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欢迎各位作者登录大河文学网(www.dahewenue.cn)注册驻站作者。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
感受大峪湾,就是感受山水相依的眷恋,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水路是弯弯的,山路也是弯弯的,忽高忽低,像蛇一样起伏在山峦中。这一湾水,是1996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兴建、附近村民搬迁后黄河蓄水而形成的20公里长、2万亩方圆的水域。这一湾水,安静地生长在山岭间,秀气倒是很秀气,却平常得没有明显特色。这些年,我曾经到过的地方,看过一方山水的容颜、读过一方山水的神韵,或远或近的“石林、丹江、黄河、青龙、壶口、河口、沁河”的山水,闭起眼来就让我有余味无穷的回忆。我常常想,人生一世,能够在山水中感受生活、认识自己,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感悟。当年,一个远离闹市、地处偏僻山区,300多户人家的港湾式村落,养鱼106户,发展网箱10000余个,渔民户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被誉为“中原渔业第一村”。曾以典型案例引起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关注。现在,我的脑子里装着一连串令人佩服的数字,再想到产生这些数字背后的付出,我懂得:大奎岭人或艰辛、或奋斗、或喜悦、或幸福,都是社会变革力量中人心向善向美的生活。可是,市场在变化,环境在变化,政策也在变化。为了更好地保护水生野生生物资源、促进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发展,2017年以来,村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顾大局、识大体,忍痛割爱,全部撤销了网箱养鱼产业,每年6月底前不能捕鱼,也不能在特定水域养鱼。但是,这不能表明村民和鱼没有联系了。 我能感受到村民们对养鱼产业的依恋,也感受到村民“舍小家为大家”贯彻渔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实施黄河禁渔期制度的责任和担当!虽然村民们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但是他们依然深爱着这方水域。接下来该怎么办?该如何围绕家门口的水域作文章、如何投入产出成了村民产业项目致富的新课题。目前,村里还有可使用渔船80余条、有水上捕捞经验的村民200多人,村里可发挥物资、人才优势,仍然可以再创业。村干部们思考着、谋划着。经主管部门批准,在遵守渔业政策的前提下,村里可以合理规划场地、自建鱼塘发展家庭养殖;可以成立捕捞队,发展渔业项目,积极培育特种鱼养殖和野生鱼捕捞产业,增加村民的收入。 如今,霞光铺照在光波粼粼的水面,静静地守望着这方水域。它是在留恋过往、还是在思考未来?还有多少鱼儿择机上岸、成为造福百姓的经济来源?还有多少人在青山绿水中向往着幸福的美好生活…...我看见还是有很多人携妻带子从城里回来,回忆着当初成长的模样。因为它无私地生养了这方儿女,因为它不求回报地守望着一方绿水青山,终有一天会成为父老的金山银山。是的,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也需要一代代人的变革和创新。大峪湾,这条记得住乡愁乡情的地方,正在守望着、也在讲述着新故事。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是水与鱼的不离不弃。
作者简介:李占峰,供职于济源示范区党工委文明办。爱好文学,热心公益,喜欢山水,近些年来把乡情亲情友情融在平凡的生活里,讲述着平常人的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