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最长的胡同,见证了我国几百年外交史,如今成为打卡圣地
老北京的胡同里,大多没有什么树,所以一到夏天,对于"胡同串子",便是一种考验。
但有一条胡同很特殊,它种满了法国梧桐。炎炎夏日,漫步在树荫之下,别有一番惬意,这条胡同就是东交民巷。
▲荷兰使馆
东交民巷,全长1552米,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是老北京最长的胡同。如果算上西交民巷,全长达到3公里,更是毫无疑问的老北京最长。
东交民巷在近代史上,名气颇大,因为这里曾是著名的使馆区。先后有英、法、美、俄、日、德、比等多国在此设立使馆,当时它的名字叫使馆街。
▲东交民巷老地图
一、元朝:内外贸中心
其实,自元朝起,这里就是我国的外交中心。
元朝定都北京,称元大都。在皇城的东墙外,有一条水路,为了解决元大都的粮食问题,1292年开凿了通惠河。
通惠河连接京杭大运河,成为南粮北运进京的第一站。很多运粮船直接停泊在城外的船板胡同一带,就地卸粮售卖,形成了粮米交易一条街,就把这条街叫做江米巷。
▲通惠河全线图
江米巷是当时北方人的叫法,如果是南方人,估计会把这里叫做糯米巷。
因为粮食交易火爆,这里很快成为内贸中心之一,顺便就把外贸和外交都带起来了。
这里在700多年前,就留下外国人的踪影,最有名的便是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多次提到这里。
二、明朝:接待藩属国使节
到了明朝,永乐大帝朱棣迁都北京,在这里建了朝廷运转要地棋盘界,便把江米巷一分为二,分成西江米巷和东江米巷。主管外交事务的礼部、鸿胪寺和会同馆,就坐落在东江米巷。
不过,当时这里主要接待来自安南、蒙古、朝鲜、缅甸四个藩属国使节,所以,会同馆又被称作"四夷馆"。
▲东交民巷明信片
三、清朝:使馆区,外交中心
到了清代,"四夷馆"又改名为"四译馆",同样还是接待外国使节,不过是临时暂住,最多可以居住四十天。四十天之后,您的"签证"就到期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廷才允许外国使节可以长驻,将"四译馆"又改名为今天大家熟知的"东交民巷"。
清朝后期有一句童谣:"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这里的"西什库"指的是北京西皇城根的西什库教堂,"交民巷"说的便是东交民巷。
当时义和团运动爆发,这里因为洋人扎堆,便点起了仇恨的火苗,产生了大规模冲突。
事态平息后,这里成为使馆街,也出现了外资银行、邮局、医院等。建筑风格各异,所以这里也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之地"。
▲东交民巷明信片
四、建国初期:陆续外迁
建国初期,这里依然是外交中心,直到1958年开始,这里的大使馆才陆续迁往三里屯附近的第一使馆区。
再加上1970年代后期,钓鱼台国宾馆的建立,东郊民巷才彻底失去了外交中心的地位。
▲北京警察博物馆
五、如今:摄影爱好者必到之处
如今,这里是众多摄影与历史爱好者的必到之处。
胡同里最高的圣米厄尔大教堂,好多人会在周末时,来这里做礼拜。
在大教堂路北不远处,有一个法式建筑,开过静园菜馆,一手川菜做的着实不赖。最初是法国邮政局,促进了当时北京邮政事业的发展。让好多老北京人开始接触了集邮这项收藏。一群资深玩家还在这里创办了华北邮票社、环球邮票社等"玩票"的地儿。
▲圣米厄尔大教堂
在东郊民巷与正义路相交的路口西北角,便是正金大楼,与天津最有名的西开教堂颇有几分相像。
在东郊民巷的西段,有一座西洋古典建筑,北京警察博物馆,是鼎鼎大名的花旗银行北京分部旧址。
东交民巷沿街还有北京公安、最高法、最高检、中国青年旅社、外交部招待所、新侨饭店、红都时装等重量级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