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其实是血管性疾病!很多人的缓解方法都错了

小明和小红每天相约在后山“碰头”

后山回荡着“Duang Duang Duang ~”

那是因为他们都得了偏头痛

偏头痛每每发作,就像唐僧念紧箍咒

就算你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也得跪地求饶大喊几声痛痛痛

偏头痛是最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中重度头痛,多发生于偏侧头部,常为搏动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目前我国偏头痛患病人数高达 1.51亿, 患病率约 9.3%。 偏头痛多起病于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男女比例为 1:3。

2016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偏头痛已经成为世界排名 第3 的常见疾病,而按照YLDs(残疾所致生命年损失)计算,偏头痛也已经成为全球 第7 大致残性疾病,致病率为 7%  ~  20%。

偏头痛的症状及分期

#01

急性期症状

无先兆偏头痛——

又称为普通型偏头痛,约占偏头痛患者总数的80%。发作期典型特征是单侧或两侧的额颞部呈现与脉搏一致的搏动性痛且反复发作,疼痛呈中度或重度,伴恶心、呕吐、出汗、畏光等症状,持续时间24~72小时,睡眠和休息可以缓解。

先兆偏头痛——

在头痛前有先兆症状,一般为视觉方面的先兆,如突然出现闪光、雾视和黑蒙,部分有短暂的单眼盲或双眼的一侧视野偏盲。其他可有思睡、烦躁和偏侧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先兆症状持续10~20分钟,在头痛即将出现之前发展到高峰,消失后随即出现搏动性疼痛(多为一侧性,也可为双侧或交替性)。

头痛的部位可以是眶上、眶后或额颞部,偶尔出现在顶部或枕部。性质多为钝痛,可以有搏动感,程度逐渐增强,达到最高峰后持续数小时或1~2天。头痛时常伴有面色苍白、恶心、畏光、出汗,重者伴有呕吐。

#02

间歇期症状

偏头痛在发作后可自行缓解,进入间歇期。大多数偏头痛患者在间歇期无症状,但也有少数患者仍伴随一些后遗症状,如疲劳、倦怠、易怒、食欲差、注意力不集中、头皮触痛、抑郁或其他不适,后遗症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后缓解。

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遗传因素

偏头痛患者中约60%存在遗传因素,且患者直系亲属的偏头痛患病率远超普通人群的4倍。

睡眠因素

经常睡懒觉、习惯熬夜以及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的人都容易出现偏头痛。

饮食因素

酒精、巧克力、饮料、生冷食物,富含酪胺的奶酪、腌制食品、熏制食品、泡菜,以及含有添加剂的食品、浓咖啡、茶、柑橘类水果等都会诱发偏头痛。

此外,进餐比较少或两餐间隔时间过长的人也易发生偏头痛。

环境因素

强烈光线、风吹、冷空气刺激,以及噪音环境均是偏头痛诱发因素。

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有研究显示,近70%的偏头痛发生在女性经期前后,身体激素水平的变化是诱发偏头痛的重要因素。

此外,经常口服避孕药、使用激素进行治疗的人群以及绝经期女性容易发生偏头痛。

嗅觉因素

一些特殊气味,如汽油、酒精、油漆等刺激性气味会诱发偏头痛。

精神因素

当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出现紧张、焦虑、激动、忧愁、发怒等情绪时,常伴发偏头痛,此外情绪剧烈变化也会诱发偏头痛。

药物因素

有些药物如硝酸甘油、雷尼替丁和利血平等,在服用后可能会出现偏头痛的不良反应。

偏头痛的治疗

偏头痛发作的急性期应消除诱因,放松和休息。间歇期应管理诱因,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偏头痛复发。

#01

急性期药物治疗

非处方药——

多用于轻中度偏头痛,如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以及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镇痛类药物。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偏头痛患者合并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或是胃穿孔,需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类药物。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止吐和促进胃动力药物不仅能治疗伴随症状,还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头痛的治疗;苯二氮革类、巴比妥类镇静剂可促使镇静、入睡,促进头痛消失。因镇静剂有成瘾性,故仅适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患者。

处方药——

多用于中重度偏头痛,如曲坦类药物,包括舒马曲普坦、佐米曲普坦和利扎曲坦。麦角胺类药物,如双氢麦角胺、麦角胺咖啡因。

#02

预防性药物治疗

通常,偏头痛致使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预防性治疗:

· 生活质量、工作和学业严重受损;

· 每月发作频率2次以上;

· 急性期药物治疗无效或患者无法耐受;

· 存在频繁、长时间或令患者极度不适的先兆,或为偏头痛性脑梗死、偏瘫性偏头痛、伴有脑干先兆偏头痛亚型等;

· 连续2个月,每月使用急性期治疗6~8次以上;

· 偏头痛发作持续72小时以上等。

非处方药——

阿司匹林可能有效。有研究显示含有核黄素、辅酶Q10、镁盐复方制剂对预防偏头痛发作有效,减少偏头痛发作频率。

处方药——

氟桂利嗪。托吡酯是己获得研究证据支持的抗癫痫药物,对发作性及慢性偏头痛有效;双丙戊酸钠/丙戊酸钠对偏头痛预防有效,但长期使用需定时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和淀粉酶。 β受体阻滞剂在偏头痛预防性治疗方面效果明确,其中证据最为充足的是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另外,比索洛尔、噻吗洛尔和阿替洛尔可能有效;在抗抑郁药物中,阿米替林和文拉法辛预防偏头痛的有效性已获得证实。

难以通过药物疗法有效缓解,或是无法耐受药物不良反应,或是有药物禁忌证,或是有急性期镇痛药物滥用倾向时,可考虑非药物防治方法。

非药物防治方法

针灸疗法

在偏头痛急性期,采用强刺激穴位诱能够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目的,迅速获得镇痛效果。急性期针灸方法包括毫针刺法、电针、火针、放血等具有较强刺激的操作方式。在恢复期,多采用毫针刺法、温针灸、耳穴压丸等操作方式。

神经调节技术

包括无创迷走神经刺激、经皮眶上神经刺激、单脉冲经颅磁刺激等。

行为疗法

研究证实,认知行为疗法(CBT)能够纠正与头痛相关的认知偏差,改变不良应对行为,消除负面情绪,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减少头痛的发作,减轻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偏头痛作为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血管、神经、炎症介质、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及基因遗传等。

偏头痛目前无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偏头痛的小伙伴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调整生活方式,寻找并注意避免各种头痛诱发因素,争取早日“摆脱”偏头痛“紧箍咒”。

看都看完了,还不点这里试试

(0)

相关推荐