失控,死去活来。王阳明则大不同,他没把中举当回事,也就没有这种感情的积压,所以当落第这一刺激击过来时,等于是在沙漠中扔了一桶水,而那些人则如同在雷区扔了一个炮仗。
王阳明认为,七情唯有适当地表露出来,才能让你的心更为强大,由此不动心。七情就是雷区,只有把雷在平时排除干净,当火来时才不会大爆炸。做到这点,也就恢复了活泼泼的心的本体。
就此我们可以下定结论:欲养得此心不动,除了自信、学养深厚外,还有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随机而动。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懂得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实践中将其运用。还是那句老话,阳明心学,讲究的是入门即出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知行合一,你就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