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瑾 | 罱泥
【往期回读】
丁中老校友 陈锡瑾
陈锡瑾先生:1937年生,丁中1955届校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有六百余篇(首)故事、童话、寓言、儿歌、散文、连环画脚本等发表在《小朋友》《少年报》《新民晚报》《看图说话》《中国儿童报》《中国儿童画报》等多家省级以上刊物,著有《一串红灯笼》等。
庄东头有一个大塘,有三四亩田大,长约150米,宽约50米,呈长方形,人称东塘。全村的人吃水用水全靠它。常年养鱼,有青鱼、草鱼、鲤鱼,还有鲫鱼,同时还放了许多鹅鸭。
由于打谷场上的麦穗子、稻瘪子都淌到塘里,树叶儿也落到塘里,人们淘米洗菜也有许多渣汁沉到塘底,时间一长,就逐渐淤积起来,挺肥。一般说来,每隔二三年就要罱一次泥,一是清淤,水源污染,会有碍人体健康;二是积肥,垩到麦田里,可以提高粮食产量。
罱泥是个技术活,有专业户做这活儿。他们家住圩田地区,离我们这儿有四五里路。每年正月初五以后,他们就外出揽活了。父子搭档,配合默契,干起活来十分勤快,深受主家欢迎。
罱泥的工具主要是小木船、竹篙、戽掀。罱子由两个部分组成,罱篙约一丈二尺,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头和罱子连接。罱头是铁皮做的,由两个半圆形组成,壳上有缝,可以漏水,长一尺多宽七八寸,很像河蚌。船放进塘里,父子俩往中舱两边踏板上一站,一左一右就罱起来。两人同时下罱,先掰开竹篙,罱口张开,然后篙子并拢,罱口闭合,污泥就夹进了罱子里。提罱时要分开进行,一个提罱,一个稳船,使船体减少摇晃。罱子出水,水哗哗直流,污泥倒进舱中,就这样一上一下,罱个不停,大约半小时左右,中舱里的污泥就满了,然后将小船撑到岸边。两人就用戽掀将污泥抛到岸上的秧田里,忙一个上午可以罱七八船。
罱泥既靠技术,也凭体力,非常吃劲。两船一罱,就浑身冒汗,需脱去棉袄,尽管北风呼呼,寒气逼人,冷得要命,可这父子都衣衫单薄,忙个不停。实在累了,就休息一会儿,抽袋烟。主人家会送早茶,一人两个荷包蛋,一块摊饼,吃喝以后,劲头倍增,又继续干了起来。
有时碰上好运气,还会罱到一些鲫鱼、黑鱼、河蚌,捉住了就放进舱中养着,晚上收工时交给主人家,烧烧煮煮,正好当下酒小菜。几口老酒下肚,浑身舒坦,吃到笑到,一身疲劳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更有意思的是,戽到秧田里的污泥中,还会夹着些螺蛳、泥鳅。第二天早晨跑去一望,一个个螺蛳会钻出污泥透气,星星点点不住地翻泡儿。娃娃见了,找来网兜,一一捞进铅桶,回去洗洗干净,切切剁剁,正好喂老母鸭,它们吃饱了,生的蛋儿又多又大。
呷呷呷,呷呷呷,鸭儿高兴,就飞出了一串欢歌……
更多作者作品,请见菜单栏“精彩回顾”—“网友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