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阿根 | 借衣

【往期回读】

蒋勋细说红楼梦合集

收长头发   二八大杠

我的最后一届高三生

三伏天做豆瓣酱  面子

借   衣

大桥镇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那时,亲戚朋友家有人生日满月,父母带着孩子去贺喜,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觉得很寒酸,就到邻里去借件好些的新衣服穿,装个门面。所借的上衣穿上身,不是长就是短,长了穿在身上太框,短了又嫌紧。所借的裤子裤管长了,卷上几道,裤腰大了,叠上几个坎,短了穿起来又吊着,裤管离开脚面二三寸,也只能胡龙凑合着穿。

“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把老三。”这是一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广泛传诵于民间的老童谣。这首童谣说明了当时百姓们少布缺衣的现状。

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历史年代里,买粮、买油、买煤、买煤油(那时候叫洋油)、买布,哪怕就是买缝衣纳鞋的线都是凭票的,没有票是买不到的。改革开放后,有些票证逐步被取消,到了九十年初期,经济物质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革故了计划经济,全面实行了市场经济,购物凭票被封存于历史。

要说穿衣,回想在解放初期的当儿,由于经济落后,百姓们穿衣缺布,有的家庭因为无布给小男孩做过冬的棉裤穿,只能做齐到大腿丫的棉套裤(也就是两条裤管),光着的屁股露在外面。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孩子挨着冻,大人们也只能调侃地说:“孩子的屁股上有三把火,不怕冻。”其实内里很是心痛,因为缺布啊。

那时候,每人每年所发的布票是不能满足百姓们穿衣需求的,有钱无票也买不到做衣的布。每个家庭给孩子做衣服,总是先给老大做,穿旧了给老二,时间穿长了衣服磨破了,就用一些小破布片补一补,有的甚至是补丁摞补丁给老三穿。故而,“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把老三”也就成了常态。

日常,亲戚朋友家有人生日满月,父母带着孩子去贺喜,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觉得很寒酸,就到邻里去借件好些的新衣服穿,装个“门面”。大人们借的衣服,穿在身上还算适合。给孩子借衣服穿,就不那么顺当如意了,因为孩子的年龄不同和个子高矮的原因,所借的上衣穿上身,不是长就是短,长了穿在身上太框,成了“大褂老”,那是“老鼠拱在荷叶里”;短了又嫌紧,衣扣一扭活像个“宝宝人儿”。所借的裤子裤管长了,卷上几道;裤腰大了,叠上几个坎;短了穿起来又吊着,裤管离开脚面二三寸,也只能胡龙凑合着穿,这总比穿补丁的和旧衣服“体面”些。

我清晰地记得,那年邻居婶婶要出门走亲戚拜生日,她长我两岁的儿子小林,个头比我高一头,没有好些的上衣,就同我母亲借了件我的新上衣给他穿。小林穿在身上长度显得短了些不说,衣扣一钮勒得紧紧的,也只能胡龙着穿上了,还衣时还绷掉了一颗钮扣。

借衣,如今虽说早已成了陈年旧事,留给老一辈人的却是挥之不去的昔日记忆。回往过去,看看现在,今天的幸福日子谁感恩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

在农村城市化的今天,很多居民住宅小区,都设有旧衣回收柜(箱),日常有专门的回收部门,定期将居民们放进去的旧衣帽鞋收回,消毒、清洗、整理、打包捐赠给贫困地区需要的人,充分利用资源,减少了物资的浪费,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

然而,在这些回收的旧衣帽鞋中,有的仅仅穿着过一两次,有的还八成新,就被所属者认为赶不上潮流了,抛弃于回收柜里。虽说有专门回收的部门,回收后再捐赠给需要的人,但回过头来想想,这些旧衣物的回收成本也不低。由专人从回收柜中收回,再消毒清洗,整理打包托运,从经济上讲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如果买衣人在购衣时,从长时间穿用的角度出发,对所买的衣服也不会随手弃之,若把自己反复买衣服的钱节省下来,直接把钱捐赠给贫困地区缺衣的人,让他们自己买新的衣服,穿起来心情就会更愉快,这样多好。

(0)

相关推荐

  • 【经典小说】《老四媳妇》

    作者:佳佳 老四媳妇进门了. 次日,老大媳妇出门旅游去了. 老二媳妇说:"老四家的,你好好歇几天.新媳妇过门,咱们应该一块吃个饭.等大嫂嫂回来,一起吃.欢迎欢迎你." 老四媳妇腼腆 ...

  • 我的人生故事(五)

    这是第五天,我们在此刊发一位85岁老人的人生经历,她叫韩秀芳,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一位老人,没上过多少学,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是历史是由每一个人的记忆组成的,所有的浪花聚在一起,会成为岁月的大河-- ...

  • 我,一直觉得从前的自己是个傻逼

    成长,就是不断地觉得从前的自己是个傻逼的过程,而我,一直都觉得从前的自己是个傻逼,却从未感到自己所成长. 傻逼事件一.关乎前途与命运那几年. 高二那年,高调地宣布自己喜欢云学长那种类型的男生,以他为假 ...

  • 老话:“靠老大,疼老幺,最不待见的是当腰”,为什么这样说呢?

    本期作者   关山听风 农村老话:"靠老大,疼老幺,最不待见是当腰"是过去农村田间地头,村头巷屋人们经常涉及到的话题.几十年来,一个农村家庭只能生一两个孩子,这句老话也很少有人提及 ...

  • 卞阿根 | 美味圩饼

    美味圩饼 江都  陈锡瑾 陈锡瑾先生:1937年生,丁中1955届校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有六百余篇(首)故事.童话.寓言.儿歌.散文.连环画脚本等发表在<小朋友>< ...

  • 卞阿根 | 苋菜锅上贴烧饼

    苋菜锅上贴烧饼 大桥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苋菜炒好了,烧饼也熟了,吃烧饼搭苋菜,沾苋菜汤或用汤泡烧饼吃 ...

  • 卞阿根 | 盖房说喜话

    盖房说喜话 大桥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砌房造屋对村民们来说,一生一世也不过一.两次,比儿子结婚,姑娘出 ...

  • 卞阿根 | 喜鹊的传说

    喜鹊的传说 大桥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畜生,本该将你打入死牢,念你日前有功,免你一死.现惩 ...

  • 卞阿根 | 夏日纳凉

    夏日纳凉 大桥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晚饭一吃,天一擦黑,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上三里五里或七里八里路去 ...

  • 卞阿根 | 九子不如石子

    九子不如石子 大桥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儿媳们提着沉甸甸的两个皮箱接回老头,心中有都说不出的高兴.打这 ...

  • 卞阿根 | 夏日听蛙鸣

    夏日听蛙鸣 大桥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听蛙鸣时,情绪要悠闲自在,再泡上一杯浓郁的香茗咂着,在惬意中细细 ...

  • 卞阿根 | 夏日捕蝉

    夏日捕蝉 大桥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蝉的鸣叫声分明地告诉我们,它们停歇在树上的什么地方,只需站在树下抬 ...

  • 卞阿根 | 栀子花儿香

    栀子花儿香 大桥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它虽然平凡,但是它脱俗:它虽然美丽,但是它不妖娆:它虽然平淡,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